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個美國記者悄悄潛入戰場拍下了這張照片

2021-02-13 風雲天下事

時間:1984年12月

地點:阿富汗

人物:莎爾巴特·古拉

這個眼睛碧綠的女孩兒名叫莎爾巴特·古拉,時年只有12歲,是生活在阿巴邊境難民營的一名普什圖族孤兒。

要談及這張照片,還要從那場可怕的戰爭說起。

1973年,阿富汗政府成立後,蘇聯一直對其激進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進行扶持,試圖更加深入的影響和控制阿富汗。在之後幾年內,阿富汗政權一直試圖擺脫對蘇聯的依賴,但始終未能成功。

1979年9月,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幹掉了親蘇元首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激怒了頂級大國蘇聯。同年12月底,蘇聯派出280架大型運輸機向阿富汗首都巴格達輸送5000蘇軍,阿富汗戰爭爆發。

在最開始的時候,蘇聯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得阿富汗政府軍無力還擊,但在不久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1981年,阿富汗境內的多個反政府武裝組建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統一戰線抵抗蘇聯,同時該組織接受來自巴基斯坦、美國、沙特等多個國家的軍事援助,全國抗戰氣氛空前高漲。

在之後幾年內,蘇聯陷入了阿富汗的戰爭泥沼,無論怎樣使力都無法徹底擊垮聖戰者伊斯蘭聯盟,蘇聯開始顯露敗像。

就在這時候,一位來自美國的記攝影記者史蒂夫·麥凱瑞來到了白沙瓦郊外的一個阿富汗難民營裡。

▲ 史蒂夫·麥凱瑞

作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王牌記者,麥凱瑞無疑是優秀且專業的,他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那年起就一直深入戰爭前線,拍下了無數張經典真實的戰爭畫面,這些照片使他一夜之間名揚全球,並且獲得了當年的「羅伯特·卡帕最佳攝影金獎」——這是專門頒給特別有勇氣特別出色的美國攝影記者的最高榮譽獎。

▲ 麥凱瑞獲獎作品

從那以後,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麥凱瑞的身影,哪裡有貧窮,哪裡就有他的作品。

1984年,麥凱瑞來到了在納席巴難民營期間,聽到一座帳篷裡傳來年輕人的聲音,發現那裡被做為女校,並且正在上課。他走進帳篷,詢問教師是否能夠旁聽與拍照,獲得首肯後,他環顧學生們,發現角落有位學生的眼神格外吸引人。

麥凱瑞當時非常想給她拍照,但經過溝通後發現這個女孩並不願意成為麥凱瑞的拍攝對象。作為一名普什圖人,她不應該和家人以外的男人待在同一個房間裡,不應該有眼神交流,不應該讓人看到她的臉,不應該讓人拍照,尤其是不應該讓她的照片公之於眾。

在巴基斯坦難民營裡,麥凱瑞通過翻譯,讓她的老師告訴女孩脫下面紗,露出臉來。這張照片拍完後,女孩感到十分害怕,立刻跑開了。

麥凱瑞只用不到五分鐘時間就抓拍下這張日後獲得諸多獎項,並且流傳全世界的照片。這個阿富汗女孩子的眼神實在是太透人心魄了,以至於連身經百戰,親眼目睹過無數驚心動魄場面的麥凱瑞都為之震驚。

國家地理雜誌在封面上刊登了這張照片,稱女孩的眼睛「反映了對戰爭的恐懼」。「事實並非如此,」諾森普說,「她的眼睛反映出對一個陌生男人的恐懼。害怕她的個人界限被打破,她的信仰被踐踏。那天除了 麥凱瑞 ,她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她在那個營地已經住了兩年,而且她正在學校裡。」

麥凱瑞拍攝採訪結束後,他還抽時間跟女孩的親戚聊了好一會,了解了一些這個阿富汗女孩的身世:她原來住在阿富汗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城東郊區的一個叫阿卡瑪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離開了家鄉,一路流浪到巴基斯坦,最後才在難民營裡安下了家。

作為一個正值花季的少女,她經歷了與數百萬阿富汗難民一樣的苦難,無需任何的言語,人們就能從她那雙似乎能穿透別人魂魄的眼睛裡讀懂她和她的祖國的遭遇。

匆忙中,加上沒有翻譯,麥凱瑞沒能問到這個女孩的名字。直到他回到華盛頓洗出這張照片的時候,馬上就意識到這張照片是多麼重要,他可能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當麥凱瑞和許多新聞界同行,甚至普通人都想知道這位女孩的真實身份的時候,已經晚了,白沙瓦郊外的阿富汗難民營裡已經沒了那個女孩的身影,甚至連認識她的親人也一個都不見了。

