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一篇關於外賣配送員的文章,在中國臺灣地區引發了熱議,某外賣配送員自白,當上班族20年,工資還比不上一個送餐的。(提示:本文中出現金額皆為臺幣,約合人民幣的五分之一。)
今年以來,中國臺灣地區話題度最高的關鍵字,無疑是外送。
突然間,中國臺灣地區發生了變化,學校大門、商辦電梯、公寓樓下,到處可見身穿粉紅、黑、粉藍色的外賣配送員,在街道巷弄裡穿梭。
根據凱度洞察今年7月調查,16歲到60歲人口中,約587萬人使用過外送平臺,40%的人都叫外賣。
外送浪潮來襲,最明顯的變化,就屬在大街小巷穿梭不停的外賣配送員。根據Foodpanda統計,目前1萬多名外賣配送員中,有400名月收入達10萬元以上,佔比約4%。
今年41歲的郭煥承,就是一員。然而,不甘於重複性工作的他,兩年前與其他外賣配送員合資開餐廳,替自己的外送人生增值。以下是他的第一手告白:
5年前,我在路上遇上一名「配送員」,我問他是做什麼的,他說:「我月薪10萬,你相信嗎?」
我嚇到了!我大學沒考上,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21歲當上小七店長,之後,在統一待了快20年。
但,上面的人不走,我升不上去,月薪大概就4萬5。沒想到,我這個在辦公室的,竟然比不上路邊一個送餐的?
我半信半疑,從兼職做起,3個月後發現薪水不錯,從統一離職,結果第一年就賺了快100萬。
我爸對新工作很好奇,我拿薪水給他看,他不信,說外面哪有這種工作?一直問我:「你的名字是不是被公司拿去做人頭?」
百萬年薪有什麼秘訣?我覺得其實是心態問題。
我們是排班制,公司派單給你跑,像我一天工作12小時,月休六天到十天。既然如此,這可以當全職來看,就要想著怎麼增進能力。
比如,懂得規劃路線。我不是臺北人,剛開始跑,我只認識市民大道,送餐都得靠Google導航,有時候反而導錯路,初期吃了不少虧。
不過我很快就拋棄導航,測試不同的跑法,試著找最佳路徑;同時,觀察當時時間、車流量、天氣狀況,在腦海中建立自己的送餐地圖。
每次騎車,看見遠方要變紅燈,我就提前就轉進小巷子,走錯了,也沒關係,但總是要嘗試看看;走對了,就是你的。久而久之,路就會越跑越熟,接單量就多。這聽起來很容易,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做研究。
不過做久了,還是會疲乏。以前,我們也有臺大、清大、交大這些高學歷的人,但不到幾個月就離開,可能他們覺得念那麼多書,卻來做這種工作。
就我來看,外賣配送員的好處是,成效可預期,你想賺多少,就靠時間來換,對比外面大部分的工作,即便付出,不一定拿到你要的,這就是現實。不過相對的,這工作沒有累積,對電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數字,不會因為年資就有福利獎金。
因此兩年前,我跟兩名外賣配送員決定創業,想扭轉這樣的命運。我們發現外送帶來新商機,各自拿出50萬,開設無店面的虛擬廚房。
我們找了房租3萬的廚房,同時開設日式、臺式、泰式料理等五個品牌,聘請員工做餐,月營收大約百萬元。餐點只要不要做太差,成本結構有算好,就是一門不錯生意。
老實說,我也想過換跑道,但這薪水太誘人,離不開了,你說風吹日曬、沒保障,但哪個工作不辛苦?
現在的我,看見外賣配送員的更多價值。其實這就是服務業,我工作時,對餐廳和客人很有禮貌,對方開心,情緒也會感染我;這幾年我負責新手外賣配送員的教育訓練,看大家上軌道,這也滿有成就感的。
這工作很低階,不過,還是有人願意苦幹實幹、懂得花心思,現在是個M型社會,有人能一個月賺十幾萬、有人就是幾千塊,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想尊重這工作,工作不分貴賤,這是我5年來的最大學習。
該外賣配送員的獨白,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質疑外賣配送的穩定性,"不如公務員穩定",也有網友表示"現在一身技能,輸給一張摩託車駕照"。
亦有網友表示:"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但是大多數人都搞錯重點了!"
每一種職業都有利有弊,現在外賣配送員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大的群體,此前曾有報導上海銀行老櫃員簡直送外賣貼補生活到報導,關於這外賣配送份工作你有怎樣的看法?歡迎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