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我的前半生》⑦ | 好好活下去,才是頭等大事

2021-03-05 十點人物誌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我的前半生》。

 

昨天我們讀到,溥儀為了自己的私慾,徹底失去了自己的骨氣,拜服於日本人,開始了偽滿的十四年曆程。

 

登極之後的溥儀,是否能夠開始獨自執政,又是否能夠得到日本人真正的尊重呢?

 

讓我們開啟第七部分的閱讀:是羊也是狼。

 

 飄飄然

 

舉行過登極典禮之後,日本天皇派來了他的弟弟為代表,前來祝賀,並且給了我日本大勳位菊花頸飾和菊花大綬章,給了婉容一個寶冠章。

 

真是「山河好改,本性難移」,日本人的這些舉動,又讓我飄飄然,忘乎所以,如果這是我的情緒的起點,那麼,一九三五年四月,我到日本拜天皇時,則是到了高漲的頂點,也是我的美夢最濃的時刻。

 

在這個美夢裡,我把自己看作是和日本的裕仁的兄弟輩,認為開始「時來運轉」了。

 

其實,這次訪日,全是關東軍安排出來的。他們說,為了答謝日本天皇派御弟秩父宮來的對我「即位」的祝賀,也是為了對「日滿親善」的躬親示範,需要這樣辦一辦。

 

記得我在這次暈頭轉向、受寵若驚的航程中,寫下了一手諂媚的四言詩:

 

海平如鏡,萬裡遠航。

兩邦攜手,永固東方。

 

到了日本東京,裕仁親自到車站迎接我,為我設宴,然後又是向我住所回拜。

 

▲ 溥儀夫婦和日本軍官合影

我接見了日本元老重臣,受他們的祝賀,同裕仁一起檢閱了軍隊。我還跑到他的家廟「明治神宮」去參拜,給他父親「大正」上墳。又到裕仁母親那裡,獻獻殷勤。

 

日本報紙曾報導過,我和她散步的情形,說有一次上土坡,我用手攙扶了日本皇太后,這和我在長春宮內府中,攙我父親上臺階一樣的心情。

 

其實,我從來沒有攙扶過自己的父親,如果問到我攙扶裕仁的母親的心情,坦白說,那純粹是為了巴結。

 

最後一天,雍仁代表他哥哥裕仁在車站向我送別,總而言之,日本皇室這次對我的招待,使我頭腦更加發熱,感到自從當了皇帝之後,連空氣都變了味。

 

我腦子裡出現了一個邏輯:天皇與我平等,天皇在日本的地位,就是我在滿洲國的地位,日本人對我,當如對其天皇者同。

 

被架空

 

在這種飄飄然中,我回到長春,我急不可待地下諭,把在長春所有簡任職以上的官吏,無論中國人日本人全都召來,聽我訓話,發表訪日感想。

 

最後我說:「為了日滿親善,我一定拼命去幹……如果有不忠於滿州國皇帝的,就是不忠於日本天皇……」

 

不料這些話講過之後,「大臣」們單獨來見我的,越來越少,除了日本規定的「上奏」和行禮之外,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

 

從此之後,我除了和關東軍指定的人見面之外,就不能任意地會見任何人,我既無人可見,也無公可辦。

 

▲ 《末代皇帝》劇照

最重要的是,一個過去有事才來,無事不來的關東軍參謀吉岡安直,有了一個「帝室御用掛」的新官銜,成了每天有事無事必到的關東軍代表,我的一切舉動都必須在他的指導下進行。

 

有的書上說,吉岡和我的關係親密,這話也許是根據我對他言聽計從,向來不敢反抗而說的。

 

這也是實情,原因是我怕關東軍懷疑我,而關東軍是靠吉岡來了解我的。

 

我應付他頻繁來見我的辦法,就是只要一聽說他到,就立即接見,盡力減少他等候的時間,免他起疑心。

 

後來,我每次和他見過面後,總是提心弔膽,不知其用意何在。因此,當他一走,我必拿出銅錢來算一卦,算算這次見面給我帶來的是吉是兇。

 

在狼面前是羊

 

經過十四年奴隸生活的東北人民,都在我「裁可」的鎮壓人民的偽滿州法令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災難,家家都有一本血淚帳。

 

起初,日本人根據這些法令製造出的慘案,我還聽不到,因為鄭孝胥、張景惠向來對我不談這些,關東軍司令和我的御用吉岡更絕口不提。

 

一直到一九三六年戰爭前夕,情況發生了變化,日本關東軍不但不想再瞞我,而且有時還有意叫我知道一下。

 

隨之而來的,是日本人加強對我的監視,我也感覺到越來越恐懼。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院裡打打網球,走到院子,就看到迎門牆上有一行粉筆寫的字:「日本人的氣,還沒受夠嗎?」

 

▲ 溥儀

這行粉筆字,讓我更加恐懼,我怕日本人發現後,不分青紅皂白地在我這內廷來一個「大檢舉」,那不定會鬧成什麼樣子。

 

我還怕有人對我不利,他能在大庭廣眾下寫字,就不敢殺我嗎?