事後,麥凱瑞回憶道:

「我注意到這個年輕女孩,多年後才知道她叫做 Sharbat Gula,她的眼神既強烈又令人無法忘懷,能直刺對方內心。但她當時年僅12歲,非常害羞。我心想,如果先拍攝其他孩子,或許她為了不落單,反而更可能願意入鏡。」

這張照片在現實世界中引起的巨大反響,連攝影師麥凱瑞本人也始料未及。正因為這張照片,人們紛紛報名去難民營當義工。這張照片也成為阿富汗人的驕傲,因為小女孩雖然貧窮,眉眼間卻表現出一股自豪、堅韌、持重的神態。

▲ 阿富汗難民營

因為這張照片,《國家地理》雜誌特別設立了阿富汗兒童基金。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心懷感恩的阿富汗計程車司機從不收麥凱瑞一分錢車費。

據說三十多年後,《國家地理》雜誌和麥凱瑞一起重新找到了那個女孩。

如今她已經45歲,育有四個兒女。在她的祖國阿富汗的首都,她有了一個將近280平方米的住所。2017年11月底,在阿富汗政府舉行的一個儀式上,沙爾巴特•古拉得到了新家的鑰匙。此前她曾在巴基斯坦避難30年,去年終於歷經波折地回到了阿富汗。據阿富汗交通部的發言人Najeeb Nangyal稱,政府每個月還給予她大約700美元的補助,用於她的日常開銷和醫療花費。

毫無疑問,莎爾巴特•古拉也是當年阿富汗戰爭中受害者,他們本該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戰爭這頭野獸毫無留情的將她的理想撕碎。

▲ 曾經的阿富汗街頭

▲ 今天的阿富汗街頭

如今的阿富汗已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超過70%的人口每天消費不超過2美元。因二十多年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6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

看看今天的阿富汗,即便美國已經宣布撤軍,但戰爭的後遺症仍在這個國家蔓延,它讓我們更應該思考:

國家垮了,社會亂了,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利比亞到敘利亞,一場場戰亂,一次次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祖國強大、社會穩定才是我們幸福自由的最好保障。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相關焦點

