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錢能買到上萬播放量數據 流量造假灰產如何整治

2021-02-14 新華網

一塊錢能買到上萬播放量數據

  有些直播間貌似繁榮 奔湧的卻是虛假流量

  當前,直播帶貨風頭正勁,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成交額讓人瞠目。驚訝的同時,有民眾也懷疑,這些數據是真的嗎?

  近日,經媒體報導後,快手主播小伊伊直播帶貨數據涉嫌造假一事引發了廣泛關注。據第三方數據機構統計,該場直播的銷售額應為867萬元,與快手官方給出的1.05億元具有一定差距。其後,快手方面出面澄清,稱由於數據接口調試不到位,造成了前後端數據顯示不一致。

  拋開這場直播數據的真假不提,科技日報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當前直播市場數據的水分的確很深,直播間的繁榮景象,很大程度上是虛假流量在支撐。

  成本低廉 造假手段並不高明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億,佔網民總體的62%,其中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到2.62億。

  各種帶貨「神話」,吸引一波又一波的網紅、明星湧入直播間。與此同時,被吹上風口的直播帶貨,也正在成為虛假流量肆意生長的巨大溫床。

  打開某電商平臺,可看到各類直播平臺的漲粉、刷在線人數、刷播放量、刷直播點讚、刷各種禮物等服務,甚至有的商家承諾,付費後可直接將該場直播刷上當日熱門榜單。記者發現,這類服務的價格十分低廉,甚至1元錢就能買到一兩萬的播放量數據,如此優惠的價格,顯然大幅降低了數據流量造假的門檻。

  早在2015年,某主播在直播遊戲時,系統顯示觀看人數竟然超過了13億。「作為業態頑疾,直播數據造假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安全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演化至今,國內的數據造假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且龐大的黑色產業鏈,從各種電商平臺、生活服務平臺,再到各種社交媒體平臺,數據造假手段繁多、無處不在,炙手可熱的直播平臺自然也不例外。

  據閆懷志介紹,直播數據造假的原理並不複雜,常見的造假手段有人工刷單走量、利用軟體平臺和「軟體機器人」帳號來刷數據。無論是哪種方式,都與黑產或灰產組織脫不開干係。這些組織有的是僱傭「刷量工會」,每個「工會」能夠操控數百乃至上萬會員,通過人工刷單的方式來造假;還有靠出售刷量軟體,只要在軟體上提前導入帳號和內容,在直播時就可以自動出現留言評論,甚至頻率也是可以調控的;再有一種,就是直接利用「平臺業務拓展」的幌子,採用外掛技術,抓取平臺註冊用戶的帳號進行點讚、評論等操作,能夠直接為直播平臺刷出天量數據,很多網友發現自己被「買贊」「買評論」,其實就是帳號被盜用於數據造假。

  記者此前了解到,市面上出現一款號稱「80%的短視頻營銷人都在用」的雲控系統,在宣傳介紹中稱可以「一鍵啟動400抖音號,批量點讚評論,快速上熱門圈粉引流,「一個人可管理幾百臺雲手機」。

  「某種程度上講,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顯然為數據造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造假門檻和成本極低。」閆懷志說。

  技術加持 假流量有跡可循

  「大家都在買數據,不買你就比不過別人。」一位業內人士說。

  在各種利益推動下,直播刷量正在批量化、規模化發展。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很多直播平臺不但不打擊這種刷量作假行為,反而自己也參與其中。

  當1個人觀看直播的時候,直播平臺就會在後臺將在線直播人數擴大到10倍;當10個人觀看直播的時候,直播人數會擴大20倍;而當100個人觀看直播的時候,直播平臺很可能已經把人數設置為當前實際人數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

  在閆懷志看來,虛假流量花招迭出、漸成頑疾的背後驅動力是巨大的利益鏈條。在造假鏈條中,直播者能夠憑藉虛假流量吸引眼球、偽造個人商業價值;直播平臺能夠以此吸引更多的直播者和受眾,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的廣告商;而直播平臺的投資公司更可以此為噱頭,將資本泡沫越吹越大。各方齊齊穿上皇帝的新衣,心照不宣地共同上演一場互嗨大戲。

