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頌》走進國家大劇院

2020-12-23 澎湃新聞

山西日報記者陳麗紅 王荔報導:戰鼓擂擂,琵琶錚錚,劍弩聲、人馬聲……恢弘的戰爭場面似乎浮現在眼前,震撼人心。大弦嘈嘈、小弦切切,轉眼間,低回婉轉的曲調傳來,又讓人哀婉慨嘆。12月15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內座無虛席,一場音樂盛宴讓人們用情去品關公故事,用心去讀河東歷史。

這場由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攜手打造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正是運城市「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

用心打造,音樂語言講述河東

關公,作為忠義仁勇的代表,已然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被中國人賦予了太多太多的含義。關羽為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人。在運城,關公精神代代相傳,這裡不僅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舉辦有關公文化節、設有各類關公文化研究機構,而且有關的關公文化藝術創作更是不斷湧現。

關公戲、關公劇雖然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用音樂講述關公故事的先例卻並不多。去年,運城市計劃推出一部以關公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並找到作曲家趙季平出謀劃策。

趙季平了解到,運城音樂家協會有一支民族樂團,於是建議他們創作一首民族交響樂作品,並推薦了祖籍是運城聞喜的作曲家景建樹。今年76歲的景建樹,是國家一級作曲、指揮,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我是河東人,多年工作在外,很想為父老鄉親留下一部作品。」景建樹欣然接受了這個創作任務。

今年3月21日開始,景建樹和創作團隊著手在運城採風,用一個半月的時間走遍運城13個縣(市區),從文物古蹟,到專家學者,再到普通百姓,黃河邊、古棧道……運城的溝溝梁梁都留下了他們的足印,走到哪裡都詳細詢問並做記錄。景建樹說:「我這次寫關公,採風紮實,不但讀山、讀水、讀人、讀地理,更重要的是接近當地普通百姓。河東出了關公,為什麼能出?因為河東悠久的歷史人文,哺育了這個英雄。」

在平陸採風時,景建樹來到一個叫思鄉廟的地方,相傳關公在他19歲的時候打抱不平,之後出走到這裡回望家鄉,故而當地建起了思鄉廟。當天,景建樹觸景生情,回去就寫了第一樂章的慢版,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父老鄉親的牽掛。

近半年時間的採風創作,景建樹一氣呵成完成了《關公頌》整部作品。為了體現運城特色,可以聽得見運城,他選擇用蒲劇音樂作為創作的主要素材。關公故裡的鄉音使得整部作品情感更為質樸、情緒更為豐沛。

精心研磨,助推文化創新發展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演出民族交響樂《堯天舜日》《鹽池勞作圖》以及男高音獨唱《黃河鼓手》、合唱《河東頌》。順著滿滿河東風韻的樂曲聲,觀眾仿佛來到了關公故裡運城,皚皚白雪般的鹽池中,勞作的人民揮汗如雨;蒲劇腔調的曲聲響起,河東美景盡展眼前——中條呂梁聳雲端,黃河夕照鸛雀樓……下半場演出琵琶大協奏曲第二號《關公》,協奏曲由《義結桃園》《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四個樂章與引子《贊》、尾聲《頌》構成。曲目柔美與激昂並存,舒緩與高亢兼具,凝練了關公對國忠誠、以義待人、以仁做事的精神,表達了人們對關公的崇敬之情,希望用關公精神鼓舞現代人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9月15日,《關公頌》在山西臨猗關漢卿大劇院一經首演,便在當地引發極大關注,獲得各方好評。

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關公頌》,了解運城文化,聽到河東故事,《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12月15日晚,北京寒冬的夜很清冷。中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華燈璀璨,現場觀眾沉浸其中,情緒隨著音樂或高亢或低沉。當最後一個音符停駐,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演出獲得圓滿成功。「沒想到我這個不懂音樂的人也聽懂了,太震撼了!作品演繹到最後呈現出關公忠義高大的形象,也讓我更思念家鄉,沒想到我們山西也能創作出這麼好的交響樂。」在北京工作的山西人劉先生看完演出後,激動地說。

12月16日,北京的中國職工之家,一場座談會聚集了很多業內專家學者,圍繞《關公頌》,從藝術高度、文化深度、歷史厚度進行創作、學術、理論等方面的研討,有褒獎、有建議,皆為打造出一部能留得下、傳得開的文藝精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仲呈祥認為,關於關公的藝術作品多如牛毛,用民族交響樂來表現關公文化,顯然是具有創造性的一種轉化,具有政治智慧和文化遠見。關公是運城的,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用音樂語言來普及、來提高受眾的文化涵養和審美情趣,是非常可貴的。

能夠用自己的音樂將關公故事呈現給大家,對於來自運城的樂手們而言是責任更是榮耀。作曲家韓蘭魁在觀看演出後表示:「作品既不是西方協奏曲的結構,也不是中國傳統的線性結構。融合了當地的蒲劇元素,但完全不是單純拼貼,一聽便是中國味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關公頌》通過轉化、創新呈現出極深沉的精神情懷、文化溯源和使命擔當。

