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2020-12-22 超人爸爸說教育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

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

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

雖然最終要說的是興趣,但只有貪玩、多玩、愛玩、會玩,才可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所以玩其實很重要。

在演講中鄭也夫教授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早些年,他見到自己帶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興趣?

學生們都是一臉問號,過一會,表情變成無辜。

他對此的解讀是:老師,你為啥不問我是哪的狀元?十二年寒窗苦讀,經過千軍萬馬的廝殺,好不容易進了最高學府,你問我有啥興趣?沒興趣,你們誰給我發展興趣的時間了?

看到這有點想笑,覺得鄭教授挺有意思,但是面對多數孩子的興趣都被激烈的考試競爭摧毀,又有點笑不起來。

鄭教授演講的題目就是——《興趣的摧毀與發現》,從他自身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優秀如北大學子,興趣也基本上都被摧毀了。

雖然經過家長、學校、培訓班多方面生拉硬拽,可以堆出來一個能考上好大學的學霸,但如果孩子內心,沒有對事物的興趣,終究是長久不了的。

這個話題,我們以前多篇文章討論過,不再贅述。

這是當前教育面臨的問題,也是眾多家長面對的課題。

先分清楚什麼是興趣

有人說我家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就對玩遊戲感興趣。

我想說,別,這算哪門子興趣。

人的本性,其實是所有生物的本性,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別看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如何如何牛,幹的還不是收割落後國家的事,能躺贏誰願意出去辛苦工作啊?

孩子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不用去賣力捕獵,家長們把吃喝都供好了,玩遊戲不過是他們逃避現實壓力的一種方式,如果只是想不停地玩遊戲,不過是回歸了好逸惡勞的本性。

有人玩遊戲遇到難關了,都不想費力氣研究怎麼過,然後從一個遊戲再換到另一個遊戲,如此往復,那是神馬興趣啊!

真要是對遊戲感興趣,也應該是有強烈的動機去研究它、認清它,不是用它來逃避現實。

興趣和勤奮、智商,哪個更重要?

這個問題可能比較有爭議。

通常情況下,大家都認為智商是最基本的條件,再輔以長時間的勤奮,這應該是成功的兩個重要基石。

但實際上,智商只是個門檻,只要你不是太笨,就沒啥大問題,而且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好像沒幾個笨的,大家都差不多。

爭議更多的可能是勤奮。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包括很多名人都喜歡告訴大家,想做好一件事,你要勤奮啊!

比如某籃球明星就喜歡說,你見過凌晨4點的太陽嗎?我見過,我經常練著練著就見到了。

這裡面其實藏著一個「陷阱」。

因為有個默認的前提,很多人沒告訴你:興趣是你勤奮的前提。

對一件事,你都沒一點興趣,還勤奮個啥勁?這不浪費時間嘛!趕緊換個感興趣的事勤奮去吧。

興趣,是勤奮的前提,而且是默認的,所以根本沒人說,因為人家認為不用說,結果咱們不少人會錯了意,逮啥都勤奮。

興趣怎麼產生?

鄭教授說,很簡單,只有三個字:自生長。

這一點我是完全同意的,每個人都生而不同,父母的興趣,不代表孩子的興趣。孩子們的興趣,只能由孩子們自己去發現。

不過,這個「自生長」,需要一些條件,看起來很簡單,但在當前的環境下,卻顯得非常苛刻,總共有3個:

有空、自主、廣泛接觸多學科。

其中第三個廣泛接觸,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因為興趣只能自生長,而孩子又是一張白紙,只有接觸更廣泛的領域,才能進行更大範圍的探索和嘗試,才有更多的可能發現、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不過,之所以剛才說這幾個條件現在都很苛刻,因為孩子們學習的任務太重了。

所以第一條:有空,首先就滿足不了,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連睡覺都是奢侈。

第二條,自主,也別想了,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報了好多培訓班,都給你安排好了,好好學習,考個北大吧!

那麼這個最重要的第三條:廣泛接觸,也因為前兩條的基礎不存在,也黃了。

普通人怎麼做?

我覺得還是要儘可能發現、拓展、保護孩子的興趣,這可能是他將來做出卓越表現的基礎。

我知道很多人肯定會說,考不上大學咋辦,現在高中都只有50%的錄取率,要連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搬磚了。

但其實,如果你只是在大學,或者高中的分數線上下徘徊的話,如果勉強上一個一般的高中,沒有太好大學的希望,或者最後上個一般的大學、專業,可能還真不一定比學個技術,有個興趣專長管用。

對更多的人來說,其實是要在學業和興趣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只顧學習考試,忽略了「其他」,而這個「其他」,現在可能會是「影響」你升學,「耽誤」你時間的,但在將來,卻可能是你吃飯的傢伙。

