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連老師也不看書了

2020-12-24 騰訊網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北大教授錢理群

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

教育是幹什麼的?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

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現在,我們要恢復教育常識,就是要重新營造自由讀書的條件,環境和氣氛。

在我看來,要辦好教育,需要三個條件:

首先要有好校長。而好校長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喜歡讀書。

其次要有好教師。好校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養一批好教師。什麼是好教師?應該有三愛:愛教育,愛學生,愛讀書。

還要有一個好的圖書室。裡面不能只有與應試有關的書,應該有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適合孩子讀的好書。

現在是網絡的時代,圖書室裡還應該有電腦設備。即使現在難以做到,以後也要創造條件,完善網絡設備。

要知道,網絡將是年輕一代主要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在這方面落後了,將處處落後。

什麼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就這麼簡單。但真要做到,還不容易。

中小學教育是幹什麼的?也是三條:一是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好的讀書方法;三是養成讀書的習慣。做到這三條,學生就會一輩子讀書,受益無窮。

除了引導學生讀紙質的書,還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更需引導學生讀「生活」這本活書、大書。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與父老鄉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種適合於在自己鄉土上生存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形成了相應的地方文化與地方知識。

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應該編寫鄉土教材,開設鄉土課程,引導學生學習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識,從而和養育自己的這方土地建立精神聯繫。以後學生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自己的根。

通過讀書,養成了讀書興趣、方法和習慣;又通過鄉土知識的學習,在自己的家園紮根,這樣就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終生學習的底子,一個終生精神發展的底子。

有了這兩個底子,以後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從容應對。培育這兩個底子,我們基礎教育就盡職盡責了。

我們先要有清醒的估計,對我們的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計和認識,不要幻想通過個人的努力,或者通過一群人努力就能改變我們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地改變。

現在不是大有作為的時代,但是我們是可以「小有作為」,如果我們努力可以「中有作為」,就很不錯,就很了不起了。

我們要靜悄悄地一點點地做。在幫助孩子的這個過程當中,你自己也改變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價值。

