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我們常說戰爭和政治不分家,戰爭服務於政治,政治有時候又需要靠戰爭來服務;1979年12月蘇聯悍然出動軍隊入侵阿富汗,從此長達十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正式爆發,蘇聯也因為深陷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導致最終的解體。
強大無比的蘇聯,為何非要出兵去入侵一窮二白的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自然和其自身的戰略利益有關,至於有哪些利益有關,在此可以給大家聊聊。
一、阿明政府欲擺脫蘇聯的控制,蘇聯在阿富汗影響力受到削弱。
20世紀70年代初,此時的阿富汗一直處於動蕩不堪,百姓生活貧困交加;此時的蘇聯一直在背後支持阿富汗激進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建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併兼任總理。但是塔拉基在執政期間,面對阿富汗國內矛盾錯綜複雜,政府不斷地重組。
1979年3月,阿富汗新的領導人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阿明在成為阿富汗總理後,一直想擺脫蘇聯的控制,例如:不讓蘇聯控制其軍隊,阿富汗的情報機關和秘密警察,阿明也不願意讓蘇聯觸碰;對於蘇聯「邀請」阿明訪問莫斯科,阿明也是置之不理,不肯給「大哥」面子。
阿明這一舉動直接刺激蘇聯的神經,讓蘇聯非常不滿;阿富汗一直都處於蘇聯的控制下,如今如新上任的「小弟」領導人不受其控制,想擺脫自己的手掌,欲偷人蘇聯的老對手美國「門下」,自然讓蘇聯大為不悅,因此蘇聯決定除掉這個不聽話的小弟「阿明」,重新扶植一位聽話的「小弟」,於是在一番準備之後,派遣先頭精銳特種兵除掉阿明,為其後蘇軍做鋪路。
二、蘇聯要確保自家後院安全。
1979年,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伊朗和阿富汗作為鄰邦,兩國之間不僅有漫長的邊界線,兩國之間也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習俗,例如:阿富汗民眾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教,他們和伊朗國內民眾信仰的宗教是一樣的。
伊朗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對阿富汗民眾影響深遠,為了防範阿富汗境內也發生同樣的革命,蘇聯為了防止後院起火。確保其自己後院安全,決定派兵入侵阿富汗。
三、阿富汗的戰略位置成為蘇聯稱霸全球的犧牲品。
阿富汗地處亞洲的心臟地帶, 地處中亞、南亞和西亞的交匯地帶,也是連接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因此自古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曾經的波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曾經入侵過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同樣,蘇聯入侵阿富汗也是看中了阿富汗的戰略位置。
蘇聯,前身是沙皇,雖然擁有廣袤的疆域,但是由於國土一直處於高緯度,多數的國土都處於終年冰天雪地的貧寒之地,缺乏出海口,因此在沙皇時期,在歐洲方面,沙皇和丹麥、瑞典發生戰爭,獲得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西南方向,也是通過戰爭獲得了在黑海的出海口,在太平洋也是通過戰爭獲得了出海口。
對於南下獲得在印度洋出海口,一直也是歷代沙皇的夢想,到20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達到高潮,此時冷戰格局處於蘇攻美守的格局,為了獲得爭霸世界野心,此時的蘇聯繼承昔日沙皇的衣缽,選擇南下戰略,通過佔領阿富汗,從而打通在印度洋的出海口,一方面可以和蘇聯太平洋戰略遙相呼應,另外一方面,從能源上來講,可以威脅世界的經濟命脈——中東石油;從戰略上來講,蘇聯佔領阿富汗,可以實現戰略大迂迴,從側面迂迴包圍歐洲;最終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
因此,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絕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動,而是它全球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畢竟利益永遠是一個國家最至上的,蘇聯對阿富汗入侵也只不過是蘇聯為了在冷戰格局中,為了實現和美國爭霸全球的野心下一個犧牲品而已。無論是1979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還是後來的美國入侵阿富汗,都是他們稱霸全球發動戰爭的藉口,但阿富汗不愧被稱為「帝國的墳墓」,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拖垮了蘇聯經濟,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這也是蘇聯自食其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