所以,即使在升學的重壓之下,依然要為自己保留小火苗,以待將來燎原之勢。

這需要家長及早地介入,引導和幫助,尤其是孩子在面臨升學壓力時,可能需要家長幫助分擔、開導。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學生離開校園,回到家中讀書、作業之餘如何充實假期時間充電學習?從在這個意義上說,戴錦華教授認為:它是一本「給孩子的電影」還是「給成年人的電影」,並沒有本質的區隔。戴錦華教授深情回憶道:「那時候從家裡通往北大的路是一條兩邊都是麥田的白楊樹大道,我當時對北大的全部想像,就是沿著這條大道走下去,走出城區,進入北大。」
  • 北大「最土女生」李雪琴爆紅:孩子,再別說讀書不重要
    和媽媽說:「媽,我上班太累了,老闆太壞了,壓力太大了……要不我回家種地去吧。」媽媽說:「孩子,家裡哪有地啊,土地都流轉了。」李雪琴說:「我就給別人家種地去。」媽說:「傻孩子,給別人種地就叫上班。」發帖人振振有詞地說起自己的「讀書無用論」:「比爾·蓋茨輟學創業,才成了世界首富;北大學子畢業,還不是一樣回農村養豬,讀書有什麼用?」
  • 讀書是一種理想——走進北大教授秦雪徵的書房
    秦雪徵心中「最好的書」是工具書,他說:「我堅信好的書,是能一直留著、有用的書,所以我覺得工具書是最好的書,10年、20年之後再去看這些理論工具,都不過時。」有的放矢:信息爆炸時代的讀書要領身處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秦雪徵強調「千萬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不管是書目的類別,或是閱讀方式,秦雪徵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作為學者,秦雪徵格外強調專業閱讀,「對於年輕的學者來說,我覺得專業閱讀更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的基本功,通過專業閱讀打好基礎,才能夠進一步去有所創新」。
  •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連老師也不看書了
    北大教授錢理群 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 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 別人家孩子是學霸,我家孩子卻不愛學習,李玫瑾教授教你咋辦
    中、高考放榜以來,各種「學霸」閃亮登場,總分尖子、單科狀元、上重點高中、被清華、北大名校錄取,「別人家的孩子」捷報頻傳,還有一家姐弟幾個同時考上名牌大學的,而自己的孩子呢?等候火車的人們睡得好香啊生活的艱辛和奔波勞碌寫在人們的臉上,他們都是艱難困苦的社會下層人物,因為他們的文化低知識少,或許他們有了讀書的機會放棄了,也可能沒有珍惜機會,讀書不認真,把學習當作無所謂
  • 北大"最土女生"李雪琴爆紅:請告訴孩子,讀書有多重要
    ,我們通過一個個段子認識了這個"喪喪"的女生,她喪的氣質抹不去,但她的才華卻不允許她如此平凡。如果她不是有真材實料,就不會在脫口秀的舞臺就一路爆紅,讓我們不記住她都難。所以,孩子,好好讀書,不管你做什麼職業,都會在你奮鬥的路上幫助到你。每一本都代表了一位經歷很多時間歷練的智者用他所有的智慧寫下的結晶,而你讀書的數量就代表了你和多少的智者思維交匯的數量。
  • 北大教授:優秀孩子背後的好爸爸,原來這才是「拼爹」
    側面反映了孩子資質平庸,只能依靠爸爸的力量,然後有所成就。確切的說,是依靠父親的財力物力和人脈堆積出來的成就。只是在北大教授的演講中,大家對「拼爹」這個詞有了重新的認識。這位教授表示,其實這個社會很多優秀的孩子都在「拼爹」,而且是超過80%的孩子。
  • 張俊成:一個北大保安的奮鬥與夢想
    穿上保安制服,站到北大西門,他每天執勤站崗、檢查證件、接打電話……看著眼前絡繹不絕、拍照留影的路人,看著進進出出、氣質談吐不凡的教授學者,看著朝氣蓬勃、謙恭有禮的學生,張俊成覺得沒有比這再好的工作了。  在崗位上,他要精神更抖擻一點,態度更禮貌一點,服務更熱情一點。他可以連敬十幾個禮,攔下無證想進北大的路人。
  • 北大「最土女生」李雪琴爆紅:請告訴孩子,為什麼讀書這麼重要
    所以,孩子,再別說讀書不重要。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分數,而是在書本中鍛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底層能力。,你就有機會上更好的平臺,遇到更優秀的人,也更容易遇到更優秀的自己。孩子,你看,不努力讀書,你就遇不到那些優秀的人們。你也不會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有這麼大。
  • 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不當言論遭到質疑,這種素質如何當上教授的
    他的人生反差太大了,早期的孔慶東是人們眼中敢怒敢言的北大青年才俊,後期的孔慶東卻變成了一個滿口髒話,脾氣暴躁的人。他經常出言不遜與網友互懟,還經常發表一些不當言論。很多人得知他是北大教授後,對他提出了質疑。作為國家的高等知識分子難道不應該為人師表嘛?
  • 北大教授戴錦華:給孩子的電影