深入挖掘,展開文旅多彩畫卷

近年來,運城市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圍繞「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主題推介口號,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關公忠義文化、堯舜德孝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鹽池文化、「古中國」文化等,精心打造極具運城特色的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將這裡的景區串珠成鏈、連點成線,打造高品質的文旅「產品包」「景點群」「線路套餐」。

此次《關公頌》的演出是「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15日、16日,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京舉行。

隨著《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一條豐富靈魂的時光隧道也悄然打開,「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運城之深蘊,無所不能讀。運城市先後創作地域文化特色劇目《忠義關公》、紅色經典劇目《黨旗飄飄》、文旅融合劇目《更上層樓》、廉政劇目《賢相裴度》。其中《黨旗飄飄》被列入山西省2020年重點劇目扶持項目。《忠義千秋》的劇本已經創作完成,將在2021年1月中旬進行首演。

歷史文化與旅遊總是相生相伴,相輔相依,共生共存,互為映照。五千年的文明滋養,為河東大地遺存下數不盡的歷史傳說、文物古蹟和異彩紛呈的非遺傳承。這些根植於民間的絢爛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河東文化增添了獨具特色的魅力。這些浩瀚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運城傳統文明的結晶,更是運城未來文旅產業發展的財富。

多年來,運城市文旅局積極推動非遺項目和旅遊景區聯合,力爭每個景區都有非遺項目駐場展覽或展演。組織開展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工作,開展曲藝類搶救性記錄工作。

以關公文化為捲軸,運城市正在向中國乃至世界民眾展開河東文化旅遊的五彩畫卷,讓更多人能夠踏著河東文化所孕育出的忠勇之聖傑——關公的腳步,走近孕育河東文化的絢爛世界,走進滋養河東精神的溫暖大地,讓關公文化、關公精神能夠更好地浸潤新時代。