文源:十點公社

相關焦點

  • 匪夷所思,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去高中當普通老師!
    甚至在高三時期,說是「起得比雞早,睡的比狗晚」也一點都不為過。當然,在高中不僅僅是學生累,作為高中老師也並不比學生輕鬆什麼,而且需要承受的壓力,有的時候更要超過於學生。那麼如果是讓你選擇985高校的教授和一名普通的高中老師,你會選擇哪個呢?985高校教授辭職當中學老師。
  • 北大老丁聊教育|北大教授怎麼看從北大退學轉讀技校的周浩
    人人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還能不怕困難、「以苦為樂」。有人說未成年人哪有真正的興趣,他們的「興趣」是經不起推敲的。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心理學、教育學都發現人的很多「傾向性」都是穩定的,而且很可能都是與生俱來。這符合多數人的經驗和常識。比如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那時的農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或者說很低;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存和溫飽也是壓倒性的生活主題。
  • 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在演講中鄭也夫教授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早些年,他見到自己帶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興趣?學生們都是一臉問號,過一會,表情變成無辜。他對此的解讀是:老師,你為啥不問我是哪的狀元?
  • 北大教授猛批《流浪地球》不符合科學,為何無人喝彩?
    近段時間來,一位北大教授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出名的原因很奇怪,是因為他指責一部科幻電影不符合科學,而這部科幻電影就是目前大熱的《流浪地球》。等等,太多了,真要挑毛病,一抓一大把,為何美國科學家或教授沒有抓住哪部科幻片不放?
  • 北大院長饒毅:最大的痛苦,是中國的人際關係
    饒毅,原本在美國有著優渥的生活條件,有著非常好發展前景的工作,有著自己的實驗室,還是終身講席教授,具有美國國籍,一家四口在美國過著幸福無比的生活!可是,饒毅就是一個憂國憂民的科學家,為了一個中國夢,為了推動中國的科學文化傳播和科研教育體制的改革,他毅然選擇了放棄美國國籍,放棄終身講席教授,放棄了美國的一切,全職回到中國工作!
  • 北大驚夢
    我是看書上癮,出去必買書,有空就看書,甚至做夢都在看書和研究。為這,沒少挨罵。凌晨做了個夢。夢見微信群裡有位老師發了條消息「某某教授離職最後一課,要在北大某教室講《紅樓夢》研究最新成果。特邀趙秋凱光臨,望準時參加。」我看完後欣喜若狂,急忙讓姥姥和母親收拾東西,訂北京的高鐵票,參加這次難得的講座。
  • 北大教授王蓉:研究生提不出問題,責任在大學和教授
    2015年10月,在中國教育創新「20+」論壇的會議上,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在發言中說:「如果我們不知道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如果學生對我們永遠是抽象的,如何讓我們看得見一個具體的學生?如何看見他們的學習行為?他們的學習路徑是怎樣發生的?」
  • 張俊成:一個北大保安的奮鬥與夢想
    英語系曹教授送上免費聽課證:「我不要你感動,要你行動」  張俊成清晰地記得,他剛當上北大保安兩個多月時間,有一天,他攔下了幾個執意要進北大參觀的人。他連比劃加敬禮地勸阻,但對方不會中文,不明白他是什麼意思,臉上儘是不滿。他們齊整地站到馬路對面,排成一行,對他豎起大拇指。起先,張俊成有點懵,老外是誇他守崗有責麼?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電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戴錦華教授近日在首都教育的《師說》欄目中探討講述了「電影美育」我們都可以選擇我們認為的好電影自己去體驗在北大,她被學生尊稱為「戴爺」,她的課座無虛席,學生們願意排隊兩小時但求一座,戴錦華老師還被媒體評價為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
  • 25年前,那個勵志考上北大的保安,如今在幹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每個人的努力程度和機遇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思想也不一樣,每個人的家庭條件也都不一樣,普通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努力奮鬥,唯有刻苦學習知識,只有當我們有了足夠能力,才能抓住機遇,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正如25年前的那個北大保安一樣,他正是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北大,最後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 媒體專訪北大處分瀋陽時任系主任:從師德講,這個老師有問題
    媒體專訪北大處分瀋陽時任系主任:從師德講,這個老師有問題 大學時代的高巖 「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 圖20年前,「北大教授性侵事件」發生後,當年北大中文系系主任費振剛曾參與過對教師瀋陽的紀律處分,4
  • 「網紅教授」鄭強:大張旗鼓搞教育,被評為浙大最喜愛的大學老師
    最近網紅界出現了一股清流,說他是網紅天空不一樣的煙火。他就是鄭強,說到鄭強大家都不太熟悉,但說到他的另一個外號「強哥」大家都會心一笑了。年輕人就是需要這一份敢付出,敢承擔,敢去冒險的精神。 他不斷為教育發聲,他堅信這樣做不是為了換取大家的喜歡,而是他作為一名教師,一個黨和國家培育出來的教授,一個中國人的良知和責任。
  • 北大某教授:中國有很多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
    近日關於「北大教授孔慶東精美事件」的新聞一直佔據著各大「熱搜」!公費到美國旅遊的這個北大教授,精美太明顯了吧。北大的教授孔慶東公開發表言論:美國是一個非常適合大家旅遊的國家,地大物博,氣象萬千。特別是美國現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你戴不戴口罩,都不會有那麼多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想盡辦法伸長鴨脖子去管你。要知道,孔慶東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竟然在美國旅遊時說出這樣的話!換做誰都覺得驚訝。筆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看了這個之後很氣憤,這是一個北大專家教授的言論嗎? 戴口罩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 北大教授鄭也夫:教育能幫助發育興趣,也能毀掉興趣
    大家聽了別哆嗦,在座的有一個算一個,智商全過120了,不然你走不進北大。但是你別得意,智商包打不了天下。智商不到120,不可能做出一流學術。但是門檻理論告訴我們,過了智商120這個門檻,可就不看智商了。智商150的人未必超過智商120的人。過了智商門檻後比的是性格因素。性格因素裡排在比較靠前的就是興趣。
  •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
    她25歲是北大的學生,30歲是北大的教授,50歲是北大的校長!有多少人和我一樣,上學的時候夢想當上自己學校的老師,因為那個時候覺得,老師是學校的「主宰」,管理這麼多的學生,多威風,長大後才知道留校任教這種事壓根不是我這種差生該想的。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人大也不遑多讓,有金教授在,很多人很為其折服,覺得要看清世界,人大教授不失為一扇觀察美國的窗口。北大則是另一種狀態。有孔慶東,分析樣板戲《杜鵑山》倒是很精闢,但是,人不能總活在過去,不管是當下還是襠下,畢竟還是要關心眼前的事兒。
  • 年輕得令人窒息,聊聊民國北大校園為何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教授
    我們之所以羨慕她,是因為正常情況下一路順利拿下博士文憑也要有三十歲,要想獲聘教授起碼得有三十幾歲。這件事之所以受人關注,就是因為現在26歲的教授少之又少。以頂級學府北大為例,當時的報紙曾做過統計,90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35歲以下者高達43人,像胡適、劉半農等文化名人都是在20多歲時就被聘為北大教授的,梁漱溟更是一位北大落榜考生,沒有當上北大學生,直接當了北大教授。
  • 清華北大都在競爭小學老師了,你還有什麼勇氣不讓孩子好好學習?
    再者,能力再強,如果沒有平臺展現,別人一時半會兒也是看不出來的,他們寧願相信學習好的人更能把事情辦好,教書也是,至少不用擔心他的知識儲備的問題。所以,即使師範生有自身的優勢,但是在面對和清華北大的學生競爭時,難免會落下風。
  • 2020年12月號山西晚報封面人物丨張俊成:一個北大保安的奮鬥與夢想
    西門人員流量大,工作任務繁重,站崗時無法看書,坐崗登記隔兩三分鐘就有電話或是登記,根本不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書本上。就是下了崗,也要在宿舍備勤,時常會有搬運值守活動增援等任務。所以,他只能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還是從夜裡擠時間,平均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他說,習慣成自然吧,只要堅持,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他見過每一個時間點的北大。
  • 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不當言論遭到質疑,這種素質如何當上教授的
    孔子的後人也在不斷的傳播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的後世子孫中不缺乏優秀的人。很多人都是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孔慶東作為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傳人,曾經也是國之棟梁,為何後來他被網友謾罵,說他不適合當北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