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天氣未必改變歷史

2021-02-15 讀書跑步看天下

    ——元朝東徵日本史《大汗之怒》閱讀札記

如果單純從一件事情來看,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偶然。如果分析一段歷史,你會發現又是一種必然。改變歷史的偶然因素很多,天氣因素是其中之一,所以就有「天氣改變歷史」的說法。

忽必烈東徵日本因為風暴翻船,似乎是「天氣改變歷史」的一個案例。我過去也這樣認為。直到讀完元朝徵伐日本歷史的《大汗之怒》,讓我覺得並非如此。海上風暴是偶然,人為因素卻是導致忽必烈東徵日本失敗的必然。

魯迅先生回憶,晚清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因為恨日本,便神往於大元」,常常太息流涕:「那時倘非天幸,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他們說的,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發動的兩次東徵日本之役。所謂「天幸」,自然就是那場讓無數東徵日本的元朝官兵葬身海底的「神風」吧。

今天看來,這些晚清留日的中國學生還真有些阿Q精神,真把忽必烈當成自己的老祖宗了。

有人可能要問,元朝當時還與南宋在神州大地上對峙,為何急於出兵日本?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像忽必烈出兵南宋、佔城、安南、緬國、爪哇、高麗一樣,都是蒙古帝國本性使然。這些國家後來多數成為明太祖在《祖訓》裡諄諄囑咐後世子孫不準瞎碰的「不徵之國」。

忽必烈要徵服日本,他面對的是怎樣的對手?

忽必烈的對手,就是鎌倉時代的日本。在這個時代,日本的政治權力樞紐,已經不在那些天皇,以及退了位、出了家還眷戀著權勢的上皇、法皇,或者平安京(京都)的眾公卿、殿上人手裡,而是在鎌倉幕府的執權手裡。

幕府這個詞是中國的舶來品,在日本指近衛大將軍的營陣之府。1192年,後鳥天皇任命東國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出作「徵夷大將軍」,源氏設在鎌倉的政治機構改稱幕府。這是個名義上擁戴天皇,實際由武士集團掌握實權的政權。

到了忽必烈時代,鎌倉幕府的大將軍也已近似傀儡,最高權力旁落到外戚北條家族手中。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八年),日本當時真正的實權人物,是鎌倉幕府的第八代執權,年方二十的北條時宗。

應該說,元朝進攻日本取勝的機會不少。日本被動應戰,開始參戰的也不是鎌倉幕府最得力的軍隊。尤其是,北條時宗面對大敵當前,也在搞攘外與安內,藉機剷除異己分子。北條時宗搶先下手除掉了他的政敵,也是他同父異母的長兄北條時輔。我們東鄰日本鎌倉時代的這個做法,有點類似於我們當代的北鄰,那個姓金的同父異母的長兄。看來,歷史還在重演。

這樣好的天賜良機,忽必烈委派的將帥們卻沒有把握住。相反,一場本來就應該有應對預案的風暴,就將元朝東徵軍打得稀裡譁啦。

讀完這本書,我感慨最深的就是,忽必烈東徵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天氣,而是用人失誤。天氣是客觀原因,用人才是主觀因素。優秀的將領和統帥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從而避開不利的天氣等客觀因素。相反,平庸無能之輩統率三軍,再好的機遇也把握不住,而機會往往稍縱即逝。所以說改變歷史的不是天氣。

忽必烈委以徵服日本大計的,就是這樣一些世襲軍職的平庸之輩。和中統、至元之間的那些真正的名將相比,勉強夠得上三流水準。即使這樣,元朝東徵軍的裝備優於日本,所以第一次進攻日本時,仍然是一路摧城拔寨,攻佔了日本對馬島、壹岐島,殺入博多灣。本來可以乘勝追擊,卻停下來休整十天,錯失良機。後來遇到一場風暴,受到一點點損失,正好給了這些平庸之輩一個撤退的理由。