原標題:《《關公頌》走進國家大劇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奏響
    以關公之德浸潤時代精神 錚錚之音講述河東歷史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奏響運城晚報北京訊(記者 陶登肖 賀雪梅)大鼓槌落,戰馬的腳步急促而堅定;琵琶聲起,將軍的意志堅定而決絕;二胡拉響,戰場的局面震懾而豪邁……12月15日晚,作為「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由我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用音樂將關公故事娓娓道來。
  • 【北京您早】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北京您早】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2020-12-21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今晚登場山西大劇院
    說起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關公頌》前的情況,運城市音樂家協會秘書長周敏既自豪又慚愧,「當天的兩千名觀眾來自全國各地,有國內知名的音樂專家、音樂愛好者、在北京的運城籍人士,都是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還有很多運城的企業家、學者們,從廣州、成都等地專程坐飛機趕到北京,就是為了晚上看咱們的《關公頌》。」
  •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山西大劇院上演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亮相山西大劇院。 張亞東 攝中新網太原12月22日電 (記者 楊傑英)21日晚,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和山西省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亮相山西大劇院,用音樂講述關公的故事。
  • 國家大劇院上演《關公頌》:關公的故事用民族交響樂講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大鼓槌落,戰馬的腳步急促而堅定;琵琶聲起,將軍的意志堅定而決絕;二胡拉響,戰場的局面震懾而豪邁……12月15日晚,由山西省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奏響,用音樂將關公的故事娓娓道來
  •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
    12月16日上午,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北京及哈爾濱、西安、太原等地的業內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關公頌》的創作理念、藝術成果、演出效果等進行了研討。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志峰,運城市政協副主席劉國義出席研討會。
  • 國家大劇院上演!用音樂講述關公故事
    12月15日由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用音樂講述關公故事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演出民族交響樂《堯天舜日》《鹽池勞作圖》以及男高音獨唱《黃河鼓手》合唱《河東頌
  • 走進國家大劇院(二)中國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
    走進國家大劇院(二)中國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 臨海憑風 人不能沒有夢想和希望,但是有了夢想和希望,等待的時間總是覺得漫長,充滿著五味雜陳,既煎熬又甜蜜。 好不容易挨到了傍晚,因為大劇院六點可以入場了,提前去了可以盡情參觀一下。
  • 芭蕾遇上廣場舞 2018國家大劇院舞蹈節走進東城區第一文化館
    在2018國家大劇院舞蹈節如火如荼上演之際,大劇院特別策劃了一場古典與通俗碰撞的「舞蹈大會」,來自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的藝術家走進北京市東城區第一文化館,與文化館舞蹈隊的廣場舞隊員們進行互動交流和舞蹈展示,大家共同體驗舞蹈藝術的另一番獨特魅力。
  • 國家大劇院帶你走進線上暑期藝術殿堂
    國家大劇院在暑期為青少年準備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普及線上體驗活動。其中,共推出5大主題系列、百期內容。包括小提琴家呂思清、大提琴家王健、鋼琴家陳薩、歌唱家雷佳、琵琶演奏家吳蠻、導演張繼鋼、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青年舞蹈家王亞彬、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京劇表演藝術家胡文閣、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存真等藝術家。視頻中既有生動的講解、精彩的示範,也有國家大劇院精彩演出的賞析。
  • 走進國家大劇院——中華民族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
    參觀大劇院內部布局的人較多,自己不但驚喜還激動,因為中國的國家大劇院比我先前去過的國外的都要大和氣派。多少有些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於是手忙腳亂地參觀起來。一側大廳裡面陳列著中國文化名人和英雄模範人物的雕像等等,另一側大廳裡面是大劇院演出以來的劇目介紹。劇院內部建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歌劇院是國家大劇院內最宏偉的建築,以華麗輝煌的金色為主色調。
  • KV2 Audio護航《馬向陽下鄉記》走進國家大劇院
    KV2 Audio護航《馬向陽下鄉記》走進國家大劇院11月25、26日晚,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震撼上演,這部「具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的當代鄉村喜歌劇」取材於現實生活,極具青島印記、山東風格、中國氣派,也是一位位「第一書記」扶貧濟困感人故事的縮影。
  • KV2走進國家大劇院,用音樂弘揚民族藝術
    作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標性建築,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人民大會堂西側。國家大劇院由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等。國家大劇院造型獨特的橢圓形主體結構,一池清澈見底的湖水,以及外圍大面積的綠地、樹木和花卉,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藝術、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 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公益演出走進前門,北京坊奏響「雨中曲」
    昨晚,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公益演出再次走進了熱鬧繁華的城市空間。牛小北 攝「熱了一天,這會兒終於涼快了,大家正好欣賞我們的音樂。」一位藝術家熱情地向大家問好。隨後,輕快的《加裡爾德舞曲》和威爾第歌劇《阿依達》選段響起,這時,已經開始有雨滴漸漸落下,有備而來的觀眾撐起雨傘。兩曲結束後,重奏團的藝術家們站在雨中向觀眾鞠躬致意,觀眾們立刻回以掌聲。
  • 我院與國家大劇院共同組建「國家大劇院BDA青年舞團」
    2020年12月1日,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籤約儀式在北京舞蹈學院舉行,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書記、國家大劇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寧,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院長郭磊等領導出席了當天的活動。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後將攜手並進,共同推動文化文藝事業和高校美育工作的繁榮發展。
  •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2019-20樂季即將啟程
    這些畫作將作為館藏畫作被國家大劇院正式收藏。她將受邀擔任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2019/20樂季駐院藝術家,並在新樂季裡與吹管樂、吉他、打擊樂、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上演四場各種形式的音樂會,還將攜手蒙古先鋒音樂人蒙柯卓蘭及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以對話及座談的形式和樂迷共同探尋音樂裡的無窮妙趣。
  • 巴林國家大劇院
    巴林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兩個海洋之間」:描繪了這顆波斯灣明珠孤獨地坐落在海天相交的極度水平面上的生動畫面,這一寓意也正是大劇院的靈感來源之一:用巴林與海洋的結合來演繹一道水平線的風景。這座建築面積達12,000平方米的劇院面向國家博物館的瀉湖,使周圍的景色一覽無遺,更重要的是突顯其面向大海的雄偉輪廓和博大內涵。劇院與其臨近的國家博物館通過多個共享的公共空間產生對話,共同推動這個文化區域的蓬勃發展。位於海水與島嶼相匯之處,巴林國家大劇院以其獨具特色的屋蓋從周邊景物中脫穎而出。受到當地傳統的柳條屋頂的啟發,鏤空鋁板編織而成的屋蓋具有過濾光線和阻擋高溫的功能。
  • 「奇妙的和諧:國家大劇院2020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音樂會」奏響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本場音樂會中,藝術家們和導賞嘉賓走進了大劇院舞臺之外的「寶藏」空間,在闊別了數月的展廳中,帶領觀眾在百餘件展品中暢遊音樂海洋。  在當晚音樂會的上半場,鋼琴家盛原在大劇院的東展覽廳裡演奏了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高平的《雜感No.1》及德彪西《意象集》卷二的三首作品。其中,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使用的是大劇院院藏的羽管鍵琴。
  • 4K舞劇電影、芭蕾舞「快閃」……直擊國家大劇院公眾開放日
    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12月22日既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也是國家大劇院舉行建院十二周年公眾開放日藝術節的日子。記者看到,22日早8時30分,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在入口處迎接首位入場的觀眾範女士時,向她表示了歡迎並送上國家大劇院十二周年年報和首日封。半小時後,隨著音樂響起,身著民族服飾的舞蹈演員從橄欖廳的銅門裡魚貫而出,拉開了公眾開放日藝術節的序幕。
  • 國家大劇院維保期探秘(二)| 音樂廳臺上臺下的「奇幻漂流」
    ·(國家大劇院維保期探秘(一) | 歌劇院舞臺「移步換景」機關重重)在3月一整月的時間裡,數百名維保人員會對大劇院各大舞臺設備進行逐一排查、全面維護,以最佳狀態為疫情過後劇場再度啟幕做好準備。今天,讓我們走進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看看維保人員在忙碌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