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都會和我聊起《脫口秀大會》,提到最多的就是出現了一個極具天賦的女段子手:李雪琴。從一個沒講過脫口秀的「網紅」,卻因為「太好笑了」而上了好幾次熱搜,像極了一匹火出圈的黑馬。
這個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的女孩,說兩句話就扶一扶旁邊的話筒杆,帶著一股天然喪和懶洋洋的氣息,憑藉最接地氣的梗和最純粹的笑料,金句頻爆「轉圈大王」「我媽是靠我帶大的」……在《脫口秀大會》上圈了一大波粉,就連在場嘉賓都為她連連打call。
李誕誇她「天賦異稟」;
大張偉直接拍燈,直言對她「盲目崇拜」;
楊天真現場邀約:「讓你老闆把你的約轉給我」;
沈騰對她讚不絕口:「這得多麼自信的人,在賽場上邁出這樣的步伐。
……
徐崢說李誕復活李雪琴是這一季做的最偉大的事,雖然她最後取得了第五名的名次,但在很多人眼中她就是最佳C位。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用來形容李雪琴再恰當不過。
她的稿子全靠自己寫,對現場節奏的把控非常到位,流暢的語言表現和縝密的邏輯思維,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位非專業選手的天賦和才華。
如果說滿腹詩書讓她成為了觀眾心目中的才女,那麼敢於做自己,不追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找到真實的自我,才是更多觀眾真正愛她的原因。
「北大和廢柴」、「喪和喜劇」、「接地氣網紅和脫口秀演員」、這些看起來如此對立的特質,在李雪琴身上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融合。
而這些特質恰恰是讓世人爭論的焦點:「北大畢業的幹點啥不好,為什麼會這樣?」面對這樣的質疑,李雪琴的回答真的很「李雪琴」,她說「北大的為什麼就不能做個「廢物」呢?」實際上,她所說的「廢物」,並不是頹廢不上進,而是不想被某種「定義」綁架的人。
她想成為一個「獨特的人」,不用被「優秀」本身困住,勇敢去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拋開既定的路線,拋開所有外在的標籤,我喜歡種花,可以去做花匠;我喜歡手工藝製作,可以去當手工藝人,我喜歡動物,可以去做一名護工……不是為了生活而工作,而是為了熱愛而工作,這難道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嗎?
真正優秀的北大學子,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不流於世俗敢於做自己的膽識,優秀的靈魂不應該只是一個會考高分的答題機器,更應該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嗎?
就像李雪琴說的這段話一般:
「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去喜歡它,就對你有所偏愛,正如不是你喜歡的每一個人都能真心待你。 所以說,喜歡自己比在意別人喜不喜歡自己重要多了,更比去喜歡其他任何事物都要值得。」
想起曾有人採訪李宇春:「你覺得女孩什麼時候最美?」她淡淡地說:「大概是不被定義的時候吧。」深以為然,敢於突破、敢於做自己,有著鮮明性格的人,靈魂裡自帶光芒,而不被定義的人生,才能獲得更多自由和無限可能。
正如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她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謀生。
是的,更多選擇的權利,所以,別把孩子的「成功」鎖死在一條路上,和過去傳統相比,現在的成功途徑不再單一,不能別人學什麼,也讓孩子學什麼,盲目的跟風會讓孩子迷失自己。
更多的選擇權利,意味著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找到天賦比盲目努力更重要。以李雪琴為例,她具有不可多得的脫口秀天賦,在參加脫口秀大會之前,她只是一個拍搞笑短視頻的網紅,她不知道自己有極強的脫口秀天賦。幸運的是,她敢於去嘗試,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
更多的選擇的權利,意味著父母要適當的放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試想,如果李雪琴的媽媽按照刻板的人生軌跡給她設限,那今天我們就看不到一個性格如此鮮明的李雪琴了。
人這一生,最怕的不是時間的流逝,而是自己把自己定義成了一個樣子,把孩子定義成了一個樣子,不會改變,也不敢改變。生命不必框死在單一的設定裡,我們都希望自己和孩子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嗎?
孩子,願才華能成為你人生的底色,有趣的靈魂能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在不被「定義」的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