八年之後,忽必烈派軍隊第二次東徵日本。元朝計劃兵分兩路,一路稱為「蒙麗漢軍」,約4萬人,一路稱為「蠻軍」,約10萬人,先後從高麗的中國江南的港口出發,合擊日本。這兩路大軍就是東路軍和江南軍。「蒙麗漢軍」,顧名思義就是蒙古人、朝鮮人和北方的漢人組成的嫡系軍隊。而江南軍,則以南宋降將為主,其統帥范文虎胸無大志、貪權好色、無德無才。兩支隊伍的一幹將帥齟齬猜忌、相互掣肘,即使沒有颱風,也難取勝。最可恥的是,他們這些無能主帥,戰敗後仍然完整的回到了元大都。

因此,日本最後對待投降的東徵軍都有區別。凡是北方來的蒙古人、高麗人和漢人,統統斬首;南宋的新附軍,也就是江南軍,被稱為「唐人」,似乎得到「優待」,免死為奴。

元軍覆滅,既有天災,更有人禍。第一次東徵軍的艦船有不少是由業餘工匠匆匆忙忙趕修下水的,極易破損。第二次東徵中,江南軍乘坐的3500艘戰船,雖然號稱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艦隊」,卻多數是從南宋俘虜、接收的。有些倉促改造一番就出海的河船灑船,在長江流域還行,到了日本海遇到「神風」自然就慘不忍睹。

兩次東徵,第一次可以說打了個平手,各稱己勝。第二次也不是全軍覆滅,東徵艦隊所處錨地不同,受損不同,命運各異。停泊在3號錨地平戶島的艦隊,因為留守長官張禧長期主管元朝水軍,經驗豐富,要求各艦之間「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風濤觸擊」,居然完好無損。

我們觀看有關抗日戰爭的電視劇和電影,有些通用的情節印象很深刻。一個是日本軍人很有骨氣,即使打敗了絕不投降,也要剖腹自殺;二是太多的中國人沒氣節無血性,每個地方都有那麼多人當偽軍和漢奸;三是日本人很早就到中國刺探情報,我們卻對日本一無所知。

真是這樣嗎?並非如此。元軍第一次進攻日本時,忽必烈的軍事情報機器全速運轉,為東徵軍搜集情報。這個搜集情報、繪製軍用地圖的任務,由元朝樞密院下屬的參謀軍官執行。他們渠道很多,包括日本人奸細。1271年,就有「日本通事」主動要求給元朝大軍充當嚮導:「高麗迂路導引國使,外有捷徑,徜得便風,半日可到。若使臣去,則不敢同往;若大軍進徵,則願為嚮導。」(《元史日本傳》)

說到「天氣改變歷史」,我想起2004年,我在擔任《中國空軍》雜誌記者期間,曾就軍事氣象問題採訪兩位院士,他們的解答讓我懂得了氣象對於順利完成軍事任務的極端重要性。

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盧錫城少將時,他告訴我說,惡劣天氣條件直接影響高技術武器的性能發揮。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出動飛機3.5萬架次,因為天氣原因,只有1萬多架次的飛機實施了攻擊。因此,氣象信息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重要戰場環境信息,未來高技術戰爭對準確氣象信息的及時獲取和服務需求越來越迫切,要求越來越高。

採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國雄教授時,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氣象學。抗美援朝戰爭時,他還在上小學。1951年11月6日報導說,志願軍空軍轟炸大和島敵軍指揮部時,巧妙利用了天氣。那天敵軍空軍基地駐地天氣很壞,而我們志願軍空軍基地駐地氣象條件很好,他們的飛機起不來,而我們的飛機就起來徹底把敵人幹掉了。這是我們空軍成功利用氣象作戰的例子。

兩位院士的舉例說明,從古至今的戰爭中,天氣可以決定戰爭勝負,但是並非絕對,更不能改變歷史。智者利用天氣,愚者被天氣所用。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記於北京東書房)

