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諡號「文終侯」。
蕭子顯(489年—537年),字景陽,東海蘭陵(今山東臨沂市)人。南朝梁歷史學家,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文獻王蕭嶷第八子。
起家太子中舍人,遷國子祭酒,拜侍中,領吏部尚書,出任吳興太守。博學能文,愛好飲酒,性愛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大同三年,去世,諡號為驕。 蕭子顯一生撰寫五部歷史著作,只有《南齊書》存於世。
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貴嬪丁令光。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冊立為太子,舉止大方,愛好佛學。因蠟鵝厭祝一事,父子產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諡號昭明,葬於安寧陵,後世稱為「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擁立豫章王蕭棟即位後,追尊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蕭詧建立西梁政權,追尊昭明皇帝,廟號高宗 。
曾主持編撰中國現存最早的漢族詩文總集《文選》,史稱《昭明文選》。
蕭穎士(717年—768年),字茂挺,號文元先生,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市)人。唐朝文學家、名士。蕭氏宗親點擊加入全球蕭氏群
作為南朝梁宗室後代,郡望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開元二十三年,狀元及第,授秘書省正字。高才博學,工於書法,長於古籀文體,時人論其「殷、顏、柳、陸,李、蕭、邵、趙,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辭,語言樸實;詩多清悽之言。家富藏書。唐玄宗時,家居洛陽,已有書數千卷。安祿山謀反後,他把藏書轉移到石洞堅壁,獨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蕭梁史話》、《遊梁新集》及文集10餘卷,明人輯錄有《蕭茂挺文集》1卷,《全唐詩》收其詩20首,收其文章2卷。
蕭朝貴(約1820年—1852年),生於清嘉慶末年,廣西武宣羅淥垌人。金田起義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軍事將領,被洪秀全所封五王中之為西王,稱八千歲。
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楊秀清之下,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之上。
蕭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湖南嘉禾泮頭小街田村人,黃埔軍校四期畢業。
1925年蕭克投筆從戎,參加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井岡山鬥爭和長徵,歷任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紅六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等職。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冀熱察挺進軍司令、晉察冀軍區副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司令、華北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第四野戰軍第一參謀長等職。
全國解放後,任軍訓部部長、訓練總監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蕭萬長(1939年1月3日-),男,現為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理事長。
蕭萬長1939年出生於臺灣省嘉義市北社尾,是臺灣少數從基層擢升、併兼具所謂「國會」、「外交」、經貿、大陸事務與政黨事務經歷的民選談判人才,在政壇上有「微笑老蕭」之稱。
蕭萬長多次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之名義參與博鰲論壇,與中國國家領導人會面會談。
蕭明祥,舉重運動員, 廣西臨桂人,1958年開始練習舉重,1960年入廣西省代表隊,1961年被選入國家隊。在第二屆全運會舉重比賽和在北京新興力量舉重邀請賽中,多次打破不同公斤級舉重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