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2021-01-12 中國日報網

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此項研究相當於他們將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細胞組織的變化放大了數萬倍,達到蛋白質分子層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

新冠逝者體內有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

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這些損傷背後的分子機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這項研究中,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7種器官的組織樣本。在進行鏡下病理學檢查後,他們對這些器官進行了分子層面的研究,鑑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繪製出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

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作出的響應進行詳細和系統的分析。

「研究揭示,與非新冠患者的對照組織樣本比較,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組織樣本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郭天南表示。

郭天南介紹,在人體7類器官組織中,脾臟紅髓裡未鑑定到明顯改變的蛋白,而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這意味著新冠肺炎病亡患者肝臟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

對於幫助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罪魁禍首」ACE2蛋白(病毒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研究團隊發現它的數量在新冠病人各類器官中與非新冠病人相比並無顯著差別。而幫助病毒進入細胞相關的組織蛋白酶L(CTSL),在新冠病人肺部卻明顯增多。

「這提示,CTSL可能是阻斷新冠病毒入侵的潛在治療靶點。」郭天南說。

除了肺部,肝腎也出現纖維化先兆

此後,研究團隊進一步對多種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形態與蛋白質組學進行系統比較研究,發現多個肺部蛋白出現改變,包括與病毒增殖相關、參與肺纖維化病理過程及降解病毒限制因子的蛋白。

郭天南介紹,蛋白組學結果顯示,肺部和脾臟表現出以免疫檢查點蛋白的上調及T細胞富集蛋白的下調為分子特徵的適應性免疫反應抑制,且脾臟的T、B等淋巴細胞減少也印證了該分子特徵。

「從臨床病理學來看,雖然只有肺部發生了實質性的纖維化病變,但蛋白組學結果顯示,在肝臟、腎臟等器官也觀察到組織纖維化的先兆。」郭天南分析,這提示,對已恢復健康的危重症新冠病人而言,需要對「多器官纖維化」這一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進行預防和採取提前幹預。

此次研究還找到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睪丸組織中發生明顯改變的10個蛋白,它們的功能與膽固醇合成抑制、精子活性降低和Leydig細胞特異標記物減少緊密相關。其中Leydig細胞與男性雄性激素合成及分泌緊密相關,提示男性新冠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能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研究是基於新冠肺炎病亡患者的組織樣本,在輕症及重症患者中是否會出現同樣變化,以及這樣的變化是否可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通 訊 員 徐 珊 本報記者 劉園園)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成功揭示肺腺癌分子全景
    北京時間7月9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該工作在國際上首次對肺腺癌開展了大規模、高通量、系統性的全景蛋白質組學研究。相比於其它肺癌病理類型,肺腺癌中非吸菸人群的比例明顯偏高,發病機制複雜。肺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患者的預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據該成果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譚敏佳介紹,蛋白質是所有生命功能的直接執行者,也幾乎是所有藥物的作用靶點。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肺腺癌分子全景
    新華社上海7月10日電(記者周琳、蓋博銘)國際學術刊物《細胞》9日發表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該工作對於深入了解肺腺癌病理機制以及制定更精準的肺腺癌治療方案等具有科學研究意義。  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惡性腫瘤。肺腺癌中非吸菸人群的比例明顯偏高,發病機制複雜。
  • 中國首繪新冠逝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含肝、睪丸等多器官
    科學家針對新冠病毒及致病機理的研究在持續深入,關於新冠肺炎患者器官損傷背後分子層面的「面紗」也在逐漸揭開。研究報告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有助於較深入認識新冠致死機理,及對患者進行精準的幹預治療。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 科學網—世界首張新冠逝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繪就
    新冠病人多器官樣本採集和鏡下病理學檢查。西湖大學供圖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在《細胞》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最新發現: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最新發現: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蛋白分子全景
    肺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病理類型,約佔所有肺癌的一半。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這一成果7月9日在國際學術刊物《細胞》正式發表。在此項研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對肺腺癌開展了大規模、高通量、系統性的全景蛋白質組學研究。
  • 我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全景 為精準醫療提供重要資源和線索
    【科技前沿】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肺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病理類型,約佔所有肺癌的一半。7月9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
  • 【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繪製肺腺癌分子圖譜,給蛋白質「畫像」有...
    2020年7月9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繪製工作,這為肺腺癌的精準醫療提供了寶貴資源。(相關閱讀:)蛋白質組是什麼?為什麼對於精準醫療如此重要?這項成果對於患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提供早期診斷線索和藥物...
    昨天,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發表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繪製工作。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研究員團隊,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賀福初院士團隊和汪宜研究員團隊,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程書鈞院士、肖汀研究員團隊,上海交通大學李婧教授等團隊,首次從蛋白質水平系統描繪了肺腺癌的分子圖譜,並發現了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的分子特徵,特別是發現了中國人群肺腺癌兩個主要基因突變人群的蛋白質分子特徵。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2020-09-15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施一公課題組《細胞》發文,首次揭示小分子藥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
    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這支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γ分泌酶(γ-secretase)分別與多種小分子藥物相結合的原子結構,總體解析度達到2.6~3.1埃。 研究機構的新聞稱,這是「首次完整展現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與藥物的全過程,為了解γ分泌酶活性調節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準藍圖」。
  • 人體定量蛋白質組圖譜揭示不同組織中RNA與蛋白質水平差異
    人類蛋白質圖譜計劃(HPA)在此有所突破,其基於轉錄組和抗體染色的結果能夠對蛋白質的組織特異表達進行定量[2]。因此,結合不同組織具有特異性的RNA和蛋白質水平的定量數據對研究人類的生理病理過程非常重要,但至今為止仍缺乏相關的研究成果。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破解蛋白質的秘密,就能攻克新冠
    為什麼研究蛋白質對抗擊新冠疫情很重要?我們知道,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新冠病毒COVID-19也不例外。就在上周,DeepMind公司以其精確的人工智慧預測,撼動了整個蛋白質結構界。與此同時,石溪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開發的新計算工具,有助於表徵蛋白質結構,並確定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新療法。該研究團隊首先利用一種名為MELD的算法,來確定冠狀病毒未知蛋白的3D形狀。
  • Cell子刊|蛋白質糖基化修飾表徵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進程
    Cell Reports 影響因子:8.109 作者及單位: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張會教授團隊 主要結論:首次揭示了蛋白質糖基化修飾在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 學術頭條:三文魚感染新冠病毒尚無證據支持,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三文魚感染新冠病毒尚無證據支持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三文魚的病毒和新冠病毒極有可能不會共用同樣的感染受體,人和水生生物的感染受體應該也是不一樣的研究顯示地塞米松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世衛組織表示,英國初步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地塞米松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對於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可將其死亡率降低約三分之一,對於僅吸氧的患者,可將其死亡率降低約五分之一。研究指出,地塞米松的改善效果僅在重症患者中可見,未在輕症患者中觀察到。
  • Cell: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9月15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925萬例,死亡人數達93萬。
  • 聽說有些癌症患者更易感染新冠?免疫力的提高依舊很重要!
    「癌症患者是不是更易感染新冠病毒?我們是不是要多吃點營養品補一補,增強抵抗力?」 疫情發生至今,有非常多的患者和家屬向我們諮詢此類問題。因為腫瘤患者自身處於免疫異常狀態,加之手術、放化療等治療造成免疫力進一步低下,確實易被這個「恃強凌弱」的病毒趁虛而入。在眾多的惡性腫瘤類型中,何種惡性腫瘤患者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其中可能存在何種生物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