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蘇聯在二戰期間是抗擊納粹德國的主力軍,為戰勝德國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歷史教科書裡也是這麼描述的。然而,2019年年底,歐洲議會通過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議:認定蘇聯和德國同為二戰挑起國。這一決議很快就引起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怒斥。
那麼,蘇聯真的如這一決議所說,是二戰的挑起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了證明這一結論,我們不妨看看,這個決議的論據牢靠嗎?
論據是:1939年8月,蘇德籤訂互不侵犯條約,在東歐劃分勢力範圍。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兩周多後,蘇聯也出兵波蘭。波蘭抵擋不住蘇德兩大強國的衝擊,迅速敗亡。
看上去好像是那麼一回事。但是我們不能只居於表象,我們更要分析深層的原因。
蘇聯為什麼要與德國合作?
2020年大火的電影《八佰》,講述的是淞滬會戰後期抗日英雄謝晉元團長,帶著四百多名戰士,堅守四行倉庫的悲壯故事。為什麼要打這一仗?謝團長說了,要堅持到布魯塞爾會議召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抵禦外侮的決心,爭取到國際援助。
蔣介石希望這一仗能夠引起西方國家對中日戰爭的關注,進而援助中國,制裁日本。
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除了口頭譴責以外,抗戰前期,美英法沒有對日本採取任何有效措施。他們在這一時期,推行綏靖政策,縱容德、日法西斯對外侵略擴張,就是為了推動他們去進攻社會主義蘇聯,消除西方國家的心頭大患。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拋棄了中國。有一個國家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就開始大規模援華抗日,甚至派遣了志願航空隊來華作戰,與美英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個國家就是蘇聯。同時,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當美英法美其名曰「中立」,對西班牙共和政府見死不救,坐視其被德國和義大利支持的叛軍消滅之時,蘇聯組織國際縱隊,援助共和政府。
蘇聯、法國、捷克斯洛伐克三國之間曾經有過互助協議。1938年蘇臺德危機,捷克斯洛伐克受到來自德國的威脅。蘇聯向英法呼籲,履行互助協定,舉行三國會議,商討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卻被英法冷落。與此同時,他們對德國卻很熱情。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親自飛往德國慕尼黑,與希特勒和墨索裡尼達成了慕尼黑陰謀,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德國,妄圖禍水東引。
參與籤訂《慕尼黑協議》的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裡尼
由此可見,蘇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曾經積極推動反法西斯鬥爭。但是美英法無視公理與正義,盛行綏靖政策,姑息法西斯國家。他們本有多次可以制止侵略的機會,卻都被他們自動放棄了,指望法西斯國家進攻蘇聯。史達林不是傻子,他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國家利益受損。他巧妙地利用了英法與德國的矛盾,與德國合作,粉碎了禍水東引的陰謀。
蘇聯選擇與德國合作的根源,在於英法的綏靖政策。要說哪些國家和軸心國一起發動了二戰,那也是英法,不是蘇聯。蘇聯絕對不是二戰挑起國。
歐洲議會不可能不明白這一段歷史。因此他們通過這個決議,就是想把自己曾經不光彩的這段歷史抹去,把汙水潑到蘇聯頭上。這種行為非常卑鄙無恥。
值得一提的是,忽視中俄兩國在二戰期間的貢獻,是西方主流輿論的傾向。在這一點上,中俄同病相憐。針對歐洲議會的荒謬決議,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也應該予以回擊。在別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時候,我們應該為他們說話,因為我們也希望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時候,有人為我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