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在香港,以及不少深圳、廣州經常到香港走走逛逛的朋友們來說,八達通的重要性,或許僅次於港澳通行證。沒有八達通,在香港做啥都顯得不方便,因為能刷八達通消費的場所簡直無所不在:港鐵、巴士、渡輪、超市、便利店、自動售貨機、餐廳,甚至一些理念比較超前的茶餐廳也配置了拍卡機。
八達通也可以是門禁卡
而對於常住於香港的人而言,八達通的用處就更廣了,停車場用八達通幾乎是每個司機的習慣。再比如香港傳真小編現在所在的寫字樓,到了周末就需要用登記過的八達通來啟動電梯。而不少高端私人住宅、學校、醫院的門禁也可以用個人八達通刷開。
同時,八達通可以綁定信用卡自動充值,且充完後一些銀行還會回贈1%的費用,這也更加普及了八達通的使用。自1997年發行至今,香港目前流通的八達通卡高達3400萬張,而香港的居民人數也才700多萬。
支付寶如今也登陸了香港
排除八達通卡體積小容易丟失的問題,實際上在用八達通消費的體驗上,並不輸其他的電子支付方式。但是,自從內地普及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方式後,香港出現了一種論調,那便是支付寶和微信要比八達通先進,香港需要引進,而且香港的手機支付之所以發展不起來,罪魁禍首就是八達通在市場上的壟斷。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質疑。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前社長麥嘉隆近日在港媒《香港01》上撰文,認為八達通拖累了香港電子支付發展的論調是謬誤,不同地區的電子支付方式不同,是習慣問題,且香港人也不能借八達通壟斷之辭,掩蓋自己在發展手機支付過程中因懶惰而造成的失敗。以下為文章全文:
手機支付未普及,又關八達通壟斷事?
文:麥嘉隆
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實業與馬雲的螞蟻金服宣布聯盟,在香港合組公司推廣「支付寶HK」手機電子錢包,令電子支付再成為熱門議題。
不少香港便利店中可以使用支付寶
坊間有一種極端的說法,指八達通是香港電子支付技術落後的元兇。這說法有頗大謬誤。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日前接受電視臺訪問說:「香港人平均擁有2.6張信用卡,內地人均半張都不夠;香港也發行了超過3千4百萬張八達通卡,整體電子支付的交易額佔私人消費開支達6成以上。」數字說明香港電子支付的應用相當普及;技術方面也不見得落後, 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Visa Paywave、Master Paypass 等色色具備。金管局正開發一套領先國際的跨銀行戶口及跨平臺的快速轉帳支付系統,預計明年九月啟用。
如果不使用現金就代表科技先進,還很多人在使用非智能2G手機的非洲肯亞就應該是世界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2007年,肯亞最大的電訊公司Safaricom推出手機支付系統M-Pesa,用戶只需以流動電話號碼登記就可以用SMS購物或將資金過戶予其他人,也可以在全國數以萬計的M-Pesa代理小店存款和提款。在銀行服務覆蓋率低、收費昂貴、現金提款機和信用卡不普及的肯亞,M-Pesa一推出即大受歡迎,不單成為最安全和方便的付款工具,甚至取代了部分零售銀行的功能。
中國的個人金融服務和信貸系統仍然和已發展國家有一段距離,市場環境和肯亞有相似之處,正是這因素造就了支付寶、微信支付和M-Pesa的興起,以填補金融制度的缺憾。放諸世界,內地流行的二維碼或肯亞SMS支付,並非最先進技術,在成熟經濟體有沒有競爭力,尚待市場驗證。
微信支付也進入了香港
無可否認,手機支付在香港的流行程度遠低於內地 ,但手機只是眾多電子支付方法之一;香港消費者有眾多成熟可信的付款方法,並非如內地同胞一般,在手機和現金外選擇不多(內地紙幣的骯髒和破損程度有時十分嚇人,足以鼓勵人少用現金),所以這是一個消費者習慣的問題,和技術是否落後無關。
香港的自動販賣機也可以使用八達通
有人將手機支付的不普及諉過於八達通壟斷,這可能是懶惰人做生意失敗後的藉口。市場學上有一種叫先行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完善的渠道覆蓋率正是先行者的必然優勢,作為新加入市場競爭的手機支付商,需要考量如何提供更令消費者眼前一亮的優點,才能打敗現有服務提供者,這是市場定律。
現在手機支付商提出最大優點是方便,只要帶手機就不用帶銀包,但手機沒有電怎麼辦?(多帶後備電?但手機加後備電和手機加銀包有什麼分別?)如果不帶銀包,那身份證放哪裡呢?還有,信用卡是先消費後付款的,還可分期,支付寶等系統除非和信用卡捆綁,否則就要先存款後消費。
不少商人對手機支付的前景十分著迷,因為通過這途徑所收集的個人行蹤和消費模式資料極之豐富,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大大提高營商效率;代價是消費者要放棄私隱。現在八達通消費是不記名的,不同的信用卡公司也只能掌握卡主的部份消費記錄(因平均每人有2.6張卡),單是這項,商人要令更多人放棄私隱和改變習慣,恐怕並非靠罵人壟斷和落後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