    ——北大教授戴錦華  一部優秀的電影是多方面的因素的完美結合。動人心弦的故事、恰到好處的音效、細節考究的畫面……而真正可以打動孩子的電影,不僅故事情節超級有趣,而且在情感上會引起他們的共鳴。
  • 清華北大招生宣傳片曝光,看完哭了…孩子不想讀書就給他看
    北大的宣傳片《星空日記》,送給每一個還未高考的孩子,一切,都來得及。當夢想與現實相衝突的時候,當想要的一時半會實現不了的時候,該如何選擇?片中的主人公給出了自己的選擇,畢竟是從小到大,一直以來的夢,此刻放棄日後定會後悔。如果換做是你?
  • 25年前,那個勵志考上北大的保安,如今在幹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張俊成:農村孩子的困境1976年,張俊成出生於山西的某個貧窮的小山村裡,作為一個出身貧寒的農村人,張俊成記事起就要幫助家裡幹活,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嬌生慣養,只有早日當家,不僅張俊成如此,事實上,上個世紀出生的農村孩子,都是幹活能手,早早就要分擔家務,要麼打豬草,要麼放牛,最不濟也要看家幹雜活,沒有一個是手腳懶惰的人
  • 致家長: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時,你是否選擇放棄——李玫瑾教授
    我的女兒在1歲之前,有一個外號叫做「小掀女」。那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呢?這是因為,閱讀的行為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行為,而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孩子對書沒有天生的好感,更不會對閱讀有天賦,這屬於正常現象。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向我們請教三字經或論語,那該多可怕啊。
  • 讓玩弄女學生的北大流氓教授見見陽光
    (8月22日《京華時報》)  北大,在中國一直是一流學府,在世界上也曾經是一流學府,但是,如今的北大在世界上的排名卻已經在幾百名開外。北大的排名如此之低,絕不是排名機構對北大有歧視,而是因為北大的確墮落了。北大不僅排擠像賀衛方這樣的良知教授,而且還限制學生的思想,潛規則女學生的教授則比比皆是。在北大畢業的那些女碩士和女博士,不知道有多少沒有向教授獻身。
  • 29年前北大數學天才,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現今如何
    張益唐從小就非常好學,1978年考進了北大,讀他喜歡的數學。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之後,又跟著潘承彪教授(數論專家)讀碩士,為他之後的數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讀完碩士就要讀博了,這一次張益唐依舊得到了貴人的幫助。
  • 北大教授猛批《流浪地球》不符合科學,為何無人喝彩?
    近段時間來,一位北大教授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出名的原因很奇怪,是因為他指責一部科幻電影不符合科學,而這部科幻電影就是目前大熱的《流浪地球》。這位北大教授的作法引起了大部分人的批評,《流浪地球》是科幻電影,既不是科普電影,也不是紀錄片,所以它不需嚴謹的科學論證,也不需要完全符合現代科技的要求,否則怎麼稱為科幻片呢?
  • 北大教授建議錯齡入學,男孩若比女孩晚入學,發展會更好
    二、北大教授建議錯齡入學男孩女孩發育差異大剛開始的時候我對於兩個孩子這種發育上的差異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看到北大教授的研究才覺得原來真相是這樣。經過研究表明男孩子在5歲時候的語言發育能力,僅相當於3歲半女生的語言發育能力。語言能力差異突出根據國外的一個紀錄片顯示,一個7歲的女孩子就可以掌握德、日、英、西班牙等五種語言,固然是這個女孩在語言上很有天賦。
  • 北大教授:現在大家比以前更喜歡炫耀出身 讀書人都斷不了做官的念想
    剛才尹吉男教授說我最初的題目是《說世襲平民》,這兩個其實是同一內容,就是把題目換了一下。▍大家比以前更喜歡炫耀出身李零:我就言歸正傳,我們大家都讀過魯迅的《阿Q正傳》,阿Q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阿貴。窮人常常用富和貴給孩子取名字,比如說海大富還有陳永貴,都是農家孩子們常起的一種名字。
  • 戴建業教授鼓勵孩子多讀「無用書」,引發了我對讀書無用的思考
    戴建業建議,家長、老師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妨鼓勵他們多讀與考試無關的「無用書」,「只要是健康的的書,就應該讓他們去讀,這樣才能讓閱讀成為興趣。」由此我去專門查了下相關的資料和視頻,結果越看越好玩,引發了我對讀書無用的思考。藉此寫出來,和大家探討一下。相信大家都刷到過戴教授講詩的視頻,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的語文都白學了,要是早這麼講,成績肯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