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84年12月
地點:阿富汗
人物:莎爾巴特·古拉
這個眼睛碧綠的女孩兒名叫莎爾巴特·古拉,時年只有12歲,是生活在阿巴邊境難民營的一名普什圖族孤兒。
要談及這張照片,還要從那場可怕的戰爭說起。
1973年,阿富汗政府成立後,蘇聯一直對其激進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進行扶持,試圖更加深入的影響和控制阿富汗。在之後幾年內,阿富汗政權一直試圖擺脫對蘇聯的依賴,但始終未能成功。
1979年9月,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幹掉了親蘇元首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激怒了頂級大國蘇聯。同年12月底,蘇聯派出280架大型運輸機向阿富汗首都巴格達輸送5000蘇軍,阿富汗戰爭爆發。
在最開始的時候,蘇聯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得阿富汗政府軍無力還擊,但在不久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1981年,阿富汗境內的多個反政府武裝組建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統一戰線抵抗蘇聯,同時該組織接受來自巴基斯坦、美國、沙特等多個國家的軍事援助,全國抗戰氣氛空前高漲。
在之後幾年內,蘇聯陷入了阿富汗的戰爭泥沼,無論怎樣使力都無法徹底擊垮聖戰者伊斯蘭聯盟,蘇聯開始顯露敗像。
就在這時候,一位來自美國的記攝影記者史蒂夫·麥凱瑞來到了白沙瓦郊外的一個阿富汗難民營裡。
▲ 史蒂夫·麥凱瑞
作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王牌記者,麥凱瑞無疑是優秀且專業的,他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那年起就一直深入戰爭前線,拍下了無數張經典真實的戰爭畫面,這些照片使他一夜之間名揚全球,並且獲得了當年的「羅伯特·卡帕最佳攝影金獎」——這是專門頒給特別有勇氣特別出色的美國攝影記者的最高榮譽獎。
▲ 麥凱瑞獲獎作品
從那以後,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麥凱瑞的身影,哪裡有貧窮,哪裡就有他的作品。
1984年,麥凱瑞來到了在納席巴難民營期間,聽到一座帳篷裡傳來年輕人的聲音,發現那裡被做為女校,並且正在上課。他走進帳篷,詢問教師是否能夠旁聽與拍照,獲得首肯後,他環顧學生們,發現角落有位學生的眼神格外吸引人。
麥凱瑞當時非常想給她拍照,但經過溝通後發現這個女孩並不願意成為麥凱瑞的拍攝對象。作為一名普什圖人,她不應該和家人以外的男人待在同一個房間裡,不應該有眼神交流,不應該讓人看到她的臉,不應該讓人拍照,尤其是不應該讓她的照片公之於眾。
在巴基斯坦難民營裡,麥凱瑞通過翻譯,讓她的老師告訴女孩脫下面紗,露出臉來。這張照片拍完後,女孩感到十分害怕,立刻跑開了。
麥凱瑞只用不到五分鐘時間就抓拍下這張日後獲得諸多獎項,並且流傳全世界的照片。這個阿富汗女孩子的眼神實在是太透人心魄了,以至於連身經百戰,親眼目睹過無數驚心動魄場面的麥凱瑞都為之震驚。
國家地理雜誌在封面上刊登了這張照片,稱女孩的眼睛「反映了對戰爭的恐懼」。「事實並非如此,」諾森普說,「她的眼睛反映出對一個陌生男人的恐懼。害怕她的個人界限被打破,她的信仰被踐踏。那天除了 麥凱瑞 ,她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她在那個營地已經住了兩年,而且她正在學校裡。」
麥凱瑞拍攝採訪結束後,他還抽時間跟女孩的親戚聊了好一會,了解了一些這個阿富汗女孩的身世:她原來住在阿富汗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城東郊區的一個叫阿卡瑪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離開了家鄉,一路流浪到巴基斯坦,最後才在難民營裡安下了家。
作為一個正值花季的少女,她經歷了與數百萬阿富汗難民一樣的苦難,無需任何的言語,人們就能從她那雙似乎能穿透別人魂魄的眼睛裡讀懂她和她的祖國的遭遇。
匆忙中,加上沒有翻譯,麥凱瑞沒能問到這個女孩的名字。直到他回到華盛頓洗出這張照片的時候,馬上就意識到這張照片是多麼重要,他可能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當麥凱瑞和許多新聞界同行,甚至普通人都想知道這位女孩的真實身份的時候,已經晚了,白沙瓦郊外的阿富汗難民營裡已經沒了那個女孩的身影,甚至連認識她的親人也一個都不見了。
事後,麥凱瑞回憶道:
「我注意到這個年輕女孩,多年後才知道她叫做 Sharbat Gula,她的眼神既強烈又令人無法忘懷,能直刺對方內心。但她當時年僅12歲,非常害羞。我心想,如果先拍攝其他孩子,或許她為了不落單,反而更可能願意入鏡。」
這張照片在現實世界中引起的巨大反響,連攝影師麥凱瑞本人也始料未及。正因為這張照片,人們紛紛報名去難民營當義工。這張照片也成為阿富汗人的驕傲,因為小女孩雖然貧窮,眉眼間卻表現出一股自豪、堅韌、持重的神態。
▲ 阿富汗難民營
因為這張照片,《國家地理》雜誌特別設立了阿富汗兒童基金。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心懷感恩的阿富汗計程車司機從不收麥凱瑞一分錢車費。
據說三十多年後,《國家地理》雜誌和麥凱瑞一起重新找到了那個女孩。
如今她已經45歲,育有四個兒女。在她的祖國阿富汗的首都,她有了一個將近280平方米的住所。2017年11月底,在阿富汗政府舉行的一個儀式上,沙爾巴特•古拉得到了新家的鑰匙。此前她曾在巴基斯坦避難30年,去年終於歷經波折地回到了阿富汗。據阿富汗交通部的發言人Najeeb Nangyal稱,政府每個月還給予她大約700美元的補助,用於她的日常開銷和醫療花費。
毫無疑問,莎爾巴特•古拉也是當年阿富汗戰爭中受害者,他們本該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戰爭這頭野獸毫無留情的將她的理想撕碎。
▲ 曾經的阿富汗街頭
▲ 今天的阿富汗街頭
如今的阿富汗已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超過70%的人口每天消費不超過2美元。因二十多年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6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
看看今天的阿富汗,即便美國已經宣布撤軍,但戰爭的後遺症仍在這個國家蔓延,它讓我們更應該思考:
國家垮了,社會亂了,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利比亞到敘利亞,一場場戰亂,一次次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祖國強大、社會穩定才是我們幸福自由的最好保障。珍愛和平,遠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