  虛假數據能夠完美地騙過所有人嗎?實則不然。

  「既然是虛假數據,自然與真實產生的流量數據存在顯著差別。」閆懷志說,刷量平臺通常會留下刷量痕跡,如閱讀數與評論數明顯不相匹配等,通過分鐘級流量監測即可輕鬆識破。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刷量平臺的手段也開始升級。他們通過分析網民習慣甚至是擬合真實數據曲線,構建出正常的「刷量模型」,憑此來把控刷量節奏。更有甚者,還可以利用相關技術,人工合成評論文字甚至是語音。

  當然,識別假流量同樣可以通過構建用戶畫像等多維模型來檢測,但這種方式的檢測代價較高,難以推廣。

  那麼,第三方平臺是如何對數據進行監測的?

  閆懷志介紹,無論是自身流量統計還是第三方流量統計,都離不開對流量的監測。第三方數據機構可以通過網站伺服器端,憑藉統計分析軟體來對網站進行流量監測,也可以在流量鏈路(如行動網路服務提供商處)進行統計分析。

  「第三方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流量大小本身的真實性。」閆懷志說,但是對於流量本身是否由刷單產生,除非是明顯的造假行為,否則第三方監測機構也難以做出明確判斷。

  整治亂象 需各方主體多管齊下

  直播帶貨泡沫越吹越大,這些流量造假灰色產業該如何治理?

  事實上,法律已有明文規定,虛構視頻點擊量行為屬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所規制的「虛假宣傳」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遊雲庭指出,從法律責任的角度,在直播帶貨中,購買虛假流量的一方,首先對於其品牌方、贊助商構成了欺詐;其次對於平臺上其他主播等內容提供者是一種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同時,這一行為破壞了直播平臺的機制與生態,也違反了平臺規定。

  有專家建議,鑑於直播帶貨不同於傳統的網絡銷售模式,其涉及到的主體及法律關係更為複雜多樣,甚至存在身份交叉、不同法律關係重疊的情況,建議各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既要明確監管職能劃分,又要建立協同機制,共同織牢監管網絡體系,打造安全放心的網絡消費環境。

  閆懷志認為,專業造假機構通常是採用「業務推廣」等方式遊走在監管的灰色地帶。而且很多造假機構利用了人工智慧技術來模擬真實流量,讓監管機構也真假難辨。這些虛假流量急功近利,短期內好像是營造出了一種欣欣向榮的繁榮假象,但最終受害的必將是所涉各方。

  2019年12月,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指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流量造假。各方負有不同責任,尤其是監管方,既要督促行業自律,又不能完全依靠行業自律。

