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位爆火的北大「最土」女生李雪琴嗎?
李雪琴第一次紅,是因為一則抖音視頻。
她站在清華大學的門前,用自帶搞笑功能的東北話嚴肅地說道:
「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看,這是清華大學的大門,多白。」
沒想到,吳亦凡居然回應了李雪琴,他用同款表情錄了一條短視頻,說道:
「李雪琴,你好,我是吳亦凡,別管我在哪兒,看這燈,多亮。」
就因為這條視頻,李雪琴紅了,這個平凡的女孩一下擁有了590萬的粉絲。
可以說,李雪琴的第一次紅,全靠運氣。
可是這一次,當李雪琴走上《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人們才發現,這個平凡無奇的女孩,居然擁有這樣有趣的靈魂。
一開口,就驚豔了全場。
她談到節目pk,是這麼說的:
「這期一對一PK,贏了就能晉級,你們都沒看見,那些人老想贏了,爭著搶著就要選我,搞得我壓力特別大,我這輩子都沒被這麼多男人競爭過。」
她吐槽工作辛苦,想辭職回家種地。
和媽媽說:「媽,我上班太累了,老闆太壞了,壓力太大了……要不我回家種地去吧。」
媽媽說:「孩子,家裡哪有地啊,土地都流轉了。」
李雪琴說:「我就給別人家種地去。」
媽說:「傻孩子,給別人種地就叫上班。」
三兩句話,就戳中當代社畜的心,把當代青年沒錢、沒地、沒退路的現狀表現得淋漓盡致。
每一次看李雪琴的脫口秀,都發現她語出驚人,爆笑全場。
編劇史航形容她:「她像一個巨人,沒有彎腰就走過拱門。換一種說法,其實就是「降維打擊」了脫口秀。」
李誕評價她是本季《脫口秀大會》的「天才少女」。
大張偉直接拍燈,直言對她「盲目崇拜」。
雖然,這個女孩在舞臺上給人感覺有點「喪」,但請別被她的外表迷惑了。
這個有點傻氣的東北妹子,本科讀的是北大新聞系,研究生讀的是紐約大學。
看似有點憨,但其實是個妥妥的學霸。
很多觀眾看完《脫口秀大會》都說,李雪琴的稿子走的就是典型的學霸路線。
每一期都特別切題,節奏把控得當,詳略合適,語言精練,而且結尾永遠都是高潮,叫人拍手叫絕。
更讓人佩服的是,別的脫口秀演員都有庫存的段子,而李雪琴每一場都是現寫的。
如果不是博覽群書,怎麼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
如果不是肚子裡有料,又如何能在第一次登上脫口秀舞臺,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梗王」?
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的帖子,問題是:「努力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發帖人振振有詞地說起自己的「讀書無用論」:
「比爾·蓋茨輟學創業,才成了世界首富;北大學子畢業,還不是一樣回農村養豬,讀書有什麼用?」
評論裡一個高贊回答這樣說道:
「你看到那個北大學生回鄉養豬,卻沒看到他用自己的廣闊見識,賣豬肉年入百萬;你看到比爾·蓋茨輟學成了首富,卻不知道他在輟學之前,考入的是哈佛。」
是啊,你以為讀書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塊敲門磚,是一張漂亮的文憑。
但實際上,它給我們帶來的是寶貴的積澱,是高級的思維方式,是良好的習慣。
只要你認真觀察,你就會發現,古今中外,那些讀書優秀的人,似乎做什麼都優秀。
大文豪蘇軾從小「立志讀盡人間書」,第一次進京趕考,就憑一篇文章金榜題名。
可蘇軾絕不僅僅是會考試,更是個十項全能的人才。
論詩,蘇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論詞,蘇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論散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論書,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除此之外,他還是個畫家、造酒實驗師、工程師、美食家……在很多領域,蘇軾都是拔尖的人才。
再看現代,張小龍畢業於著名985學府——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學位。
畢業之後的他加盟騰訊公司,參與開發騰訊微信,被譽為「微信之父」。
2018年,這位「微信之父」取得了有著「業餘高爾夫球手最高榮譽」之稱的歐巡賽-登喜路林克斯高爾夫球錦標賽冠軍,這也是中國人首次問鼎這項比賽的冠軍。
你看,誰說會讀書的都是「書呆子」?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
很多擅長讀書的人都擁有豐富的底層能力,這些能力就像武俠小說的內功一樣,是練就一切外在功夫的基礎。
就像學習樂器,當你把一門樂器學精通了,再去學其他樂器,就簡單得多。
所以,孩子,再別說讀書不重要。
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分數,而是在書本中鍛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底層能力。
當你從書本中吸取了大量的「內功」,你會發現,未來的你無論做什麼,都舉重若輕。
北大「最土女生」李雪琴火了。
誰能想到,從脫口秀入門級打到王者,對於李雪琴來說,也就只是隔了個比賽的距離。
可是,當你羨慕李雪琴輕輕鬆鬆就成功的時候,又何曾想過,她從老家鐵嶺考上北大,又考上紐約大學的研究生,這一路付出過多少努力?
才知道,一個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確確實實會成為她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而正是擁有這種思想和靈魂的人,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段子,才能看似輕鬆地達到別人達不到的成就。
所以,孩子,努力讀書不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老師,而是為了自己。
努力讀書,是為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是為了掙脫命運的框架,去改寫自己的人生。
努力讀書,是為了學到豐富的底層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是為了遇到更優秀的人,也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