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採訪活動——寧夏站

2020-11-18 i自然全媒體

近日,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的「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採訪活動,第二站寧夏行已經圓滿結束。

此次採訪團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新華網、新京報、澎湃新聞、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十餘位媒體記者組成,先後前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山東麓,固原市隆德縣渝河流域、涇源縣三關口礦區、彭陽縣陽窪流域等地進行採訪,了解當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黃河流域治理等工作情況。

01丨銀川市賀蘭山東麓志輝源石酒莊

志輝源石酒莊,位於國家批准的「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原產地域」的核心區域。酒莊前身是供應銀川市砂石料資源的主要產區。由於長期的高強度開採,該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後經多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廢棄砂石礦區變身酒莊,成為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這是寧夏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持續打好賀蘭山保衛戰的縮影。截至2018年底,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169處人類活動點綜合治理,83個礦業權全部退出,50處工礦設施全部拆除,外圍重點區域所有露天煤礦關閉。2019年,寧夏全面啟動賀蘭山保護區外圍45處嚴重損害賀蘭山生態環境質量和功能的點位的綜合整治。目前,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已編制完成,賀蘭山東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已爭取投入國家資金18.3億元,實施生態修復項目107個。

02丨固原市隆德縣渝河

渝河發源於六盤山西麓,全長48.3公裡,流域面積481平方公裡。近年來,隆德縣採取截汙治汙、疏浚淨源、生態修復、多元效應、長效管理等措施,自東向西,分生態景觀、水質淨化、自然修復3段對渝河進行疏浚淨源、綜合治理。先後實施渝河支流清流河、清涼河縣城段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等10多個項目。通過河床平整、生態護坡、岸線綠化、河堤加固、河道疏浚、巡檢道路建設等工程措施,實現了渝河全河道全流域系統綜合治理。治理後的渝河,生態效益顯著。

03丨固原市涇源縣三關口礦區

三關口礦區位於涇源縣六盤山鎮。礦區於上世紀70年代開採。黨的十八大以後,涇源縣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區市黨委決策部署,關停並轉砂石料企業19家,拆除石灰窯33口。「綠盾2017」專項行動開展以來,通過聯合執法,集中整治,以壯士斷腕的信心和決心,依法依規拆除各類違規設施8處,並於2019年底完成了六盤山水泥廠、長徵水泥廠搬遷拆除工作。與此同時,涇源縣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以自然恢復為主,突出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治溝與治坡、治山與治水「三個結合」。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如今披上了一層新綠。

04丨固原市彭陽縣陽窪流域

陽窪流域是彭陽縣流域治理的典型樣板。流域內完成荒山荒溝生態林0.8萬畝、退耕地造林1.1萬畝,修建旱作梯田1.2萬畝,新修道路26公裡。近年來,彭陽縣深入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主動融入黃河中遊生態系統,在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汙染防治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時,持續推進「生態+」「旅遊+」,在陽窪流域核心區建設金雞坪旱作梯田公園,配套服務設施,結合全縣「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形成了壯麗的梯田景觀,走出了一條「山綠」與「民富」共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多年來,寧夏堅持生態立區,在生態保護修復、黃河流域治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給採訪團的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寧夏之行結束了,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採訪活動仍在繼續。下一站會去哪裡呢?請大家持續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華社評論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鬥者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誌性觀點和代表性論斷,「兩山論」從根本上改變了生態環境無價或低價的傳統認識,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基本原理的內涵,引領治國理政理念和方式發生深刻轉變,為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闡釋了環境與民生的關係,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賦予了新的特定內涵。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曹前發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地球日高校網上交流討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人類生存在地球上,本該與自然和諧共生,但不知為何,我們生存的家園經常被破壞。近年來,隨著習總書記「生態文明理念」的影響日益增大,珍愛地球的觀念也逐漸被人們重視。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汙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人民日報]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地評線】飛天網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高質量發展更有品味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實現的是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原標題: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恩格斯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後,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一個事關全局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會。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評論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後,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一個事關全局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會。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 餘村樣本的意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一種短期的發展理念,而是對我國綠色發展、轉型發展的一種長期引領性思想。」浙江大學教授、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理念研究院院長黃祖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生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兩山』理念在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期「生態管護員」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訓練營...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期「生態管護員」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訓練營圓滿結業 2020-09-23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建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央視網消息: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深深根植於中華文明豐富生態智慧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生不息的生態文明實踐中不斷發展、豐富,有力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和變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怎樣的哲學基礎?又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有著怎樣的升華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