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太昊陵明清時期佔地面積的考證

2020-12-28 騰訊網

在太昊陵聽講解,一般都這樣介紹:太昊陵完善於明清,(原)佔地875畝……。是這樣嗎?875畝之說從何而來?本文從史書和現代情況予以考證。

淮陽目前存世最早的志書是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編撰刊刻的《陳州志》,雖然據文獻記載還有更早的,但均已失傳,僅在各類書目中偶見影蹤。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續修陳州志》載有明成化(1465—1487)年間的手繪太昊陵圖,讓我們得以知道五百多年前太昊陵的狀貌,作為文物,彌足珍貴,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順治《陳州志》是這樣記載的:「太昊陵,在州城北三裡許,古所謂太昊之墟,隋以前盡未知崇奉。……陵地凡三頃五十畝,袤四百五步,廣二百七步,南至蔡河岸為界,北至民人徐通地,東至大路張雨地,西至大路汪洵為界。」意思是說:太昊陵在陳州城北邊三裡多的地方,古人認為是太昊的遺墟。在隋朝以前,不知道有信仰祭祀崇拜這事。太昊陵共佔地三頃五十畝,南北長四百零五步,東西寬二百零七步,南到蔡河北岸,北與徐通地接邊,東邊到大路張雨的地邊,西面也到大路,與汪洵地接壤。而今天依然立於太昊陵大墳東側的明萬曆四年《修羲皇陵廟記》記載:「陵園寢廟,深廣三百畝有奇。」也與清順治版《陳州志》載「三頃五十畝」基本同,面積上不矛盾。

那麼,想了解太昊陵的面積,就需要先了解中國古代的計量制度。古代計量單位「一步」大致相當於成年人的兩個自然步,(即一左一右各一步)。各朝各代步還不一樣:周制以八尺為一步,秦制以六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裡。明清時以五尺為一步,兩步為一丈,一百八十丈為一裡;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百畝為一頃。(下面為方便大家閱讀,改成阿拉伯數字了。)1尺相當於現代的0.32米,1步約為1.6米。1丈約為3.2米。1畝為240*1.6*1.6=614.4平方米。也就是說明清時的一畝大致相當於今天的0.9市畝。陵地南北長405步*1.6米/步=648米,東西寬207步×1.6米/步=331.2米,按此長寬計算面積(明清畝制):648×331.2=214617.6平米÷614.4平米/畝=349.3畝,即約3頃50畝;按現代畝制則為:214617.6平米÷666.67平米/畝=321.93市畝。

換一種考證方式,以陵周所長來推算一下。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增修陵廟圍牆碑》所述「今磚城六百餘丈」, 陵牆一共周長「六百餘丈」,即:600×3.2米(明清時一丈)=1920米多。而順治版《陳州志》所述,南北長405步×1.6米/步=648米,東西寬:207步×1.6米=331.2米,周長為(648+331.2)米×2=1958.4米,正好是明清時的612丈。基本和碑記的「磚城六百餘丈」相符。

清朝、民國所編撰的多個版本的府志、縣誌,也都沿襲了順治版《陳州志》關於太昊陵面積的敘述,並且所附的多個太昊陵手繪圖也是一脈相承,地形廟貌並無過大的變化。明成化年間的陵地為長方形,成化稍晚到清初,就由長方型取成了倒凸型地形,成為當時陵廟建築流行的金龜戲水格(古人之一種吉祥風水地形),多年以前太昊陵改造,拆掉部分往東曲折城垣,現在又變回近似長方形了。

那麼,太昊陵的面積何時變成了「875畝」了呢?在2005年出版的《太昊陵廟》一書裡,對收錄的明萬曆四年《修羲皇陵廟記》一文中,「陵園寢廟,深廣三百畝有奇。」其白話文解釋是這樣的:「陵園佔地約三百多畝(古代1畝相當於今2.5畝)。」那麼,350*2.5=875畝。本著對老祖宗的崇敬之心,越大越好,越古越好。於是,佔地875畝就這樣通過太昊陵的介紹和講解,流傳開來。

在明清時期,確實存在著「大、小畝」現象,大體來說,小畝是朝廷規定的畝制,大畝則為當地通行的畝制。區別大畝、小畝的本意是依照土地肥瘠,合理徵收賦稅的一種德政。明後期張居正執政時期,借「土地清丈」統一了全國的畝制,一律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統一畝制」減少了稅糧徵收的麻煩,杜絕了底層官員利用「大小畝」牟利的漏洞。在清代計算土地時,很多州縣還根據肥瘠高下,而訂出不同的標準。河南的武陟縣,凡田地240步為1畝,平沙地480步為一畝,堆沙地720步為1畝;安徽懷遠縣,中上地每2畝折大地1畝,中地每3畝折大地1畝,下地每4畝折大地1畝,荒地每6畝5分折大地1畝。北方地區的大畝制,有的一直沿用到民國以後,才逐漸被廢棄。