  • 揭秘當年蘇聯為什麼入侵阿富汗
    影片講述了蘭博為拯救昔日戰友特勞特曼上校深入阿富汗腹地,再度重返戰場與蘇聯軍隊展開了殊死戰鬥的故事。劇情並不複雜,但是激烈的戰鬥和格鬥場面讓人血脈噴張。我其實對軍事並不十分感冒,蘇聯入侵阿富汗我是通過《第一滴血》才了解的。看過影片之餘我也感到納悶,要說美國入侵阿富汗是因為消滅恐怖主義,那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因為什麼呢?後來翻看歷史資料才了解了其中的原由。
  • 蘇聯入侵阿富汗啟示
    1979年聖誕之際,蘇聯10多萬兵力,從其南部戰區兵分兩路,對主權國家阿富汗開始近10年之久的軍事侵略。隨後蘇聯解體,阿富汗直到今天繼續內戰。 在這之前就出現了戰爭的跡象,當年夏天的時候,西方記者就看到蘇阿邊境附近出現了大批的穿兩種服裝的蘇聯士兵。
  • 阿富汗戰爭:蘇聯的破局之戰!不曾想就是墳墓的一道門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確實可以說阿富汗拖垮了蘇聯,蘇聯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這一個時間點非常關鍵,是蘇聯陣營的一次大分裂和抗蘇陣線形成的關鍵時期,當時整個世界的局勢就像一個袋子,將蘇聯裝在了裡面,蘇聯急需通過一場戰爭突破這一陣線,而阿富汗就是蘇聯選擇的最佳戰略戰場。
  • 1979年蘇聯為何出兵阿富汗?一招便讓你知道蘇聯的野心所在
    蘇聯入侵阿富汗,自然和其自身的戰略利益有關,至於有哪些利益有關,在此可以給大家聊聊。 一、阿明政府欲擺脫蘇聯的控制,蘇聯在阿富汗影響力受到削弱。 阿明這一舉動直接刺激蘇聯的神經,讓蘇聯非常不滿;阿富汗一直都處於蘇聯的控制下,如今如新上任的「小弟」
  • 抵抗蘇聯入侵阿富汗,策劃911事件,富二代賓拉登那些年那些事
    而在聖戰組織的經歷就印證了他的想法,在聖戰組織的努力下,阿富汗成功地抵禦住了蘇聯的侵略,蘇聯紅軍被聖戰組織的遊擊戰術拖入戰爭泥潭,最終無奈撤軍阿富汗;臭名昭著的聖戰組織取得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勝利,正是這次勝利,讓賓拉登看到了抵禦外來勢力的希望,也給他相當的自信。
  • 每個阿富汗人都有自己的神和槍!這裡是拖垮蘇聯的「帝國墳場」
    土地和人民從亞歷山大以後,沒有哪個偉人控制過阿富汗。沒有任何一個佔領者能從中得到不管是戰略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好處,使他足以擊敗阿富汗人。在1979蘇聯入侵以前,阿富汗共有1550萬人口。三次阿富汗戰爭發生在1839-42,1878-80和1919年,儘管能以各種理由解釋為不列顛的勝利,但所有的勝利都是以血腥戰場上的挫折為代價的。這場「遊戲」因布爾什維克革命而更加激烈。阿富汗成為第一個承認列寧政權的鄰國,並在1920-1926年籤署了條約。但關係因1920-1930年代蠻橫的蘇維埃運動反對中亞人民而惡化,這場運動因幾次強迫阿富汗政府停止援助他們的穆斯林同胞而成功。
  • 二戰結束後,蘇聯入侵過哪些國家,最後一個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1945年9月2日,日本籤訂投降書,這標誌著二戰正式結束。二戰結束後,英國的霸主地位已經不在了。之後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這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國際影響力等各方面都非常強大,兩國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除了冷戰,兩國還在其他地方開始熱戰。
  • 70年代的蘇聯,國力有多強盛?難怪敢去入侵帝國墳場阿富汗!
    回首上世紀70年代,蘇聯人絕對有理由相信,這是他們的高光時刻。美國深陷越戰,在付出了5萬多人死亡,3000多億美元的開支後,狼狽地從越南撤兵。具體到各主要指標數據為,1976年蘇聯鋼鐵產量為1.42億噸,超過了美國,位居世界第一;1975年蘇聯石油產量為4.9億噸,美國為4.1億噸。當西方國家紛紛陷入石油危機的時候,蘇聯卻大賺石油外匯,從1974-1980年間至少有1200億美元進帳。整個70年代,蘇聯的水泥年產量一直維持在1.2-1.4億噸的水平,是同期美國的1.5倍。
  • 蘇聯解體的真相:蘇聯暴行埋下仇恨種子,美國豔婦顛覆紅色政權
    這是因為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已經完全侵犯了美國在南亞的國家利益。美國為了對抗蘇聯,便暗中支持阿富汗人與入侵者對抗。1982年5月,赫林正在阿富汗坎大哈附近的雪山下拍攝照片。而作為中情局的特工人員,在與攝影師鄧肯打情罵俏的同時,這個美國女人還不忘去搜集有價值的各種情報。而此時,一場災難正悄無聲息地慢慢向她襲來。
  • 推薦:13部經典阿富汗戰爭電影
    共同完成,他們為了拍攝這部影片從2008年開始,專門跟蹤了美軍一個野戰排整整一年時間,記錄下他們在阿富汗執行任務和生活的片斷。 《阿富汗盧克》講述加拿戰地大記者盧克關於駐阿富汗加拿大狙擊手的新聞報導被壓下不發,憤憤不平的盧克辭職回到阿富汗進一步挖掘他的新聞故事。 8:入侵阿富汗 豆瓣評分7.5
  • 阿富汗戰爭
    現在我們談及蘇聯解體,原因昨天已經說了,有外因更有內因,其中的外因便是美國所制定的一系列顛覆蘇聯的計劃,比如說處心積慮地讓蘇聯陷入了阿富汗戰爭與波蘭危機。特別是阿富汗戰爭,更是被後世誇大為導致蘇聯解體的導火索,被稱為蘇聯版的「越南戰爭」,我記得高中歷史教科書上,還特意用了一段來介紹阿富汗戰爭,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蘇聯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