相關焦點

  • 大學生閱讀討論:讀書改變命運
    原標題:大學生閱讀討論:讀書改變命運 「健康閱讀改變人生命運嗎?」「00後大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讀物?」「掌上資訊時代還需要紙質讀物麼?」 一場關於大學生閱讀的討論會近日在杭外圖書館4樓書庫召開,多所高校的老師、學生代表,以及相關志願者、公益人士參加了討論。
  • 讀書改變【選美】命運
    選美,真的只是長得好看就夠了麼?是不是只做聽話的乖乖女就能如願嫁入豪門?肚子爭氣就能保住地位?雖然眼睛長在頭頂上的亦舒,未必看得上李嘉欣。但李大美人還是為嫁進豪門,做了很多努力,且很有語言天賦。中間香港中文大學讀碩士了,她的理由是:為了日後增值,趁年輕還是要多讀書。2013年的港姐冠軍陳凱琳,是個令人驚豔的美人。素有「小李嘉欣」之稱。同時她也是首位半民選的港姐冠軍。
  • 讀書改變命運VS讀書無用論,讀書對女性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讀書改變命運,這是真的!讀書對女生來說太重要了,在這個對女性還是不那麼友好的年代,更應該多讀書。從畢業開始找工作,真的一度懷疑讀書是無用的,有著本科學歷,卻給公司充當廉價的勞動力,領著最低的工資,做著最累的活。公司以你是剛畢業的學生,沒有工作經驗,過度壓榨畢業生的勞動價值。
  • 讀書 《血王冠:玫瑰戰爭》:歷史比小說複雜,未必比馬丁大叔殘忍
    馬丁大叔創作《冰與火之歌》,其中的玄幻部分,是來源於歐洲各地的神話,龍、火神、異鬼、魔法、精靈等等,而人物與事件的靈感則大多來自於英國歷史,尤其是「列王的紛爭」,基本上脫胎於英國歷史上著名內戰「紅白玫瑰戰爭」。英國歷史和歐洲其他國家歷史一樣,複雜、混亂,人名重複率很高,雖然其中一些著名人物比如獅心王理查、俠盜羅賓漢之類中國人也是耳熟能詳,但歷史的細節也總是弄不清楚。
  • 丹丹看天氣|下周迎「冬至」 乾淨冬至未必邋遢年
    在民間,有許多關於「冬至」的氣象諺語,其中大多用來預測來年春天天氣,比如:「晴冬至,爛年邊」「冬至有雨明春暖」等。百姓們最為耳熟能詳的一句莫過於「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那麼,今年的「冬至日」晴天概率極大,是否意味著牛年新春會雨綿綿雪霏霏?
  • 當社會階層固化,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隨著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現在社會篤信讀書無用論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依靠讀書還可以改變命運嗎?
  • 讀書改變命運:愛讀書會賣書的貝索斯成了世界首富
    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決定未來。 貝索斯出生在美國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一個城市,他的生父是一名雜技團的演員,母親傑奎琳生他的時候還在上高中,他的生父是個不求上進、自由散漫的主兒,而他的母親卻是個堅強上進的女性,在他一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婚了。
  • 2021年,想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你需要架起一座「行動的橋」
    所以,為了學好書評,21天前,帶著空杯的心態,參加了笑薇老師的「21天讀書打卡訓練營」。01. 21天總結21天下來,說不辛苦是假的。但好在,我堅持了下來,寫讀書筆記打卡20天,完成率95%。正所謂「貪多嚼不爛」,有時候根本沒時間看書,只是聽了下早上的領讀,讀書筆記也有「完成任務」之嫌。人的精力真的是有限的,學習上也一樣,貪多未必是好事。適合自己的節奏,才是最好的。本來打算藉此機會,寫作三篇乾貨類書評。
  • 正史未必真實——淺談真實與歷史
    還有讀者喜歡說《紅樓夢》是一部歷史,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寒士向來表示的是這部奇書刻畫了明末時期各色人物的真實性情。這其實是有些區別的,《紅樓夢》只是「依傍」於歷史,但又很獨立,恰如傅山先生所倡的「依傍不依傍」那般狀態,它並不寫秘事奇聞,也不詳述風雲史事,但卻通篇借塑造人物性情的方式著力於「歷歷真實」。
  • 憶往昔——讀書改變命運
    憶往昔今天晚飯後散步,和先生聊天聊到了讀書改變命運,談到了貧窮地區的孩子怎麼通過度數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奔赴這自己奮鬥的路。一轉眼快過半輩子了,時間過得太快,希望在有生之年,多讀書以開拓視野,多寫隨筆以延緩腦力衰老的速度,有想法才能有行動,有行動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葛蘭2020.04.29