但太昊陵的陵地不涉及按畝納稅問題,按照實際長寬度計算亦是如此面積,所以,除上世紀部分時段,太昊陵的佔地明清至今始終為300多畝,當是沒有疑問的。

歲月的長河緩緩流淌,奔流不息。這座歷經歲月滄桑的「天下第一陵」裡,仍遺存著眾多文物古韻遺蹟,值得探尋與分享,更值得保護與傳承。在久遠的歷史傳承中,因為人為的理解、甚至於誤解、甚至於熱愛,造成了一定的錯誤和偏差。每一個文物工作者都應當以更嚴謹、更公允、更辯證的態度對待過去,對待歷史,溯本求源,探索真相。並且敢於探討,勇於更正。也歡迎更多人走進「羲皇故都、水城淮陽」,感受文明「濫觴」之地的風採。此文僅為拋磚引玉,望各路方家,予以指正。

作者:雷鐵梁

編輯:秋微

相關焦點

  • 周口淮陽太昊陵,天下第一廟會
    上古時期,曾六度為都,民間曾有謔雲:中華文明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極言淮陽歷史之悠久。至今平糧臺仍存宛丘故城遺址。太昊伏羲氏都於此,葬於斯。太昊陵座落於淮陽城湖之畔,當地人呼為人祖廟。年年2月初2至3月初3,為人祖廟廟會之期,全國各地的華人多有來此尋根問祖者。
  • 太昊陵嶽忠武祠《前·後出師表》與袁氏家族的淵源
    被尊為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氏長眠之陵園——太昊陵,幾千年來一直香火鼎盛,並留存諸多歷代名家碑刻。它們主要分布於陵園區、碑林等處,是中華文明風雨滄桑的歷史見證。這些布滿斑駁歲月痕跡的碑刻銘文,各領風騷,相映生輝。或溫潤雋秀,或磅礴大氣,或酣暢淋漓,或蒼勁挺拔,給太昊陵景區增添了濃濃的文脈氣息和墨香雅韻,更奠定了「天下第一陵」的崇高地位。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名含義
    大家都知道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據我所知知否這句話是出自李清照的詞,表達的是對少女青春短暫的愁思。
  • 疫情下的淮陽太昊陵空無一人 專家:恰恰是對伏羲文化的傳承
    在豫東南一帶,有二月二到周口淮陽逛太昊陵廟會的習俗,但今年疫情特殊情況之下,不僅太昊陵景區宣布閉園,就連一年一度的「羲皇故都朝祖會」和「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也停止舉辦了。 延續千年的祭拜情結,因為一場疫情而中止,讓不少遊客心存失落和遺憾。但是,廟會的停辦絕不意味著割斷了文化傳承的脈絡。
  • 圓夢今夏 太昊陵景區志願者助力高考
    太昊陵景區全體幹部職工,和廣大的考生和家長們一樣,也在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也許,太昊陵景區不能為廣大考生做點什麼,但是,太昊陵全體幹部職工的心卻和考生們緊緊地貼在一起。這一天,不管景區工作有多忙,也不管天氣有多熱,太昊陵助力高考志願者們都要來到考點,一張桌子,就是一個服務臺;一盒清涼油,代表一份情意;一瓶礦泉水,彰顯一份關切。
  • 中國的「天下第一陵」,佔地875畝,曾有52個帝王祭祀
    比如,清東陵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王陵寢建築群,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寢建築群,但只有一個可以稱為「天下第一陵」,那就是位於河南周口的太昊陵。太昊陵怎麼能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太昊是誰。可能你對這個名字有點陌生,如果你聽它的別稱,——伏羲,應該就會認可「天下第一陵」的稱號。
  • 【船遊龍湖•吃全魚宴】淮陽太昊陵菊展、遊龍湖純玩、逛陳楚古街、休閒一日遊.報名贈送淮陽特產荷葉茶一包.
    問羲陵——羲陵無語蓍草迎著秋風搖曳在祈福的香火裡本屆菊展布展面積約18000平方米,從太昊陵午朝門沿中軸線,依次到顯仁殿為主展區。其次,還有龍園展區、獨秀園展區和碑林南展區。展區圍繞中華騰飛、文化復興、自然和諧、欣欣向榮、福壽延年五大主題精心設計,數十個板塊,200多個景觀造型,計200多個品種10萬餘株菊花。
  • 知否知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劇情毛關係?
    知否知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劇情毛關係?
  • 時隔一年多再評《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還有值得表揚的是《知否》的大廚子,色香味三要素已經可以光憑藉色就可以讓人垂涎三尺!2、一眾配角的驚豔演技。當時媽媽聊天話題裡一定不會少的大娘子王氏,表面柔弱實際心機深沉的小娘林氏和小秦氏。超多的演員們在這部劇裡貢獻了驚豔演技,慢節奏下演員們紮實的功底、劇本的草蛇灰線一一顯露。3、現場收音好評。本劇全是演員原音。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哪個朝代?盛明蘭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最近熱播的一部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火,該劇改編自作家關心則亂的同名小說。