  「解決流量造假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安全的網絡空間環境。這就需要通過全空間、全平臺、全產業鏈的綜合治理,實現線上線下監管的無縫連接,加大對惡意流量造假黑色產業鏈的打擊力度,為網絡空間和網絡經濟營造一個真正健康的生態和未來。」閆懷志強調。(記者 付麗麗)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泡沫越吹越大 1塊錢能買上萬播放量數據
    一塊錢能買到上萬播放量數據  有些直播間貌似繁榮 奔湧的卻是虛假流量  當前,直播帶貨風頭正勁,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成交額讓人瞠目。驚訝的同時,有民眾也懷疑,這些數據是真的嗎?
  • 「聽說愛奇藝不能刷播放量了?」「沒事,我們能刷熱度」
    「能刷熱度的聯繫我」……各大「刷量」群裡出現了這樣的聲音,9月3日下午,愛奇藝剛剛發布了一則「關閉播放量」聲明,焦慮開始在刷流量圈內蔓延。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記者了解到,刷流量即製造訪問量,是數據造假的一種表現形式,IP位址是關鍵因素,刷流量者必須掌握大量IP位址,並通過技術手段,製造虛假訪問量。這需要造假者租用IP位址庫,利用接碼平臺大量註冊虛假用戶ID,再通過開發、利用刷量軟體實現刷量。
  • 愛奇藝刷不了播放量怎麼辦?沒事,我們可以刷熱度
    根據愛奇藝發布的聲明中的解釋,隨著網絡視聽行業的發展,對內容的評價標準正呈現單一化趨勢,唯播放量論、唯數據論,不少從業者將播放數據作為目標滋生出刷量等違法行為,不僅扭曲了創作和宣傳初心,而且製作公司失去了指導內容製作的評判依據
  • 刷播放量、買假粉,印度寶萊塢明星也涉嫌流量造假泛濫
    據印度媒體近日報導,寶萊塢說唱歌手巴德沙(Badshah)涉嫌數據造假,在YouTube上為自己的視頻購買虛假播放量。其中,他的熱門單曲《Paagal》在一天之內就獲得了高達7500萬的播放量,刷新了YouTube 24小時內觀看次數最多的視頻的記錄。然而,奇怪的是,歌曲的評論寥寥無幾,由此引起了印度相關部門的調查。
  • 《創造101》上線15分鐘播放量破億,網友質疑 播放量雙雙造假?
    通過翻看各個平臺上的節目播放量我們可以發現這檔綜藝節目的收視率竟然可以做到期期破億。但是今天有細心的網友也發現,在節目播出的15分鐘後點開最新一期的視頻時就已經顯示了播放量高達一個多億。不少網友表示:「這個節目的數據造假也太厲害了吧?難不成有幾千萬的觀眾都準時的等在視頻平臺上看這個節目?
  • 揭秘抖音流量造假背後的灰色利益鏈
    近日,字節跳動發布打擊流量造假的「啄木鳥2019」專項行動數據,不過打臉的是,「21財經」於12月30日對抖音平臺流量造假現象再次調查,三位受訪刷量平臺均表示,人工刷流量「不可能被發現」,如今人們依然可以在多個渠道上輕易搜出大量專門為抖音刷流量的平臺。
  • 告別數據崇拜,愛奇藝關閉播放量重新定義行業競爭新格局
    作為視頻網站的三巨頭之一,愛奇藝在全民爆款《延禧攻略》創造了161.4億播放量之後,舉重若輕的丟下這枚炸彈宣言,將視頻行業奉為圭臬的播放量束之高閣,與其說是彰顯了要與流量解綁的魄力,不如說是要擺脫行業數據崇拜的迷思。
  • C羅粉絲也造假?起底全球泛濫的流量綁架
    然而,數據注水、流量造假、粉絲買賣等諸多陷阱,並不只存在於國內,網紅虛火背後挖的坑其實全球都一樣。過去的殭屍粉,曾在電視收視率、電影票房、電商刷單、視頻播放量等方面給用戶造成了虛假繁榮的幻象。隨著媒介形態的日新月異,刷量大軍從傳統媒體轉向社交媒體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以超級流量明星C羅為例,這名34歲的足球巨星,在INS上的收入就高達382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3.45億元人民幣,比他在尤文圖斯的3000萬歐元年薪還要高。
  • 流量明星數據「有水分」嗎?數據與數據之間,差異有多大?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對數字十分感興趣,在潛意識之中,數字才是最能衡量一件事物的標準。娛樂圈藝人的生存狀態更是如此,資本衡量藝人的商業價值完全靠數據說話。代表作和獎項在數字面前,似乎已經不值得一提。流量明星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那麼,流量明星的數據有水分嗎?
  • 如何識別數據造假?
    首先,我選擇我的視頻播放量數據來驗證本福特定律。我在某個平臺上上傳了266個科普視頻,有些視頻比較受歡迎,播放量比較大,比如視頻《晶片是怎麼回事》有兩百多萬次播放。也有一些播放情況不太好,只有一兩萬次播放。我把所有視頻的播放次數統計了出來,統計出播放次數首數字為1的(無論是播放量1萬多、十幾萬或者一百多萬)、是2、是3…的視頻個數,並且計算了它們各自所佔的比例,如下所示:
