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全文翻譯

2020-12-25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2M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OVID-19的病理學改變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相關

Zhe Xu*, Lei Shi*, Yijin Wang*, Jiyuan Zhang, Lei Huang, Chao Zhang, Shuhong Liu, Peng Zhao, Hongxia Liu, Li Zhu, Yanhong Tai, Changqing Bai, Tingting Gao, Jinwen Song, Peng Xia, Jinghui Dong, Jingmin Zhao, Fu-Sheng Wang

導讀

2月17日,The Lancet發表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王福生院士團隊的病例報告。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

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

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此外高度促炎性的CCR4+ CCR6+ Th17細胞增加。這可以部分解釋肺部嚴重的免疫損傷。

這次病理解剖結果對該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意義極為重大。基於其結果,我們可以設計針對該疾病重症患者的精準治療方案,如使用針對Th17細胞激活的IL-17抑制劑蘇金單抗(Secukinumab)等。我們期待有更進一步的病理解剖揭示患者肺部的病理學、病理生理學乃至免疫組織化學的改變從而進一步加深我們對該疾病的認知並為治療提供方向。同時我們也感謝為人類醫學進步做出貢獻的遺體捐贈者們。

自2019年12月下旬以來,武漢發生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以前稱為2019-nCoV)的暴發,隨後該疾病又被傳播到全球26個國家。一般而言,COVID-19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疾病,但也可能致命,病死率約為2%。重症者可能由於瀰漫性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截至2月15日,已有66580例確診病例並造成1524例死亡。但是,由於幾乎無法進行屍檢或活檢,目前尚未報告該疾病的病理學改變。在這裡,我們通過在遺體解剖(autopsy)中獲取的組織樣本(biopsy samples)調查死於SARS-CoV-2嚴重感染的患者的病理特徵。這項研究符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法規和赫爾辛基宣言。我們的發現將有助於了解COVID-19的發病機理,並改進針對該疾病的臨床策略。

2020年1月21日,一名50歲的男子因發熱、寒戰、咳嗽、乏力和氣促等症狀被送往發熱門診。他報告了1月8日至12日的武漢旅行史,並且於1月14日(起病第1日)出現首發症狀,表現為輕度寒戰和乾咳。但該患者仍繼續工作,直到1月21日前往醫院就診(圖1)。在醫院對該患者進行了胸片檢查並採集了咽拭子,胸片顯示雙肺多發性斑片影(附錄p2)。1月22日(起病第9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通過qRT-PCR檢測證實該患者為COVID-19。

他被立即轉入隔離病房,並通過面罩給氧進行氧氣支持。予幹擾素α-2b(霧化吸入500萬U, bid)和洛匹那韋/利託那韋(500mg, bid., p.o.)作為抗病毒治療,並予莫西沙星(0.4g,qd., i.v.gtt)預防繼發感染。鑑於其出現的嚴重氣促和低氧血症,予甲強龍(80 mg, bid., i.v.gtt)以減輕肺部炎症。實驗室檢查結果列於附錄(p4)。接受藥物治療後,患者體溫從39.0℃降至36.4°C。

在起病第12日,胸片顯示患者雙肺進行性浸潤影和廣泛網格狀密度增高影。由於患者患有幽閉恐懼症,他多次拒絕ICU的呼吸機支持。因此,他接受了高流量鼻導管吸氧(HFNC),給氧濃度60%,流速40 L/min。在起病第13日,患者症狀仍未改善,但血氧飽和度仍保持在95%以上。起病第14日下午,患者低氧血症和氣促惡化。儘管接受了HFNC(給氧濃度100%,流速40 L/min),但血氧飽和度仍降至60%,並且患者突發心跳驟停。我們立即進行了有創通氣、胸外按壓和腎上腺素注射。但不幸未能復甦成功,該患者於北京時間1月27日18:31宣布死亡。

組織樣本取自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組織學檢查顯示雙側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細胞纖維粘液性滲出(圖2A,B)。右肺組織出現明顯的肺泡上皮脫落和肺透明膜形成,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圖2A)。左肺組織表現為肺水腫和肺透明膜形成,提示早期ARDS(圖2B)。雙肺中均可見到間質內以淋巴細胞為主的單個核細胞炎性浸潤。在肺泡腔中出現多核巨細胞和非典型增大的肺泡細胞,其中非典型增大的肺泡細胞具有較大的細胞核,雙嗜性的細胞質內顆粒和明顯的核仁,表現出病毒性細胞病變樣改變(viral cytopathic-like changes)。我們未發現明顯核內或胞漿內病毒包涵體。

