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都對土地有種莫名的執著,可以說無時無刻都在想著如何擴張自己的領土。
即便是在二戰時期,作為正義者的蘇聯依舊自顧自地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在二戰結束後又強行佔領了波蘭數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據統計,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土面積都增加了60萬平方公裡。
然而伊朗,這卻是一個例外,因為1941年伊朗被蘇聯佔領後,又能在1946年讓蘇聯全線撤離,避免了成為蘇聯一部分的下場,這可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
一,二戰時期的伊朗
歷史上的伊朗也輝煌過,那時候的他還叫波斯。鼎盛時期的波斯帝國,領土面積700萬平方公裡,西起巴爾幹,東至印度河,南抵蘇丹,北至高加索,橫跨亞、非、歐三大洲,在軍事上甚至都可以和同時期的中國掰手腕。
但隨著內部叛亂和外部強敵的不斷入侵,強大的波斯帝國也慢慢走向衰落。尤其是隨著西方國家開始新航路開闢和兩次工業革命,波斯帝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更是被急速拉開,再加上內部叛亂,曾經強大的波斯帝國也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
到19世紀末,波斯便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趁西方列強元氣大傷的機會,1921年禮薩汗發動政變,並奪取政權,從而建立起巴列維王朝。
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改為伊朗,此時伊朗所控制的土地,跟現在的伊朗大致相同。王朝建立起來後,雄心壯志的禮薩汗開始一系列的改革,大規模發展工業、全國範圍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公共教育,還派出不少留學生前往歐洲各國留學。
除此之外,禮薩汗還十分重視國家的主權利益,為此他逐步的從英國手中收回一項又一項的主權利益,極大地維護了伊朗的國家獨立和主權利益,在他的執政期間,伊朗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在中東地區更是霸主級別的存在。
然而,禮薩汗不斷的維護伊朗權益,就勢必會損害到英國的權益。也因此,為了對抗英國,也為了伊朗的進一步發展,禮薩汗便倒向德國,開始大量引進德國的技術、人才、資金,並和德國展開密切的商業往來,也因此為德國在伊朗從事納粹活動,提供了極大便利。
二,被兩面夾擊的伊朗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決定保持中立,兩不相幫。不過他還是沒有限制德國在伊朗境內的各種活動,即便是蘇德戰爭爆發後,禮薩汗還是這種態度。
毋庸置疑,禮薩汗的這一行為,肯定是會遭到英國和蘇聯的不滿。
對英國來說,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進入敘利亞,嚴重威脅到英國在近東和中東地區的利益。尤其是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地區的石油,那更是重中之重。
如果蘇伊士運河被德國控制,那英國就無法及時支援亞洲。如果中東地區的石油被德國控制,那英國就可以直接投降了。為此無論如何,英國都必須確保,中東地區不被德國染指。
對蘇聯來說,戰爭初期他是需要歐美各國援助的。但因為德國卡在他們中間,因此最好的物資援助路線,就是通過中東地區,走高加索運抵蘇聯。
沒辦法,土耳其倒向德國陣營,中東的伊拉克也發生政變倒向了德國,因此1941年歐美國家只能途徑伊朗去援助蘇聯。
也因此,英國和蘇聯便要求伊朗驅逐境內的德國人,終止和德國之間的一切合作。但這一要求卻遭到禮薩汗的拒絕,也因此,1941年8月25日,蘇聯進攻伊朗北部,英國從伊朗南部登陸發起進攻,僅僅只用了20天,英國和蘇聯,就在伊朗的首都德黑蘭會師了。
在英國和蘇聯的壓力下,禮薩汗被迫退位,很快在伊朗境內的德國人也遭到驅逐,伊朗也由此成為盟軍的重要補給線,希特勒妄圖控制伊朗的夢想也因此破滅。
三,二戰結束後的伊朗
毋庸置疑,伊朗在二戰中是付出巨大犧牲,做出巨大貢獻的。也因此1943年《德黑蘭宣言》發表後,美國、蘇聯和英國便向伊朗保證,等戰爭結束後,一定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也算是為了履行諾言,1945年6月,美國全線撤軍,英國在9月份全線撤軍,並且他們還不斷地向蘇聯施加壓力,要求蘇聯儘早撤軍。
而且在成立不久的聯合國上,伊朗也提出對蘇聯的控告,指責蘇聯紅軍扶植分裂勢力、阻止伊朗平叛、違反聯合國憲章,因此要求聯合國進行調解。
同時伊朗人民也掀起反抗蘇聯的行動,在他們看來蘇聯就是入侵者。
在種種壓力之下,蘇聯不得不做出妥協,於1946年5月25日,全線撤離伊朗。
四,促使蘇聯撤離的原因
對蘇聯來說,讓他把吃進去的再吐出來,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既然如此,蘇聯為何還是放棄伊朗,放棄這片165,5萬平方公裡土地的呢?
第一,歐美各國的幫助
伊朗能夠獨立,歐美各國是向蘇聯施加了不少壓力,尤其是美國,總統杜魯門更是不惜武力威脅。
當然了,歐美各國這麼做,也是為了自身在中東地區的利益,也是為了遏制蘇聯的勢力擴張。
第二,伊朗自身實力不俗
雖說伊朗的國力不能跟蘇聯相比,但再怎麼說他也是中東一霸,如果硬是要和蘇聯死戰到底,那蘇聯是一定會付出巨大代價的。
第三,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
二戰讓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如果他真的要強行控制伊朗,那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開戰,那又是巨大的消耗。
再加上當時還有資本主義們的虎視眈眈,蘇聯也得考慮資本主義國家們的反應。更何況當時他的第一任務是經濟重建。
第四,蘇聯已經在伊朗北部扶持親蘇勢力
在佔領伊朗的時候,蘇聯就在亞塞拜然人和庫德人聚集的地方,扶持起兩個傀儡政權。利用這兩個傀儡政權,蘇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伊朗,甚至是來達到自己的一些目的。
而且這兩塊地區,也擁有著不少石油。既然已經到手了不少好處,那乾脆撤軍,免得影響自己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形象。
第五,伊朗也作出了不少妥協
伊朗當局也清楚,如果真的撕破臉皮吃虧的肯定是自己,因此便將北部地區的石油開採權租讓給了蘇聯。除此之外還做出了不少讓步,這才最終換來蘇聯的撤軍。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1946年5月,蘇聯撤出伊朗,不得不吐出這塊已經吃進去的肥肉。在蘇聯的歷史上,這可真的是不可多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