梅州客家民居
(福德伯公伯婆廟攝於1904-1920年間) 客家人口中的"敬神"有兩種含義,一是敬伯公(土地神、門神、灶神、農神等),二是祭祀祖先。
客家人對土地的崇拜,已從自然神崇拜轉化為對保護神的崇拜,稱土地神"公王"、"社官"、"龍神伯公"、"福德伯公"等。 "伯公"神位隨處可見,伯公廟的對聯是"神恩施大化,厚德載群生",有些廟有祀伯公偶像,但大部分僅有一塊石碑或木牌,或一張紅紙,或一塊石頭,有些連廟都沒有,乾脆就是幾塊石頭。
(客家婦女在拜祭山神伯公廟,攝於1905-1930年間) 仙人叔婆、河神伯公、塘頭伯公、水打伯公、井神伯公等都是水神的別稱,只是供奉的位置不同而已
清末,梅州的客家人在清明節祭祖敬神 攝於1895-1907年間
敬神—敬祖先。 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客家人把祭祀祖先也叫做"敬神",祖先就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神。
(字紙爐,攝於1896-1903年間) "敬惜字紙"提醒人們對寫有字的紙張要心懷敬畏,凡寫有字的紙不能亂丟,更不能隨意褻瀆,要誠心敬意將收集到的字紙放在字紙庫內集中焚化,然後,將字紙灰送入河溪或埋至清靜的山林。
笠嫲用竹篾編成,夾以寬大的箬竹葉,外形有尖篤與圓頂之分
(攝於1904-1920年間,帶笠嫲的客家婦女) 客家婦女戴的笠嫲,部分區域在罩沿上縫有輕飄的褶疊黑紗或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