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2021-01-14 觀察者網

(警告:文內有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當地時間3月2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s更新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析」(Clinical pathology of critical patient with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最早於2月27日發布第一版),該研究尚未經同行評議。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該研究展示了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這可能為深入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和嚴重程度提供了依據。

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主任醫師劉磊教授。據醫院官網介紹,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是深圳唯一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定點醫院,也是除湖北省外,單中心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醫院。此外,醫院擁有佔地面積391平方米的P3實驗室,具有開展新冠病毒肺炎系列研究的臨床資源和研究綜合條件。

截至目前,關於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的研究已不斷累積。多數患者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但小部分患者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感染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預後差,死亡率高。

研究中這例患者66歲,2020年1月4日從武漢返回深圳,並出現高熱和咳嗽症狀。除8年高血壓病史外,無其他基礎疾病,心功能良好。胸部X線檢查可見左右肺亮度增高、多發陰影。該例患者被診斷為新冠肺炎(危重型)和嚴重ARDS,並發呼吸衰竭,行肺移植手術。

研究團隊在P3實驗室對肺病理組織進行了固定、脫水、石蠟包埋、組織切片、特殊組織化學染色等。

右肺(A、B)、左肺(C、D)大體形態,右肺邊緣明顯出血壞死。

結果顯示,該病例全肺表面呈古銅色,肉眼可見瀰漫性充血,多為點狀出血,部分出血壞死。值得注意的是,出血壞死主要發生在肺右下葉、中葉和上葉的外邊緣。支氣管被粘液和出血滲出物覆蓋。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組織病理學表現為大量的肺間質纖維化伴部分透明變性,肺出血性梗死。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閉塞。炎症細胞間質浸潤,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單核細胞。經Masson染色證實肺間質纖維化。未見其他細菌、真菌感染。

危重病人肺間質組織病理活檢:A、大量肺間質纖維化。B、肺間質纖維化伴部分透明變性。C、Masson染色肺間質纖維化。D、Masson染色間質纖維化,肺泡上皮細胞脫屑。E、肺出血改變。F、肺出血性梗死。G、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H、閉塞性脈管炎由炎性細胞包圍。I、間質漿細胞浸潤(方框示意)。

可見肺泡炎伴肺泡上皮細胞(主要為II型)的萎縮、增殖、脫屑及鱗狀上皮化生的各種改變。其餘肺泡顯示肺泡隔增厚,肺泡上皮細胞壞死、脫屑。此外,還觀察到大量纖維素樣滲出物、多核巨細胞和胞漿內病毒包涵體。壞死性細支氣管炎表現為細支氣管壁壞死,管腔內可見上皮細胞。

COVID-19肺泡改變活檢。A、壞死性細支氣管炎,腔內可見壞死的支氣管上皮細胞。B、肺泡上皮細胞萎縮。C、細支氣管上皮細胞鱗狀上皮化生。D、肺泡細胞鱗狀上皮化生。E、肺泡隔增厚。F、肺泡上皮細胞壞死、脫屑。G、腔內有炎性細胞和大量纖維素樣滲出物。H、多核巨細胞。I、肺泡上皮細胞胞漿內病毒包涵體(方框示意)。

免疫組織學結果顯示,CD3、CD4、CD8、CD20、CD79a、CD5和CD38等免疫細胞呈陽性。研究發現免疫細胞的陽性表達主要集中在肺間質和血管附近。此外,CD31、TTF1、CK5/6、CK7、CK19、SMA、F VIII和IV型膠原也呈陽性(部分數據未顯示)。

危重症COVID-19免疫組織學結果。連續組織切片顯示CD3 (A)、CD4 (B)、CD8 (C)、CD20 (D)、CD79a (E)、CD5 (F)、CD38 (G)、CK7 (H)、IV型膠原(I)陽性表達。

研究團隊在討論環節指出,在SARS的肺病理學方面,此前有課題組發現了局部出血壞死、肺泡炎和支氣管炎、肺泡上皮細胞脫屑等肺部病變。實際上,在這項研究中,結果也顯示了肺泡水腫伴出血、細支氣管炎、肺泡炎伴上皮細胞炎性損傷等肺部損害。值得注意的是,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觀察到大量的肺間質纖維化、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和閉塞發生較多。

