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年的「金坷垃」「Are you OK」到近年的「雨女無瓜」,鬼畜視頻以其風靡的熱度將這些流行詞滲透入網際網路新生代的生活圈。
鬼畜最初來源於日本的NicoNico網站,以視頻為主要傳播載體,後來傳播到中國的Ac Fun網站和BiliBili網站,在網際網路背景下,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後亞文化。
中國的鬼畜視頻是「音MAD」和中國詼諧文化結合的變體,這類視頻往往將同一段視頻、音頻素材以極快的速度反覆循環剪輯,並配合節奏感極強的背景音樂拼貼而成,以達到一種洗腦或爆笑的效果,屬於原創視頻類型。目前,鬼畜視頻主要聚集在以青年人為主要用戶的Bilibili平臺。
圖1:對鬼畜的認知程度(數據來源:數輿)
全民鬼畜,群體狂歡素材與製作的全民融入
鬼畜視頻具有全民性,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製作者和素材上。這一類視頻的素材類型分散廣泛,並不限定在特定階層、現實或虛擬的維度等因素,從草根到明星,幾乎所有符合戲劇性原則的素材都可能成為「鬼畜明星」。
典型人物從 影 流 之 主、麵筋哥、雷軍到蔡徐坤,視頻歌曲素材從廣告、影視劇、綜藝到自製視頻,這些素材都涵蓋在不同的維度與領域,但在視頻中幾乎是被一視同仁。至於製作者,更是不必說,只需要剪輯或是創意,人人皆可製作。近幾年來入駐的不少官方帳號也學會鬼畜自黑,在貢獻作品的過程中增加與青年群體的溝通。
視頻的娛樂性與感染力
鬼畜視頻之所以在青年群體中熱度不減,也在於其濃重的娛樂性和較強的感染力。這類視頻將素材快速、反覆播放,節奏感極強,將臺詞、歌曲重構為簡單易記的語言。這些旋律與臺詞被刻意加工,相較於原視頻有著更強的感染力,容易被接受,給受眾達到洗腦的效果。
不少人將鬼畜視頻作為一種情感的調節行為與宣洩方式,抑或稱之為快樂源泉。鬼畜視頻素材來源於大眾媒體,在選擇上更傾向於誇張的面部表情、動作與臺詞,整體的風格偏向詼諧搞笑。部分調查對象認為視頻搞笑、有解壓的效果,也有人指出這是「當代小青年所獨特的解壓娛樂方式」。觀察這類視頻的彈幕,多是以「哈哈哈……」來表達對視頻的喜愛,也確實證明了視頻的娛樂、活潑。
圖2:對鬼畜流行的看法(數據來源:數輿)
表達方式的戲謔與個性化
鬼畜視頻的主要受眾集中在青年群體,他們具有更強烈的表達欲望,也具有獨特的創意。在現代社會的壓力下,他們或許不用長篇累牘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訴求,而選擇用戲謔的方式個性化地呈現自我。
鬼畜視頻的素材可能簡單有限,但從製作者選取、剪輯素材之時,他就已經在按照自己的思想填充內容。這些視頻是對原視頻素材的分解創作,雖然表達形式娛樂化,但並不一定空洞無物。例如「金坷垃」、「成龍洗髮水」還有「麵筋哥」等視頻,作者將自己的思考、訴求融入視頻中,主題隱晦但仍有一定深度,這種戲謔正是個性化表達的一種形式。
部分素材與內涵的空洞、惡俗化
鬼畜視頻熱度居高不下,數以萬計的視頻登上平臺,不免良莠不齊、泥沙俱下。正如亞文化走向大眾的這一過程,這類視頻也存在著空洞化、惡俗化的傾向。
有些視頻或許在娛樂性上有所展現,但在內容上則比較空洞,比如「影流之主」,只能作為娛樂消遣,並沒有實際的意義。部分鬼畜視頻借著鬼畜的由頭走惡俗化的路線也依然存在,在視頻中摻加惡俗字眼或畫面,不僅無主題,反而增加負面意義。
惡搞是視頻製作與展現的一種形式,如果將其上升為主題或具體的對象,就不免走向了低俗化。在鬼畜圈中,價值與惡俗意義同樣存在,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圖3:對鬼畜的看法(圖源:數輿)
解構一切,建構一切
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一員,鬼畜文化同樣具有狂歡精神。它的狂歡精神包含了解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雙重性。一方面,它解構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它又依託於主流文化進行再創作。在鬼畜視頻中,處處可見具有狂歡意味的儀式。
鬼畜視頻的素材包羅萬象,從社會熱點事件到冷門內容,從明星到默默無聞的路人,它幾乎無所不包,萬物皆可鬼畜。這一點,恰恰是狂歡精神的體現。在狂歡精神中,所有的人或事都是可笑的,包括參與者們。
在相關視頻中,創作者以及受眾們無視權威,追求自由。在通過對原有素材的剪輯拼接中,創作者們打破了原有素材的原意,構建出為自己服務的新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有些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創作者通過對人物進行二次創作後,與受眾在彈幕上產生實時交流與狂歡。
圖4:《我的英雄學院》漫畫內容辱華後,B站up主以此為題材,以鬼畜的形式對該作品及其作者進行抵制。(圖源:網絡)
圖5:肖戰粉絲在與ao3用戶等多個群體產生矛盾後,B站出現大量針對肖戰粉絲濫用公權力等的鬼畜視頻(圖源:數輿)
路在何方
由於分級制度的缺失,鬼畜毫無疑問地面向了全年齡化,但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面向全年齡的視頻形式,比如以比利海靈頓作為素材的「哲學類」鬼畜視頻。
隨著鬼畜作品的增多,大量作品中所存在的道德問題爭議也日益凸顯。如在2019年,蔡徐坤狀告B站鬼畜視頻製作侮辱人格尊嚴,B站各up主在短時間內推出大量蔡徐坤鬼畜視頻作為回應,粉絲與up主之間的混戰曾一度在網絡上引起極高的關注度。
鬼畜的存在原本是為了娛樂與個性化的表達,但是隨著鬼畜愛好者的增多,作品更新換代速率高,這也就導致了很多鬼畜作品為了保持原本的流量,開始不斷標新立異與蹭熱點。在這種行為的驅使下,鬼畜文化已經開始偏離了原本的內核。
同時,鬼畜文化中包含了對於現實世界的逃避,雖然它對人精神產生了暫時性的慰藉,但是這種近乎全民式的狂歡,極易讓人沉迷其中,從而忽略了現實社會生活。
鬼畜文化中既有針砭時弊的好作品,同時它又不包括了粗俗暴力的內容。加之B站等視頻平臺的受眾在不斷增多,如果不能對鬼畜文化進行適當的引導,那麼鬼畜文化終將會「變了味」,走向難以預測的未來。
參考資料:
[1]張柳 顛覆與重構:狂歡理論視域下的鬼畜現象解讀[J]視聽,2018(06):54-55
[2]尹方圓.鬼畜視頻作為互動儀式:「二維房間」的狂歡精神[J].青年學報,2020(01):41-48.
內容| 楊傑 陳雪倩
數據| 朱雯琪 林倩倩 漆思傑
可視化| 朱琳 黃蕾 朱雯琪
責編|楊修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