  • 追風箏的人,未披露的39張阿富汗紀實照片
    」的文件夾,裡面有不少在喀布爾時拍的照片,一直沒有在公眾號裡發布過。在山坡上,我遇見了一個少年,他手裡拿著一個政治正確的風箏。但這個美國國旗風箏,放飛的卻不一定是民主和自由,還可能是槍炮和鮮血。副總統家的警衛,副總統家就在在華人飯館旁邊,門口停了輛悍馬,改裝成了碉堡,沒敢拍。
  • 眼睛會說話,20​​ 張經典照片讓你感受眼神的殺傷力
    但她的父親居然又將她交回夫家手中,夫家人為了懲罰她逃跑,將她的鼻子和雙耳割下棄置山中,讓她自生自滅,好在隨後被救援人員和美國軍隊救起,才逃過一死。美國時代雜誌(Time)在2010年以Bibi Aisha的肖像為封面,並在封面故事中探討了阿富汗婦女的生存現狀。
  • 尼康FM2相機下的「阿富汗女孩」
    雖然人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這張題為「阿富汗少女」的照片出現在了1985年6月的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上。她的臉用紅色的圍巾披著,她銳利的海綠色的眼睛直直地盯著照相機。這一形象成為20世紀80年代阿富汗的衝突和世界各地的難民局勢的象徵。在國家地理雜誌的歷史上,這張圖像被稱為最知名的照片。有人將此照片與達文西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產生聯想,因此有時她被稱作阿富汗的蒙娜麗莎。
  • 50張不得了的歷史照片,非常珍貴
    1945年,血戰硫磺島的盛大戰場場景。1912年飛行員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引起世界轟動,因為人們發現了馬丘比丘!一戰歐洲戰場的中國勞工團20出頭的庫布裡克那時還是一名記者1955年,阿富汗,一名男孩看著他的商店製造的假槍。
  • 蘇阿戰爭珍貴照片:阿富汗民兵裝備一覽,靠這些是如何擊退蘇軍的
    但這並不代表著蘇軍獲得了勝利,從此蘇聯軍隊陷入遊擊戰的汪洋中。但這缺激起了阿富汗全國性的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遊擊戰,蘇軍已感到力不從心。圖為1987年,幾名反抗軍在迫擊炮旁休息    1980年,阿富汗阿斯瑪,一群阿富汗反抗軍站在俘獲的蘇聯裝甲車上面高呼,可以看出這群民兵裝備的多是半自動步槍或者乾脆是打一槍拉一次槍栓非自動步槍
  • 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得到哪些利益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沒有得到美國想要的地緣戰略利益,美國控制不了阿富汗,美國是被困在阿富汗了,美國現在是望中亞興嘆,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場,蘇聯帝國因為阿富汗戰爭轟然倒塌了,美國霸權也必將毀於阿富汗戰爭中。
  • 美俄這輪圍繞阿富汗的角力絕不是小瓜……
    對於這輪迅速升溫的爭鬥,阿富汗政府夾在其中近乎「隱形」,小心翼翼地在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保持平衡。這是2018年3月26日在阿富汗巴格拉姆機場上空拍攝的美軍進行演習的資料照片。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則表示「川普是冷戰結束以來對俄羅斯最強硬的美國總統」。對於這一指控,俄羅斯和阿富汗塔利班方面予以堅決否認。俄總統阿富汗問題特別代表扎米爾·卡布洛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的報導「純屬謊言」,來自於「美國一些不希望從阿富汗撤軍的勢力,他們想給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尋找藉口」。
  • 徠卡100周年紀念(中文版)& 影片中36張世界經典照片
    ,這張照片隨即被媒體廣為宣傳,極大地鼓舞了軍隊以及美國本土民眾的士氣,成為了戰時最為知名的宣傳圖片,作者也因此榮獲 1946 年的普利茲新聞獎。西班牙攝影師塞繆爾·阿蘭達 於 2011 年在葉門首都薩那拍下了這張照片, 對抗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拉赫的示威者們將一所清真寺作為臨時醫院,一名婦女將受傷的兒子抱在懷中。 阿蘭達也憑藉這張照片榮膺 2011 年荷賽獎。
  • 模仿美軍硫磺島勝利擺拍,蘇軍卻自取其辱,十張照片記錄二戰風雲
    兩年後,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將二戰的烽火燒到了歐洲戰場。兩天之後,英法兩國正式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進入高潮,攝影師用他們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戰場上每一個難忘的時刻。1940年5月,德軍繞過了重兵把守的「馬其諾防線」,利用閃擊戰術橫掃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盟軍之間的聯繫全部被切斷,超過40萬英法聯軍被困在法國北部一個叫「敦刻爾克」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