研究團隊推測,這些主要的改變可能導致危重病人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

另一方面,目前大體觀察發現出血性壞死主要存在於右肺外緣。這一觀察提示以下兩點:第一,這可能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COVID-19的主要病變可能首先起源於此。

另外,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新冠病毒與SARS-CoV具有相同的細胞進入受體,即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II)。一般情況下,ACE2蛋白在肺泡細胞、支氣管上皮和血管內皮細胞中表達,因此與SARS-CoV-2感染結合ACE2會導致急性肺損傷和肺水腫。研究團隊此次也觀察到大量肺水腫和出血,脫落支氣管和肺泡上皮細胞。

另一方面,細胞因子風暴與過度免疫反應和不受控制的促炎反應有關,後者則會導致嚴重的器官疾病,包括肺損傷。目前幾個代表性的細胞因子已確定,包括IL-1β、IL-18、TNF-α、IL-6、IL-8和IL-10,這些均由包括CD8和CD4的各種免疫細胞產生和調節。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觀察到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肺間質,這些類型的炎症細胞都經免疫組織學方法證實。而如前所述,肺間質大量纖維化、管腔狹窄等病理改變發生在該病例的肺部,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危重病人有急性肺功能障礙。

(記者 賀梨萍)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目前對新冠肺炎病理特徵的認識,主要來自於手術中切除的肺組織、器官穿刺取樣和逝者遺體解剖報告。 1. 兩例肺葉切除術的肺癌患者:早期病理學改變 兩名因肺腺癌接受肺葉切除術的患者患有新冠肺炎,對其切除肺葉的分析代表了病變早期的病理學改變。
  • 全國首例、第二例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同日下午 18 點 45 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遺體解剖工作由曾參與 SARS 病例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教授團隊及其他相關專家共同進行。目前,這兩具遺體解剖病理已被送檢,預計 10 日內可得到病理報告。
  • 新冠病理解剖報告發布,獲鍾南山叫好,讓臨床診療歡呼
    1、目前看來,新冠不僅損害了肺,還包括免疫系統及其他器官。 大家可以先點擊看這文,了解劉教授及呼籲進行病理解剖的過程! 新冠冤魂1524名,緣何無一例病理解剖?權威專家劉良疾呼 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
  • 全球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手術完成!是否會再次感染?專家:正密切觀察
    3月1日凌晨2:21分,著名肺移植專家、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發布消息稱,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雙肺移植手術於2月29日在無錫完成。圖據陳靜瑜微博據陳靜瑜實名認證微博轉發「心肺移植」公眾號發表文章:整個新冠肺炎病例雙肺移植手術歷經5個小時鏖戰,患者為59歲男性,1月23日發病,1月26日確診新冠肺炎,2月7日氣管插管,2月22日ECMO,2月24日轉至無錫市傳染病醫院,經過插管+ECMO和藥物治療後,連續核酸檢測呈陰性,但雙肺功能已嚴重受損且不可逆。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在這項研究中,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7種器官的組織樣本。在進行鏡下病理學檢查後,他們對這些器官進行了分子層面的研究,鑑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繪製出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作出的響應進行詳細和系統的分析。
  •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報告公布,有助改善患者臨床診療方案
    湖北第三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王新衛向《財經》記者介紹,我們現在將患者分為早期、進展期和危重症階段,屍檢結果提示我們在進展期就要注意患者肺部分泌物的及時排除,儘量減少患者發展到下一階段。 截至2月25日,遺體解剖共計完成11例,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團隊負責9例,上海瑞金醫院病理團隊完成2例。
  • 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該項病理分析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而非完整屍檢。  王福生團隊在論文中表示,總體來說,新冠肺炎傳染性很強,有一定致命性,病死率為2%。嚴重時,可導致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全文翻譯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呼吸衰竭、意識喪失……青島首例危重症患者治癒後講述經歷的生死劫
    2月16日上午57歲的江女士經臨床治癒從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西海岸院區出院她是山東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隔離病房抗爭了整整21天中間一度1月30日,江女士出現「炎症風暴」,肺、肝臟、心臟等多器官功能出現障礙,呼吸衰竭,成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首例危重症病例。當天,青大附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楊碩在隔離病區值班,發現江女士咳嗽得厲害、血氧飽和度較低、面部浮腫,神志一度恍惚。
