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沒發新歌,78歲的鮑勃·迪倫日前突然發布了一首《Murder Most Foul(最卑鄙的謀殺)》。這是他迄今為止發布的最長的一首歌,接近17分鐘。
他在社交媒體寫下:「感謝我的樂迷多年來的支持,這是一首我前陣子錄製,但尚未發行的歌,你可能會覺得很有趣。保持安全,保持觀察力……」目前,這首歌在YouTube上的觀看量已經超過200萬。
《Murder Most Foul》講述196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被刺事件。這一事件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奧利弗·斯通導演的《刺殺甘迺迪》,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等作品,一次次回溯這一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的事件。在全球籠罩著新冠肺炎疫情陰霾的今天,鮑勃·迪倫為什麼要重新談論它?
「對於迪倫這一代人來說,甘迺迪被刺事件讓他們的時代震蕩。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新型冠狀病毒和川普總統任職是決定性時刻。」曾與鮑勃·迪倫合作的音樂家肖普說。藉助往昔,審視當下,這就很鮑勃·迪倫了。當然,也許鮑勃·迪倫寫這歌的時候壓根兒沒想到疫情,一切都是媒體和樂迷的過度闡釋。誰讓他是鮑勃·迪倫呢?
如果不是因為鮑勃·迪倫,我們大概很難聽完這首17分鐘的歌。對於一首歌來說,這也太長了點。當年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差點被唱片公司高管斃掉,就因為對方認為電臺不會播放一首長達6分鐘的歌。鮑勃·迪倫才不管。1997年,他曾發表過一首長達16分31秒的歌曲《Highlands》。專輯製作時,唱片公司負責人問迪倫:「有精簡版嗎?」鮑勃·迪倫回答說:「這就是精簡版。」
比《Highlands》更長的《Murder Most Foul》,一點也不符合流行歌曲的結構。這首歌聽上去幾乎沒什麼旋律,更像是迪倫伴隨著鋼琴和小提琴的背景作了一首意識流的長詩,難怪他能拿諾貝爾文學獎。《Murder Most Foul》的歌詞用了許多典故,令全球不少樂迷、媒體、評論家爭相考據,津津樂道。
歌詞一開始講述了「達拉斯黑暗的一天」,把人們帶到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遇刺的案發現場。然而第二段、第三段,歌詞跳脫出了那場恐怖事件,只是偶爾回溯一下。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出現了,甲殼蟲樂隊來了,老鷹樂隊也來了,電影《碼頭風雲》裡的馬龍·白蘭度來了,電影《亂世佳人》裡白瑞德正跟斯嘉麗說著什麼。
到了第四段,敘述者開始央求沃夫曼·傑克為他播放歌曲。沃夫曼·傑克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電臺DJ,他主持著當時最受歡迎的搖滾音樂節目。後來,沃夫曼·傑克還參演了喬治·盧卡斯的電影《美國風情畫》。
這首17分鐘的歌,最後兩段歌詞就像一個長長的播放列表。敘述者不斷央求沃夫曼·傑克為他播放歌曲:播放妮娜·西蒙的《Don’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播放埃塔·詹姆絲的《I'd Rather Go Blind》,播放歐曼兄弟樂隊的《Blue Sky》,播放霍基·卡邁爾克的《Memphis in June》,播放巴德·鮑威爾的《Love Me or Leave Me》。
長長的播放列表裡,還有鄉村音樂之父肯尼·羅傑斯的《Lucille》。這位81歲的「美國鄉村音樂之父」本月剛剛在位於喬治亞州的家中去世。
當然,還要播放《Murder Most Foul》。在整首歌的最後,鮑勃·迪倫引用了自己。
無疑,《Murder Most Foul》是一首關於歌的歌。據統計,整首歌的歌詞中提及了74首歌。
鮑勃·迪倫似乎和許多人一樣,在甘迺迪遇刺事件的恐慌中,通過一張長長的播放列表,用音樂來療愈自己。如今,面對疫情而恐慌的人們,也許也需要一張屬於自己的播放列表。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