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大國博弈的一部分是情報博弈,被廣泛應用於航空偵察任務的無人偵察機則是支持國家展開情報博弈的重要工具。影視劇中的情報工作者是高危職業,執行偵察監視任務的無人機生存能力同樣堪憂,強如美國的RQ-4「全球鷹」無人機,在伊朗的防空火力面前仍然難逃被擊落的命運。無人偵察機想要進一步提升安全性,隱身化似乎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但結合大量隱身技術的RQ-3「暗星」無人偵察機早在上世紀就進行了首飛,為何卻始終沒成大器呢?
通過隱身技術提高無人偵察機生存能力,以便在防空嚴密的空域更好地執行偵察監視任務,美國在二十世紀末便提出過無人偵察機的隱身化發展方向。RQ-3「暗星」無人偵察機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到隱身化需求,看上去薄薄一層的扁平機身+大展弦比平直翼+無尾翼+複合吸波材料的布局設計能更好地為隱身性能服務,強大的戰場隱蔽性在預想中可被用來執行高危作戰區域的偵察任務。
RQ-3「暗星」和大名鼎鼎的RQ-4「全球鷹」是在同一時期被提出的兩種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方案,如今的境遇卻天差地別,後者是先進無人偵察機的代名詞,前者卻在試飛幾次後被叫停,成為了軍事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表面看來,RQ-3無人機的黯然離場與其研製成本過高和較差的飛行平穩性脫不開干係,畢竟在僅有的7次試飛中就發生過一起墜機事件。但細究起來,RQ-3無人偵察機難成大器的深層原因,還是隱身無人偵察機在實戰環境下的不成熟。
在RQ-3身上,飛行性能與隱身性能仍處於「顧此失彼」的關係,該無人機巡航速度僅為464km/h,最大升限約13500米,而RQ-4「全球鷹」的巡航速度可達570km/h,最大升限則為18000米。RQ-3無人偵察機在性能方面「不達標」,過多依賴隱身能力反而有點本末倒置的味道。現代防空體系早已將反隱身技術納入章程,深入敵方防空情報網監控範圍內的隱身目標隨時有暴露的風險,具備一定隱身能力但飛行性能沒達到預期值的RQ-3無人機在執行任務時恐怕只能「柿子挑軟的捏」,輕易不敢對防空系統完善的國家下手,一旦被發現連「跑路」都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