  • 宮鬥劇相繼下架,四劇一酬一造假已發力,接來下整治的才是重點
    而廣電總局為了治理行業亂象,早在年初就確定要治理「四劇一酬一造假」。其中四劇指的就是古裝劇、宮鬥劇、抗戰劇、注水劇,而一酬指的就是演員的天價片酬問題,至於造假就更好理解了,所指的是收視率造假,明明沒有那麼多人觀看,統計出來的數據確實十億甚至百億的播放量。
  • 自媒體造假,誰在推波助瀾
    自媒體造假的根源是什麼?誰在為自媒體造假推波助瀾?各方對自媒體造假又是何種反應?  2018年初,一個頭條號突然走紅。這個帳號不曬俊男靚女的歌舞,也不曬萌娃貓狗的搞笑圖,而是分享「如何靠自媒體掙錢」。半年時間,該帳號已收穫近1700萬名粉絲。  自媒體平臺成立之初,本是分享生活、發表見解、交流觀點的平臺。但很快,有人在自媒體中嗅到了商機。
  • 流量造假頻發的直播帶貨「坑位」水深幾許
    「汪涵直播翻車」「李雪琴直播被曝刷流量」……直播流量造假成為關注焦點,大量的退單退貨也讓參與直播的商家叫苦不迭。  11月13日,「網信中國」官方微信號發布「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關於《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明確禁止直播平臺進行「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數據流量造假」。此前,網信辦也曾就流量造假出臺過規定。
  • 暗訪抖音刷量暴利灰色產業:100萬播放量僅僅只需100元
    當果醬妹表示需要刷200萬播放量時,對方卻表示真人操作的上限是一萬,無法做到這麼大的量。如果要刷,只能用機器播放,上限為1千萬播放且24小時內就能完成。除了自己聯繫業務員進行刷量外,市場上還存在一些可自助下單的刷量網站,業務範圍包含抖音、快手、公眾號、王者榮耀等等,包羅萬象。
  • 何炅收禮背後飯圈亂象:集資應援成產業鏈,刷量造假屢被曝光
    當「打榜」成了粉絲「剛需」,也由此滋生出熱搜販賣、出售小號、刷量造假的黑灰產業鏈。當飯圈粉絲集資成為圈內「慣例」,集資公示不透明、集資款去向不明,飯圈「粉頭」跑路事件時有發生。  粉絲應援產業鏈:打榜、刷話題、集資,粉絲團分工明確  粉絲經濟時代,追星成為數據和流量的戰爭。從近些年曝光的現象來看,一條圍繞粉絲集資、「氪金」打榜、刷話題的飯圈經濟產業鏈應運而生。  粉絲為明星的應援方式多樣,為偶像「打榜」,提升偶像的數據和流量,已成為粉絲追星中的重要環節。
  • 新經濟與法|直播流量造假(上)常見手法及案例評析
    而在中國消費者協會於6月29日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指出,在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成為投訴重點。有鑑於此,我們將通過流量造假風險要點解析的系列文章,聚焦直播帶貨領域中的刷流量亂象,希望通過案例分析和法律法規梳理,準確有效地發掘風險點,為直播電商行業相關主體提供合規建議,引導行業健康發展一、 刷流量的的常見手法「刷流量」並非專業法律用語,主要是指網絡經營者或服務提供者人為地通過不正當的方式或技術手段,非法提高其在網際網路上的瀏覽量等數據
  • 直播帶貨亂象頻出,到了該下痛手整治的關鍵時刻
    新華微評就指出,直播帶貨引發的「流量造假」「水軍刷單」「大數據殺熟」等問題暴露了行業發展亂象。可以說,直播帶貨已經到了必須整治的關鍵時刻。售假、刷單……直播帶貨亂象頻出這段時間,在快手坐擁數千萬粉絲的「辛巴」徹底火出圈。而原因,卻是他被指售賣燕窩為糖水一事。
  • 價值三千的電動輪椅是如何用一塊錢買到的......
    現在拿著一塊錢,我們還能買到一份報紙,一個菜包,一根棒棒糖,搭一次公交.你會真心覺得一塊錢辦不了什麼事情。
  • 虛假流量產業鏈調查:網劇點播量90%有水分
    電視劇、網劇的網絡播放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刷新高度。據第三方統計,去年,共有11部電視劇網絡播放量突破百億。今年開年,已有兩部破百億。今年開年,已有兩部破百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則宣布突破300億播放量。高流量背後,一方面是國內觀看習慣的改變,視頻網站正在取代電視臺成為主流的觀看渠道;另一方面,外界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聲也未停歇。
  • 骨朵涉嫌數據造假,金主再也不用擔心收視率了?
    然而近日,致力於做影視數據分析、第三方數據監測及數據評估平臺的骨朵影視卻因為一篇涉嫌數據造假的文章而被網友推上了風口浪尖。 網友的聲討中,「骨朵數據造假」的微博話題迅速開通,圍觀群眾義憤填膺。畢竟,當標榜專業數據公司的企業都開始涉嫌造假問題,那影視劇的所謂排行榜,還有幾分可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