COVID-19的病理特徵與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感染中的病理特徵非常相似。此外,COVID-19患者的肝活檢標本顯示中度的微血管脂肪樣變性以及輕度的肝小葉匯管區活動性炎症(圖2C),提示該損傷可能由SARS-CoV-2感染或藥物性肝損傷引起的。心肌間質中有少量單個核細胞炎性浸潤,但沒有其他心肌實質損害(圖2D)。

將外周血用於流式細胞術分析。我們發現,外周血CD4+和CD8+細胞的數量大大減少,而它們的狀態卻被過度激活,較高的HLA-DR(CD4 3.47%)與CD38(CD8 39.4%)雙陽性比例證實了這一點。

此外,CD4+T細胞中具有高度促炎效應的CCR4+ CCR6+ Th17細胞增加(附錄p3)。此外,發現CD8+T細胞有高濃度的細胞毒性顆粒,其中31.6%的細胞為穿孔素陽性,64.2%細胞為顆粒溶素陽性,30.5%細胞為顆粒溶素和穿孔素雙陽性(附錄p3)。我們的結果表明,以Th17的增加和CD8+T細胞的高細胞毒性為表現的T細胞過度活化,能夠部分地解釋該患者的嚴重免疫損傷

胸片圖像提示肺炎迅速進展,雙肺之間有些許差異。此外,肝組織表現出中度微血管脂肪樣變性和輕度小葉活動性炎症,但是沒有支持SARS-CoV-2病毒感染或者藥物導致肝損傷的確切證據。心臟組織中未見明顯的組織學變化,提示SARS-CoV-2感染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臟。

儘管不建議常規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SARS-CoV-2肺炎,但根據該患者病理解剖中肺水腫和透明膜形成的病理表現,對於重症患者,應考慮及時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呼吸機支持以預防 ARDS進展

淋巴細胞減少是COVID-19患者的常見特徵,可能是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相關的關鍵因素。

我們對這一例重症COVID-19患者的臨床及病理學發現不僅能幫助確定這位患者的死因,也為SARS-CoV-2引起的肺炎的發病機理提供了新的見解,這可以幫助臨床醫生為相似的重症患者提供更合適的治療策略以降低死亡率。

通訊作者

王福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解放軍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全軍愛滋病和肝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專業技術三級專家。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組成員。