 

在種種事件後,我的神經變得十分衰弱,我的思想也有了進一步的變化。

 

在我心頭的天平上,一邊放的是虛假的尊嚴,一頭是我的生命安全。生命安全越來越下沉,虛偽的尊嚴——皇帝的寶座、稱呼等,越來越不值錢。

 

我最後終於給自己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由誠可貴,面子價更高,若為性命故,二者皆可拋。

 

一九四五年,東北人民經過十幾年的搜刮,已經陷入衣不蔽體、食無粒米的境地,這時,為了慰問日本,又進行了一次搜刮,擠出食鹽三千擔,大米三十萬噸,送到日本去。

 

本來這次打算讓我親自送去,我心裡怕得要死,因為日本已經開始遭受空襲,我很怕在日本遇見炸彈。

 

我不敢流露出自己不想去的意思,只得推說:「值此局勢之下,北方鎮護重任,十分重大,我豈可在這時離開國土一步?」

 

最後關東軍同意,派一個慰問大使就可以了,於是,張景惠又輪上了這個差事,他此去死活,我自然就不管了。

 

在羊面前是狼

 

我不能干涉政事,不能隨便外出走走,不能找個「大臣」談談,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吃睡之外,大概用八個字就可以概括,即:打罵、算卦、吃藥、害怕。

 

這四樣東西是相互有著關聯的,隨著日本崩潰跡象越來越明顯,我也是越來越恐怖,我害怕日本在垮臺之前,殺我滅口。

 

在這種心理下,我對外是越加積極看日本人的臉色,諂媚逢迎,對內則是脾氣越加暴躁,動輒對家人傭人打罵。

 

同時,我的迷信思想也更加發展,終日吃素念經,佔卜打卦,求佛神保佑。

 

在這種精神不寧和不正常的生活習慣下,本來就糟蹋壞的身體,越發虛弱。

 

▲ 溥儀

總而言之,這四樣東西,構成了我昏天昏地、神神癲癲的生活。

 

在偽滿,我在狼的面前是羊,在羊的面前卻是只狼。

 

我的打罵對象,除了我的妻子、弟弟和妹夫之外,幾乎包括家裡的一切人。

 

至於每次打人的原因,除了能說明我的蠻橫、狂妄暴虐和喜怒無常之外,實在不能說明別的問題。

 

因為怕死,所以也怕病,我嗜藥成癖,給我的家人和僕人不少罪受,我嗜藥不但是吃,還包括收藏,中藥有藥庫,西藥有藥房。

 

虛弱的身體,加上緊張的心情,讓我那時總感覺死亡迫在眉睫,日本人、中國人、我的虛弱,都在要我的命,這成了我那時思索一切問題的核心。

 

「後」與「妃」的命運

 

我先後有過四個妻子,按當時的說法,就是一個皇后,一個妃,兩個貴人。

 

如果從實質上說,她們誰也不是我的妻子,我根本就沒有一個妻子,我有的只是擺設,為了解決不同問題的擺設。

 

雖然她們每人的具體遭遇不同,但她們都是同一個制度的犧牲品。

在很長時期內受到我冷淡以及惱恨的婉容,她的經歷也許是現代新中國的青年不能理解的。

 

我後來常想,她如果在天津時,能像文繡那樣和我離了婚,很可能不會有私通的行為與吸鴉片的嗜好,更不會有那樣的結局。

 

一九三七年,為了表示對婉容的懲罰,也為了作為「皇帝」必不可少的擺設而新選的犧牲品——譚玉齡,經北京一個親戚的介紹,成了我的新「貴人」。

 

▲ 譚玉齡

她原姓他他拉氏,是北京一個初中學生,和我結婚時17歲,她也是一名掛名的妻子,被我像一隻鳥兒似的養在「宮」裡,一直養到一九四二年死去。

 

她的死因,對我至今還是一個謎,如果我的疑心屬實的話,她還是雙層的犧牲品。

 

不久之後,在關東軍的強硬態度下,我又選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孩,她在後來被稱作「福貴人」,也就是第四名犧牲品。

 

我很清楚,日本人這麼著急為我「選妃」,也不過就是想在我身邊安插一個眼線,所以,我推三推四,才選了這樣一個年齡小、好對付的。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日本人架空溥儀的目的,已經昭然若揭,溥儀在經歷種種之後,也產生了極大的恐懼,他害怕死,所以諂媚行事,他丟掉了自尊,也給東北人民帶去了苦難。

 

國內局勢將迎來變化,溥儀的生活又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內容吧!

