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是那種天生屬於講臺的人。1987年,他第一次到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當訪問學者,同時兼授一些設計課程。
後來,他轉到美國設計教育的權威學府———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Pasadena)教書。他連續13年被選為最受歡迎的理論專業教授。1997年,王受之成為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終身教授。
教書之餘,他經常開車到美國的其他大學去聽課。去過的學校、聽過的課越多,王受之越能深度觀察美國的設計教育。美國的設計教育究竟有什麼特色所在?上觀新聞記者為此專訪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先生。
王受之先生去年再次來到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上觀新聞:您認為美國設計教育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王受之:最大的特點是差異化顯著,每個設計學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學生也各有特色。而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創意文化,需要不同的人才,從而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
美國的藝術學院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大學裡開設的藝術設計系或者學院,是屬於大學的一部分;另一類則是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這類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又分兩種,一種是營利性的,一種是非營利性的。當時在全美國,獨立的非營利性的藝術與設計學院一共有26所。現在可能多幾所,但是數量依然很少。
剛到美國的時候,我經常去各個學校聽課,了解什麼樣的才是美國最好的設計學校。如果你想研究藝術史,那麼哈佛大學的藝術系無疑是最好的,它是研究藝術史最專業的地方。如果你想學習設計,那麼應該選擇去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在20世紀,美國有兩家獨立的設計學院最著名,一家是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Providence),另一家就是我任教的位於洛杉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我當時比較了一下,羅德島設計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傳統的綜合性學校,專業包括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而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特點是實用性特別強,產品設計突出,它有交通運輸工具系,主要從事汽車、飛機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設計,還有電影系、插畫系。這些專業都更符合我的喜好,課程內容更前衛,所以我選擇了到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去教書。
上觀新聞:設計學院如何做到與眾不同?
王受之:學校會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教學體系。在美國,設計學院並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什麼統一的規定,辦學的自由度很高。以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為例,這所學校當時有一個奇怪的制度———只招收大學本科畢業生或者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而從這所學院畢業的學生,也還是大學本科學位,這就等於獲得了雙學位。所以,我教的學生不僅來自幾十個不同的國家,而且原來學什麼專業的都有,有學生物的,有學化學的,也有學物理的,甚至我記得有一個學生是哲學博士。總的來說,這些學生都有非常好的人文和科學基礎,學習起來進步很快。
這所學校面向全世界招生,當時的錄取率很低,在20%左右。並且,採取淘汰制,第一年結束後,會篩掉一半不合格的學生,剩下的都是很有潛力的學生。
從本質上說,這所設計學院更像一所高級職業學校,它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技巧、創意和實戰經驗。每年,這所學校的很多畢業生直接進入大企業工作,比如迪士尼、蘋果、各大汽車公司和電影製片廠等。
王受之先生在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上觀新聞:學校如何保證它的教育質量呢?
王受之:質量控制是多元化的。當時學校採取學生給老師打分的方法,來決定是否和老師繼續籤約。每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學生會給每個老師打分,然後,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得出一個平均分。如果老師的得分低於4.0,學校將不再和這個老師籤訂合同。這所設計學院是靠這樣的制度,把好的老師留下來。
此外,在學校層面,也有一個評級制。在美國,獨立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和那些綜合大學的藝術設計系或學院組成了一個叫作「美國全國藝術與設計學校委員會」的學術聯盟。通過互相評審打分的形式,每4年公布一次每所學校的得分情況。得分低的學校,自然就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去報考。他們以這種方式保證了學校的教育質量。
我覺得,美國學校的做法和我們很不一樣,因為制度和背景很不一樣。但是無論如何,學習他們的長處,彌補我們的短處,這應該是我們能夠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