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季說來就來,大廠網申已經結束,校招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特殊的一年,積壓了2批畢業生等待進入市場。有些同學畢業時看不上校招,認為校招的工作都太「普通」,走到社會卻無崗位可尋。究竟校招和社招有哪些區別,應屆生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二者崗位定位不同
社招大都是「以崗定人」,企業如果需要的是技術嫻熟的人才,那麼大多都是會從社招來選擇技術過硬的合適人才。
企業也需要吸納一些有更高知識儲備,綜合能力強的優秀人才,這樣的人才就需要通過校招來獲得。很多企業也對校招生設置了「管培生」的崗位,安排了「輪崗」,目的就是先招募進高素質的人,然後再進行細分。華為就是一個側重校招來招收優秀人才的企業,每年通過專項人才計劃去吸引大量的優秀畢業生。
區別:校招是應屆生進入優質企業最簡單直接的渠道之一,企業的各項「計劃」都是為公司儲備「高素質人才」,基本都是未來的領導層,所以校招更青睞於招聘「優秀的人」;而社招選擇的各類人都有,能力經驗參差不齊,多數都是以崗定人,很難再有向上發展的空間。
招聘流程不同
校招基本都是有筆試的環節,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只要自己有了正確的職業方向,客觀題基本都是可以答對的,拉開距離的就是主觀題了,誰都無法保證自己的回答百之百正確,裡面有運氣和機會的成分。所以,主觀題會在招聘中佔很大比分的。大多數的校招都是人力部門統一組織安排招聘的,所以很多時候,在候選人的學校或專業上,HR會有很大的話語權,甚至在各部門的名額分配上,這種情況下其他部門也只能聽從HR的安排了。
社招就不同了,候選人能否被錄取,很大的權利一定會在所需部門手裡的,所以在面試中會重點考察求職者的能力和人品的,其他因素也只是作為參考,所以作為社招的人,作為用人單位更多得是看重你客觀題的答題情況的。而社招不像校招那樣有一段的時間實習去考察求職者的能力,可是社招雖說有三個月或六個月的試用期,但是只要候選人的能力能達到一般
以上也會被默認達標的。所以社招會更看重以往的工作經驗。
企業看中什麼樣的人才
在「軟實力」上,全行業看中的軟實力有共性之處。總體來講,企業關注的前四位勝任素質是:認真負責、團隊合作、學習能力和抗壓能力。
除此之外,堅韌性、溝通能力、積極主動、適應轉變、高效執行、嚴謹細緻也依次位列於企業最期待畢業生具備的勝任力之列。
總體而言,企業更喜歡聰明、會合作、置信那個能力強、經得起折騰和適應性好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