  • 解析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既沒有《紅樓》式宅鬥的表面波瀾不驚,背地腥風血雨;也沒有《知否》式的明裡和諧,暗流潛動。編劇行文瀰漫著一種「我比原著牛很多」的謎之優越感。能不用原著,就不用原著;能抄紅樓,就抄紅樓--那你們立項拍紅樓好了呀--偏偏塑造出來的人物,清一色的國產劇式後宮嬪妃典型形象,既沒有紅樓女兒的可悲可嘆,也沒有知否原著人物的可愛可憐。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首琵琶曲《知否知否》,出自蔡子越的專輯《玉聲》。《知否知否》是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主題曲,由胡夏、鬱可唯演唱,劉炫豆作曲,張靖怡作詞,詞中用到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雨疏風驟,綠肥紅瘦,但是紅花傲然依在,這應該便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本意吧,聰明內斂的明蘭,即使面臨家族,甚至是整個時代的不公,摧殘,還依然可以做到處事通透,不改初心,最終得到自己的幸福。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背景疑雲?劇中竟出現《清明上河圖》的畫面
    ——最近新出的一部古裝穿越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網絡上大火,該劇改編自作家關心則亂的同名小說,通過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講述了一段由閨閣少女成為後門主母的故事,背後牽連著一個家宅的興榮以及在古代禮儀制度下
  • 「施靈丹妙藥 助枯樹逢春」太昊陵文保中心全力拯救頻危古樹名木
    近日,太昊陵文物保護中心請專家、尋良醫、開妙藥,對陵區內現有頻危古樹名木進行搶救性治療,以拯救古樹生命,延續文化記憶。太昊陵有數千年的歷史,不少古樹名木已有千年以上「高齡」。樹老焦梢,已出現不少頻危樹木。
  • 知否知否完整歌詞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題曲叫什麼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要講述了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這部劇除了劇情之外,演員們在劇中的演技也是十分的出色,同時這部劇的主題曲也十分的動聽。相信大家都十分好奇,《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主題曲叫什麼?
  • 鋼琴譜—《知否知否》胡夏鬱可唯~知否知否電視劇主題曲
    這首《知否知否》是胡夏和鬱可唯胃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演唱的主題曲,編曲邀約胡夏和鬱可唯兩個實力歌手深情對唱。這首歌的旋律婉轉悠長,深情卻不失激情的宣洩,將一個「吾傾慕汝已久,願聘汝為婦,託付中饋,衍嗣綿延,終老一生」的故事娓娓講述。
  • 贈書|《知否知否》中的隱藏劇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稱《知否》)已經大結局,最後明蘭和元若有情人成了兄妹真是有點遺憾,不過明蘭和二叔終於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了。追了這麼就的劇,那關於劇和原著,有幾個「知識點」,你了解嗎?
  • 為何《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勝過《清平樂》
    正午陽光兩部古裝大戲《清平樂》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果這兩部作品要是同時開播,我認為前三集不分上下,三集以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收視率上會超過《清平樂》,十集以後兩者的距離還會拉大。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一、導演和編劇對戲的定位。
  • 知否知否什麼時候上映?知否知否在哪裡能看?附知否劇情簡介
    知否知否什麼時候上映?知否知否在哪裡能看?12月20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官微不僅公布一段新片花還公布了開播時間!官微公布,《知否知否》將於12月25日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正式開播,同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也如約相見!
  • 轉載《知否知否》歌詞
    《知否知否》是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主題曲,由胡夏、鬱可唯演唱,劉炫豆作曲,張靖怡作詞,詞中用到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