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肺部存在高度促炎的巨噬細胞微環境

2020-12-20 瀟湘晨報

目前,人們尚不清楚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相關的呼吸道免疫特徵。當地時間5月12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最新研究便聚焦新冠患者的呼吸系統免疫反應的異常情況。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的肺部存在高度促炎的巨噬細胞微環境,研究者表示,這或許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所觸發的免疫反應背後的潛在機制。

以上研究來自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復旦大學公附屬共衛生臨床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免疫學系,通訊作者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研究所所長張政教授等。

通過使用單細胞RNA測序,研究者對COVID-19嚴重程度不同的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免疫細胞進行了比較與分析。支氣管肺泡灌洗這種診斷方法是將一個導管通過口或鼻插入肺部,通過導管注入液體,則將其收集起來用於檢測。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富含促炎性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中度患者的特徵是存在高度克隆擴增的CD8 + T細胞。支氣管肺泡免疫微環境圖提示了COVID-19發病機理和恢復的潛在機制。

在冠狀病毒動物感染模型中,已報告了異常的免疫反應,而淋巴細胞減少症是新冠重症患者的突出特徵。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包含有關細支氣管和肺泡的微環境信息。在這裡,研究者對3例中度新冠患者(分別為M1、M2、M3。M是中度,moderate 的縮寫),6例重度/危重感染者(S1到S6。S為重度severe的縮寫),3例健康對照(HC1、HC2、HC3,HC 為健康對照healthy controls的縮寫)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

通過特徵基因鑑定,聚類分析顯示31個不同的簇,它們由巨噬細胞(CD68),嗜中性粒細胞(FCGR3B),骨髓樹突狀細胞(mDCs)(CD1C,CLEC9A),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LILRA4),自然殺傷性(NK)細胞(KLRD1),T細胞(CD3D),B細胞(MS4A1),漿細胞(IGHG4)和上皮細胞(TPPP3,KRT18),如下圖所示:

其中主要的細胞類型包括:mDC、pDC、肥大細胞、NK細胞、T細胞和B細胞,都包含來自大多數樣品的細胞,而巨噬細胞在不同的組中表現出特定的富集,如下圖所示:

與中度感染者相比,重度/重度感染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包含更高比例的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以及更低比例的mDC、pDC和T細胞。

研究者重新聚類了20個巨噬細胞亞簇,以進一步剖析它們的異質性:

根據最新的分類標準和典型標記,如下圖所示:

研究者根據按FCN1,SPP1和FABP4表達模式對巨噬細胞進行分組,將其分成4組:

在不同細胞組中,巨噬細胞區室在FCN1,SPP1和FABP4的組成和表達上都存在很大差異:

FABP4在對照組和中度感染患者中優先表達,而FCN1和SPP1在重度/嚴重感染患者中高表達

總的來說,重度COVID-19患者的肺部存在高度促炎的巨噬細胞微環境。

作者發現來自重症患者BALF樣本的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濃度高於中症患者和對照組。重症患者也具有更高水平的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這些都是免疫細胞釋放的信號蛋白。作者據此推斷,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肺部存在炎性巨噬細胞微環境。他們還分析了樣本中的T細胞的多樣性,發現重症患者體內的增殖T細胞比例更高,但是CD8+ T細胞的比例低於中症患者;CD8+ T細胞可以殺死被感染的細胞,在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上發現揭示了新冠肺炎發病期間潛在異常的巨噬細胞和T細胞響應,但是作者提醒稱這項研究存在局限性,包括樣本規模有限,缺少在感染前後收集的縱向樣本。

