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最近聽到了不少家長們的煩惱:
「臨近期末,家長群又開始999+。工作已經很忙了,那麼多個消息,真是回不過來!」
聽著這些煩惱,悟空腦袋裡浮現了一個畫面:
早上6點起床做早餐,喊娃起床洗漱,7點送娃上學之後趕去公司,開始8小時的工作(工作中可能還會遇到挨批無數群聊爭論等drama事件),準點衝去接娃放學,回去又是做飯做家務,還有晚上的主旋律:輔導孩子學習......
身為機器人我就想問家長們一句:難道你們也是機器人嗎?還是人均時間管理大師?居然還能堅持這麼久!
然而在這麼緊湊的安排裡,家長還需要抽身回復不同家長群裡的消息。ummm,開始 理解這位家長為什麼會「抱怨」了▼
視頻裡的這位家長怒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抱怨總是回不完的消息群,還有老師各種「不合理要求」......
這段吐槽也引爆了話題,光閱讀就有7.6億。很多網友都加入了討論,有群情激憤的家長,也有暗自叫屈的老師。
就悟空看來,這一屆的家長和老師,真的有丶難。
老師們希望家長可以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們有心卻忙於生計很難做到「隨叫隨到」。
就像國慶時有一條新聞,一位爸爸參加家長會,老師點名提醒家長要記得回復群裡信息。老師話還沒說完,這位爸爸就突然崩潰大哭。
身為一個大男人,這位爸爸卻還是顧不上體面哭到顫抖,悟空看到他抽泣的背影也感到很心疼。
其實很多父母和這位爸爸一樣,都很關心孩子在校的情況和成長,但又要努力奮鬥給孩子拼一個更好的未來。
家長們都不是機器人。面對這種兩難的選擇,結果就是時間不夠用,精力也不夠用。
悟空還看到熱搜下的這條評論:以前沒有群的時候都是怎麼過來的?
在通訊發展起來以前,老師和父母的溝通機會只有家長會和偶爾的家訪。家長們覺得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夠了解,老師也覺得溝通費事且不一定有效。
後來家長群出現,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繫就變得更緊密。
其實家長群也只是幫助孩子的一個工具。老師和家長之間需要更多的體諒,明確各自的職責,才可以發揮它的最大作用,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在悟空看來,家長群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科技進步,目的是讓生活可以更方便。
悟空沒有娃,但在機器人的角度看來,與其老師家長們兩頭焦慮甚至產生矛盾,不如利用好科技的手段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就拿家長來說,家長群引爆討論,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因為家長們工作壓力都很大,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分身乏術。
怎麼樣才能工作陪伴兩者兼顧?
那要說到陪伴孩子讀書,就是悟空的強項了。藉助悟空機器人這個陪娃神器,可以給家長和孩子緊繃的神經稍微「松松弦」。
家長們偶爾會遇上加班,但孩子其實生物鐘會更規律,經常回來的時候孩子就已經睡著了。
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悟空的【視頻監控】功能。不僅可以和孩子視頻,還可以利用悟空給孩子送飛吻,給擁抱逗孩子開心,比起平面更直接地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家長們應該也都買了很多繪本。
但是經常一個工作電話,或者是疲倦,給孩子讀繪本這件事就逐漸擱置,要麼就是交給了冷冰冰的手機。
而悟空支持10000+的主流繪本故事,還能實現按頁伴讀。悟空24h都能活蹦亂跳,加上可愛的外形,孩子樂意聽悟空講故事,也可以開心地進入夢鄉~
家長們最怕的應該就是孩子的各種提問了。因為孩子的提問是隨時的,家長大多都沒辦法時時刻刻在他身邊解答,但悟空可以哦!
孩子對離自己最近的身邊萬物發問——悟空有超強的AI識別系統,花、草、樹木、水果......有不認識的悟空都能一一對應回答。
孩子會對未來對世界發問——搭載知乎TOP 100問,打開對世界的認知,激發孩子更多的疑問,更多的探索欲。
不知道家長們發現沒有,很多時候花時間陪了孩子去各種地方,孩子卻並不開心。那是因為更多時候是「偽陪娃」。
孩子更期待的是和大人「一起玩」。悟空搭載的【編程】功能就很合適。使用簡單的彩色積木塊,學習邏輯語句基礎編程。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給悟空設計動作,編舞蹈,拍搞怪視頻。家長既不會覺得乏味,孩子也能被家長引導著發揮想像力,完成一次高質量的陪伴。
家長們工作忙,可以找一個陪娃幫手,有限的時間精力裡給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
學校設置家長群,是為了家長們能夠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不是增加矛盾;家長們努力工作,也是希望給孩子更美滿的未來,而不是孩子感到沒人陪伴的情感缺失。
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助,那就快來找悟空吧。
希望有天我能成為你的第一個智能小夥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