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兩國籤訂的協定,撤走了在華的專家,拿走了所有的科研數據。蘇聯的行為,讓中蘇關係逐漸惡化。然而1969年,蘇軍多次武裝入侵珍寶島,我國邊防部隊被迫反擊。同年,蘇軍在邊境上侵擾我軍,爆發了「鐵列克提事件」,導致我方38名士兵犧牲。從那以後,中蘇關係徹底交惡。
另一方面,越南領導人胡志明於1969年去世後,黎筍上臺,取得了北越的領導權。1975年,北越擊敗南越,統一了越南。兩任領導人,有著不同的外交態度。胡志明親中,而黎筍則主張親蘇。1976年,在蘇聯的支持下,黎筍開始推行「印度支那聯邦」計劃,企圖吞併整個支那半島,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的安全。加上中國和美國的關係解凍,讓蘇聯更加著急,戰略壓力更大。
1979年初,我國副總理訪問美國時指出:「蘇聯在世界各地擴張,這對全世界來說非常危險。」我國領導人訪問美國後不久,中越戰爭就爆發了。美方認為此時可以利用中蘇關係惡化來「以中制蘇」,沒有必要與中國為敵,消耗自己的國力。
這樣,美國就可以達到遏制蘇聯的擴張。於是,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後,美國總統卡特專門打電話告誡蘇聯,不要採取任何可能導致目前局勢惡化的行動。簡單來說,美國警告蘇聯不要插手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美國也表示,這場戰爭沒有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故也不會輕易插手這場戰爭。
對於美國的警告,蘇聯方面也很重視。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若自己貿然參戰或者插手們,現在的中國已不是當年的中國了,更何況還有老對手美國在一旁虎視眈眈。蘇聯一旦幹涉這場戰爭,美國說不定也會參與進來,到時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蘇聯只是派遣了部分軍事顧問到越南,提供了少量的物資援助,沒有直接出兵支持越南。
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不到一個月。我軍就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多個重要地區,隨後我軍把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便撤出了越南。對越自衛反擊戰,讓中越兩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直到最低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越兩國的外交關係才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劃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