發表日期:2020年2月17日

Doi: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0)30076-X

相關焦點

  • 劉良還原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後的肺:深部氣道有黏稠分泌物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日前,總臺記者專訪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
  • 新冠病理解剖報告發布,獲鍾南山叫好,讓臨床診療歡呼
    」 2月27日,在廣州的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鍾南山談及新冠肺炎病理特點: 小氣道中黏液非常多,粘稠度很高,阻礙氣道通暢,因而造成繼發感染,以及更加嚴重化。目前從兩個地方的病理結果都發現,在小氣道清除黏液是重要研究對象。
  •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報告公布,有助改善患者臨床診療方案
    雖然首份報告僅就1個病例進行肉眼觀察結果分析,但實際上劉良團隊已在2月24日完成3例遺體解剖的初步病理診斷,並同步向臨床醫生公開,目前已經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幫助。 「目前《報告》看是大體檢查結果,看來確實是肺部炎症損傷嚴重,有纖維組織及粘液產生,可能鏡下診斷還沒出來,還得等。」一位北京病理科醫生告訴《財經》記者。 將治療預警提前 隨著對新冠病毒肺炎逝者遺體解剖進入公眾視野,其研究結果也備受期待。
  • 全國首例、第二例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同日下午 18 點 45 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遺體解剖工作由曾參與 SARS 病例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教授團隊及其他相關專家共同進行。目前,這兩具遺體解剖病理已被送檢,預計 10 日內可得到病理報告。
  • 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屍檢結果公布
    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12天後,屍解報告公布,並明確稱,新冠肺炎病變仍聚焦肺部,其他臟器損傷的證據不足。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劉良認為,對新冠肺炎死者屍體進行病理解剖,可以為臨床治療和診斷提供有力支持。劉良從事病理研究三十餘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他所在的團隊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緊急報告,強調了屍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並得到了肯定的批覆。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目前對新冠肺炎病理特徵的認識,主要來自於手術中切除的肺組織、器官穿刺取樣和逝者遺體解剖報告。 1. 兩例肺葉切除術的肺癌患者:早期病理學改變 兩名因肺腺癌接受肺葉切除術的患者患有新冠肺炎,對其切除肺葉的分析代表了病變早期的病理學改變。
  • 法醫揭秘新冠患者遺體解剖:為找遺體和解剖室著急
    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是因為,作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團隊的負責人,這份診療方案吸納了他的研究成果,直接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診治。法醫,這個平日裡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的職業走到了抗疫一線。患者遺體解剖對防治疫情有什麼重要意義?首例患者遺體解剖是如何進行的?帶著種種好奇,記者電話採訪了身在武漢的劉良教授。記者:劉教授您好!
  • 央視新聞面對面: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
    日前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主持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稱:新冠肺炎的病變與SARS有類似之處,也有自己的特點。從目前的病理結果來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地方。劉良:它是很黏稠的,像糨糊一樣的液體附著在上面。
  • 首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
    把「浙江之聲」設為星標,更容易找到我們哦~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第一財經法醫學雜誌、界面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16日凌晨,第1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完成解剖。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 SARS 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 患新冠肺炎去世老人的最後遺願:捐遺體用於病理研究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面對新發疾病,只有進行遺體解剖,才能獲得完整的疾病病理資料,開展更有效的針對性治療。在武漢,有一位84歲的老軍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提出捐出遺體用於新冠肺炎的病理解剖,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 打開85歲高齡新冠肺炎患者遺體,法醫到底看到了些什麼?
    原創 W.W 海上柳葉刀【按】除了侵犯肺部,新冠病毒還讓哪些器官受累?一些重症患者中可能暴發心肌炎或「心碎症候群」,是否存在?病毒對凝血系統影響很大,病人體內因此普遍存在血栓?首例新冠屍檢報告發布,但更多疑問待解。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警告:文內有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 「為你喝彩」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尋病毒真相 開拓傳染病放射學新...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國的醫療專家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通過病理解剖尋找病毒的真相。專注於傳染病醫學影像技術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30年、國際愛滋病影像學和傳染病影像學的開拓者及學科體系奠基者——李宏軍參與到這次抗疫行動中。
  • 首份新冠逝者屍解報告: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
    經過多方努力,自2月16日起,劉良教授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COVID-19死亡屍體的系統解剖。截止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劉良教授團隊負責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
  • 首份新冠遺體解剖報告面世 法醫詳解三大價值
    導讀報告的通信作者之一周亦武教授介紹,法醫病理學檢驗可幫助研究病理變化,提供病理診斷標準;幫助確定病毒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及靶組織;確定病理特徵,對於疫苗和藥物研發具有重要作用2月28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劉良教授團隊首次公開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研究報告。
  • 新冠肺炎首份屍檢報告:病理特徵與SARS、MERS類似
    ·這是新冠肺炎首份屍檢報告,對臨床病理學有重大指導意義,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病理特徵與SARS、MERS類似。
  • 重慶首例新冠肺炎孕婦分娩女嬰續|好消息!安安第三次核酸檢測結果...
    重慶首例新冠肺炎孕婦分娩女嬰「安安」首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nbsp&nbsp&nbsp&nbsp重慶首例新冠肺炎孕婦分娩女嬰續|安安擺脫無創呼吸機 預計還需觀察9天&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在吃奶的安安
  • 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該項病理分析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而非完整屍檢。  王福生團隊在論文中表示,總體來說,新冠肺炎傳染性很強,有一定致命性,病死率為2%。嚴重時,可導致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
  • 烏幹達報告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關閉邊境應對疫情
    烏幹達衛生部21日宣布,該國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此外,烏幹達從22日12時起關閉邊境口岸,任何人不得進出烏幹達,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新華社發(阿佳拉納瓦達攝)【來源:新華網】  3月22日,在烏幹達坎帕拉,一名安保人員戴著口罩工作。 烏幹達衛生部21日宣布,該國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此外,烏幹達從22日12時起關閉邊境口岸,任何人不得進出烏幹達,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 愛心守望情暖贛鄱 抗擊疫情江西在行動 鍾南山答新冠肺炎十問
    2月18日下午,廣東省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情況發布會,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再度現身,就新冠肺炎特效藥、潛伏期、核酸檢測等群眾關注的十個問題,答疑釋惑。一、磷酸氯喹。鍾南山表示,「全世界沒見過的新的疾病治療,實踐常常是先於科研。」醫生常常用以前有類似作用的老藥,使用在患者身上。從比利時、美國等國家的實驗室結果來看,磷酸氯喹對冠狀病毒有效。但這次是首次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劑量不大,北京和廣東較早開始臨床試驗,發現部分患者病毒核酸檢測轉陰,同時對用藥和不用藥患者進行對比,發現用藥病人發熱症狀、病毒消失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