  • 中國首繪新冠逝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含肝、睪丸等多器官
    研究報告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有助於較深入認識新冠致死機理,及對患者進行精準的幹預治療。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是如何治癒的?專家講述救治全程!
    高手雲集 他壓力山大救治時間長達34天的危重症病例米奶奶就是由王曉麒主管的。2月10日剛住院時氧飽和僅81%,而人體正常值在95%至100%,米奶奶呼吸頻率明顯增快,很費力,加上有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到23日病情繼續惡化。專家組使用了新冠肺炎康復者捐贈的血漿進行治療,但是病情不見好轉。
  • 打開85歲高齡新冠肺炎患者遺體,法醫到底看到了些什麼?
    原創 W.W 海上柳葉刀【按】除了侵犯肺部,新冠病毒還讓哪些器官受累?一些重症患者中可能暴發心肌炎或「心碎症候群」,是否存在?病毒對凝血系統影響很大,病人體內因此普遍存在血栓?首例新冠屍檢報告發布,但更多疑問待解。
  • 鍾南山宣布:歷經125天,廣州最後一位新冠危重症患者出院
    5月27日,經過多學科專家集中會診後,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集中收治的廣州最後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核酸檢測和影像學均達到出院標準,意味著廣州市在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 還有必要做穿刺活檢嗎?
    經常有患者查出肺結節後,諮詢醫生這些問題:我這種10mm的肺結節需要做手術嗎?可以做微創手術嗎?要是做手術,在做手術之前需不需要做肺穿刺活檢?對此,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徐燕醫生為我們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
  • 市四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完成首例高流量無創溼化氧療
    10月14日,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完成醫院首例高流量無創溼化氧療。據了解,該患者是一位長期臥床、罹患重症肺炎的老年男性,由於無法正常進食及高熱造成氣道失水嚴重;由於高齡、心功能差,限制了臨床補液的量及速度;加之感染較重,肺部影像學提示雙肺多發病灶,部分實變,患者有大量的痰液無法排出,很快出現呼吸衰竭。經過專家研判,在與患者家屬溝通後,給患者進行高流量無創溼化氧療。
  • 氧飽和度驟降、插管時機爭議:ICU 新冠患者救治之難
    根據新冠患者的屍檢和病理報告,其肺泡腔內會出現漿液、纖維蛋白等滲出物,使肺的通氣和換氣功能都受到影響。 一方面,這些滲出物所形成的「痰液」會堵塞肺泡,使肺泡內的含氣量減少。另一方面,這些滲出物形成的透明膜會像「瀝青」一樣包裹在肺泡的表面,使肺泡膜的有效氣體交換面積減少。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出院,清零倒計時!
    今天出院的這位老人,是寧夏採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後成功拔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也是全區首位拔管成功的危重症患者。在這場與死神搶人的過程中,寧夏醫護團隊開啟了27個日夜的「生命守衛戰」。與死神搶人的過程並不輕鬆,為了保障治療效果,治療期間重症專業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治療和護理。
  • ...記「龍江好人」、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於家興
    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MICU主任醫師、市呼吸專業學科帶頭人,省醫學會呼吸分會委員、感染學組成員、省醫師協會呼吸分會委員、省醫師協會內鏡專業委員……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身兼多職的於家興。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曾參加過甲流和非典兩次戰「疫」,並取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的於家興作為我市呼吸學科領域帶頭人,要求科室立即實行「一人一護、減少探視、嚴守房門,分發口罩」等一系列措施,在院內外開展各類新冠肺炎的講座及培訓。
  • 新領域 新挑戰:中醫參與危重症搶救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為北京市最早的3家新冠肺炎市級定點收治醫院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以下簡稱「佑安醫院」)自1月21日開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截至3月16日,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已經有90餘名患者康復出院,醫務人員零感染。
  • 從「肺炎」到「臟器衰竭」 新冠病毒「毒」在哪兒?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解釋,通俗來說,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都會引發炎症風暴,繼而損傷毛細血管,「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嚴重時大量血管液體進入到肺泡,在影像中表現為白肺」。  受訪專家注意到兩種病毒表現也有不同。「不像是SARS那種一下就看到整個白肺。」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說,除部分危重型患者以外,總體來看白肺出現比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