【來源:中國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發布針對新冠重症患者新發現,有望幫助改善治療策略
    澎湃新聞消息,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呼吸道後會發生什麼?肺部細胞感染究竟如何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近日,美國科學家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結果,有望對改善新冠患者的治療策略提供新思路。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腫瘤微環境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化開關」,涉及M2巨噬細胞的極化和增殖。這個生化檢查點從糖酵解途徑分支出來,為快速細胞增殖和分化提供原材料。如果該途徑被抑制,則M2極化和增殖會受到抑制。這一現象對理解TAM和治療癌症有著直接的影響。
  • 研究發現:促炎飲食是多種疾病的禍首!4樣促炎食物,少往嘴裡送
    扁桃體炎、某個部位腫脹疼痛這樣的炎症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小毛病,但是日常中,炎症的發生還是很常見的,如果炎症持續存在,身體長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就有可能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這並不是聳人聽聞,有研究發現,促炎飲食是多種疾病的禍首,什麼是促鹽飲食?你平時吃的食物是促炎還是抗炎?
  • 四川大學曹中煒團隊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衰老器官再生和纖維化
    這一研究發現在衰老器官中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巨噬細胞一起形成了重編程的「循環微環境」,導致了衰老器官再生能力的抑制。血小板可以產生促炎性細胞因子,如白介素可與巨噬細胞相互作用。作者建了IL1α的血小板特異性缺失小鼠(Il1aDPlt/DPlt),在對小鼠進行EPCR中和抗體1560進行治療後,發現Il1aDPlt/DPlt小鼠可阻斷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的形成,並且能夠降低TIMP1的表達。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心臟組織可見少量單核細胞炎性浸潤,無其他實質性損害,提示心肌組織也被病毒受累。 3. 一例肺移植的新冠危重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 對1例行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全肺的活檢發現,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 特殊巨噬細胞或能在關節中形成保護性細胞屏障 有望幫助開發風溼性...
    ,更為複雜的是,巨噬細胞能以多種亞群的形式存在,其中有一些巨噬細胞是促炎性的,而另一些則是抗炎性的,其有利於組織的修復。為了分析在關節炎發生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噬細胞亞群,同時將其與非炎性關節中的細胞進行對比,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度的單細胞RNA測序,正如此前研究結果預期,研究者發現,能夠產生促炎性分子的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會在關節炎患處積累,其能被從血液中招募到關節中,同時還會離開血管進入到組織內層中,在促炎性巨噬細胞湧入期間,屏障巨噬細胞能夠維持其抗炎性角色,並表達特殊蛋白,從而移除關節中的死亡中性粒細胞。
  • 美國再陷「阿片危機」,新冠重症患者無藥可用,醫生自製鎮定劑
    不過美國這一說法根本沒有任何證據,反倒是歐洲藥物檢測機構表示:在歐洲實驗室,存在非法生產該藥物的現象。 在這之後,美國就開始管控芬太尼,中國也開始加強了對芬太尼藥物的出口管理。 可沒想到,因為新冠肺炎的原因,美國又遭遇了「阿片危機」。
  • 炎症消退後肺泡巨噬細胞的表觀遺傳改變造成肺部長期免疫癱瘓
    炎症消退後肺泡巨噬細胞的表觀遺傳改變造成肺部長期免疫癱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0:51:38 法國南特大學Karim Asehnoune、Jeremie Poschmann、Antoine Roquilly
  • 新冠肺炎患者腎功能異常及幹預方案
    研究發現超六成新冠肺炎患者出現蛋白尿,20%以上患者表現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CT顯示100%患者存在腎臟影像學異常,存在腎臟損傷[1]。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後疫情時期,如何保護新冠肺炎患者腎功能,如何保障腎臟內科患者的安全就診,如何在急症和慢性病中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6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潛在的策略,可以防止COVID-19患者出現危及生命的炎症、肺部損傷和器官衰竭。不過,巴瑞替尼可抑制肺部巨噬細胞中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I型IFN抗病毒反應和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反應在兩組接受巴瑞替尼治療的恆河猴中保持相似。接受巴瑞替尼治療的恆河猴顯示炎症減少、肺部炎症細胞浸潤減少、中性粒細胞捕獲網(NETosis)活性降低,肺部病理更為有限。這表明在接受巴瑞替尼治療的恆河猴中,這種藥物保持了先天性抗病毒反應和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反應。
  • 屍解後的思考:新冠肺炎患者通氣障礙,如何改善?
    鍾南山院士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SARS病理學表現不盡相同,肺組織切片並未出現嚴重的肺纖維化改變,仍然保留部分正常的肺泡結構,與此同時,大量黏液引起小氣道阻塞,炎性浸潤狀態相較SARS則更為突出,這一點也提示了重症患者氣道管理的重要性。
  • 瑞士新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的肥胖兒童,容易出現敗血性休克現象
    新冠大暴發以來,不少研究發現:老年人、患有基礎疾病的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都比較容易「中招」。而一項新的研究則指出,儘管大多數兒童不容易成為攻擊對象,但新冠病毒可能給一些青少年帶來嚴重的敗血性休克問題。日內瓦兒童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揭示了3名青少年因新冠感染,出現繼發性休克的病例。
  • 全國首例、第二例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現有的醫學診斷一般從患者的咽拭子和重症患者的肺部灌液樣本中確認新冠病毒的存在,雖然這種方法能較為準確地對確診患者進行篩選,但如果沒有病理解剖,病理上就沒有收集到完整的、系統的信息,不能從整體上解釋新冠病毒疾病的病因學和病理機制,無法從整體上認清疾病是如何發生的,也無法得知這些病毒是分布於肺部的什麼地方,以及是否還分布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和器官。
  • 為什麼有人更易成為新冠重症患者?美媒:和基因有關
    參考消息網6月18日報導 是基因在決定誰會發展為新冠重症、誰會死亡嗎?幾項早期研究的初步數據現在表明,答案可能是這樣的。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6月17日報導,第一個基因相關性的形成涉及血型與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中國武漢2020年3月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A型血的人似乎患新冠肺炎的風險比其它血型的人高。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該研究展示了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這可能為深入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和嚴重程度提供了依據。 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主任醫師劉磊教授。據醫院官網介紹,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是深圳唯一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定點醫院,也是除湖北省外,單中心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醫院。
  •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親身經歷,不僅肺一個器官衰竭!
    在那時,已經有一些前期研究提出了可能有效的療法。在美國芝加哥,治療最嚴重的新冠肺炎患者「三板斧」是:呼吸機、羥氯喹、抗HIV病毒藥物克立芝。 約翰這三項都用上了。 但不久,醫生發現他的血壓和心率降低,隨後檢查發現,他的腎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