  • 《天氣之子》真的改變了世界嗎?你對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其他的我不多說,就只討論一下主角兩人真的改變了世界嗎?陽菜的能力是放晴,但是從劇中的情報看來無疑十分弱小,也就能讓一小片地區放晴很短的時間罷了。「所謂的天氣,原本就是天的脾氣。老天爺的脾氣自然與人無關,正常亦好異常也罷,是難以預料的。
  • 人不讀書,面目可憎
    原題:漫談讀書文 | 梁實秋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筒,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
  • 你那麼愛讀書,為什麼生活沒有改變?
    所謂」假閱讀「,是指堅持閱讀卻沒有任何改變。我驚奇地發現,三年前的人生中,我就一直處於」假閱讀「狀態。那時,我特別喜歡讀書,每次看到感興趣的書名,就會把書買回來讀,我希望有一天它們能帶給我智慧,讓我不再有煩惱和迷茫。
  • 張桂梅女校長:女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窮人翻身,唯有讀書最快
    她只能讀書才走得出去,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我現在不是說做什麼好事,而是追求教育公平。」張桂梅女校長自從上次讓當全職太太的女生滾出去上了熱搜,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為人們所熟知。她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高校長,12年間,共幫助1804名女生圓了大學夢,她被稱為「時代楷模」。
  • 劇評:《我的天才女友》讀書改變了命運
    但愛讀書的她,偷偷去圖書館借書看,並自學希臘語,且學得非常不錯,甚至比在學校上課的埃萊娜好很多。埃萊娜的爸爸是個工人,即便媽媽不願意女兒繼續讀書,但爸爸還是堅持讓埃萊娜去讀了初中、高中,成為整個街區裡為數不多,能接受完整教育的一個女孩。
  • 劇評:《我的天才女友》讀書改變了命運
    劇中,莉拉是天資聰穎的那一個,爸爸是個鞋匠,但讀完小學,便不允許她再去讀書,一沒錢,二需要她工作掙錢。這個想法在那個年代很普遍,爸爸的教育也很簡單粗暴,不聽話就打,因此,莉拉天性倔強,不服輸。但愛讀書的她,偷偷去圖書館借書看,並自學希臘語,且學得非常不錯,甚至比在學校上課的埃萊娜好很多。
  • 瘧疾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走向
    但是歷史上,瘧疾則是最為流行而兇險的傳染病之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演進方向。英王亨利八世因患瘧疾而嗜殺?瘧疾是一種由單細胞原生動物瘧原蟲引發的疾病。生物學上的瘧原蟲屬包含數種瘧原蟲,其中四五種比較容易感染人類引發瘧疾。
  • 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這樣告訴你讀書是如何改變命運的
    「讀書無用論」在一些偏遠的農村開始盛行,很多農民認為孩子讀書無用,到頭來不但沒有找到好工作,反而花掉家裡的積蓄。甚至有人覺得,讀書是在荒廢大好時光,與其這樣還不如早點步入社會,掘到「第一桶金」。 任何時候都不要相信什麼「讀書無用論」,僅僅以眼前的利益和功利心態來看待讀書的話,讀書大部分時候沒什麼用處。讀書改變命運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終於發現讀書沒能改變命運的秘密
    2010 年正式獨立創業之後,作為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開展了更多的讀書、講座活動。2013年起,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日本有個喜歡讀書的人叫大巖俊之,每年讀300本書,卻發現明明實實在在的讀了這麼多本書,可還是沒能徹底掌握書中的內容。本想通過閱讀來讓自己當上講師,幾百本書是讀了,但也還是沒能成為講師。
  • 董卿:若你覺得人生無趣,是讀書太少
    多讀書無疑是最佳方法。書讀得越多,越能寵辱不驚、超然物外,越能苦中尋樂、樂而忘憂,越能隨遇而安,率性而為……像陶淵明、蘇東坡這樣的飽學之士,因靈魂有趣,而成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學習的楷模。  02 讀書,讓靈魂有香氣愛美是人的天性,女性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