相關焦點

  •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當時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可不是皇上,這簡直就是一個單純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子啊~也太懦弱了吧,哪有一點兒皇上的威嚴~自此,溥儀在我心裡的印象,就只能用一個慫字來代替,這個皇帝太慫~        指針撥到今天,我終於看完了溥儀自己寫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全本,這本書比1964年出版的要多了十幾萬字,應該是溥儀寫的二稿,裡面多加了很多溥儀的原稿,以及第一版本不曾出版的內容,
  • 晚安 我的城丨好好睡覺,是人生頭等大事
    晚安 我的城丨好好睡覺,是人生頭等大事 2020-04-13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溥儀
    去年據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改編的電視劇大火,前段時間偶然間發現了一部同名作品,我想它應該會比亦舒的作品更火。
  • 《我的前半生》溥儀的更精彩
    文| 沫沫潔潔這兩天,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正在熱播。
  • 溥儀:我的前半生做了三次皇帝
    溥儀對張勳的印象並不太好:一身紗袍褂,胖乎乎的,黑紅臉,眉毛很重,辮子花白色。「如果他沒鬍子,倒像御膳房的一個太監。」少年溥儀要到半個月後才了解這次召見的意義。這個相貌不咋滴的胖軍閥,半個月後讓他登極做了「真皇帝」。▲1917年溥儀復闢朝服照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溥儀第二次做皇帝。
  • 溥儀《我的前半生》語錄:關於外國,我只隨愛麗絲遊了一次奇境
    生逢亂世的溥儀,從神壇跌落後,再嘗遍了人間百態後,為我們留下了《我的前半生》,一段歲月的縮影,讓我們得以用皇帝的角度回望那一段動蕩波折的時光。電影《末代皇帝》是根據《我的前半生》而改編的電影,片尾中歷經滄桑的溥儀,回到故宮——自己曾經的家,還要買票;拿著小時候的玩具卻被告知文物不可以碰……這其中的心酸,讓無數觀影者流淚。
  • 溥儀《我的前半生》:「寸草為標」終成虛言
    這些草在後來的時候被放入了一個景泰藍的小罐子,這36根一寸長的乾草棍一直到宣統皇帝溥儀在任上時,依舊存在。溥儀在晚年寫自傳《我的前半生》時,就提到過這件事。溥儀看到老祖宗留下來的這個東西,十分感慨和崇敬,雖然是些微不足道的乾草棍,但他認為這是老祖宗們意在讓後輩人勵精圖治,切勿丟掉祖先們打下來的基業。「家規」是立了,讓乾隆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後代子孫們並沒有完全執行他立下的規矩,溥儀也不例外。
  • 支付寶帳單大數據曝光:好好賺錢,才是頭等大事
    許多網友看到自己的年度帳單,都感嘆道:「看年帳單,我才知道自己多有錢。」還有網友,沒見過那麼長一串數字,一下沒反應過來,還要特意數一下才行。那就是:「帳單式小康」簡單總結,就是:窮得舉步維艱,活得人模狗樣;人前光鮮亮麗,人後跪地吃土。
  •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到底是誰寫得,為什麼總有人感覺不太真實
    關於溥儀的《末代皇帝》電影,是藝術的再創造,真實性不是主要問題。倒是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的真實性,一直都是個問題。一、《我的前半生》的作者是誰?《我的前半生》是溥儀口述別人執筆寫成的。從不同的版本就知道其中複雜性。
  • 溥儀妻子回憶:溥儀在臨終前一直喊「河車丸」,河車丸是幹啥的?
    《清史稿》中如此評價末代皇帝溥儀:「帝衝齡嗣服,監國攝政,軍國機務,悉由處分,大事並白太后取進止。大變既起,遽謝政權,天下為公,永存優待,遂開千古未有之奇。虞賓在位,文物猶新。是非論定,修史者每難之。然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所見之世且詳於所聞,一朝掌故,烏可從闕。儻亦為天下後世所共鑑歟?」
  • 我的前半生:一個「真龍天子」的「懺悔錄」
    《我的前半生》記錄了溥儀從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國「改造」等過程,是一部回憶錄,更是一本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自省書,從中,可以清晰地瞥見特定歷史環境末代皇帝的悲劇與喜劇,他的人生道路凝聚著近現代社會的變遷。自傳的前半部分寫的是溥儀過去當末代皇帝、軍閥時期暫居天津、後來到偽滿洲國再次做傀儡皇帝期間的經歷。
  • 溥儀:我從沒吃過一口熱飯熱菜
    16:39 來源: 熱愛的那一生 舉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12月,6歲的溥儀退位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冷冷地說了5字,郭沫若頓時面紅耳赤
    為了活下去,溥儀決定想找一份工作。但是因為溥儀的「特殊身份」,根本就沒人願意招他,政府一時半會兒也沒想好給他安排什麼工作,就在溥儀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他就是郭沫若。話說當時郭沫若正在研究清朝歷史,雖然他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歷史學家,但在滿文面前,還是犯了難,於是想到了這位剛從管理所釋放出來的「末代皇帝」,他想著溥儀從小長在紫禁城裡,肯定知道很多清宮秘聞,而且溥儀肯定認識滿文,要是能讓溥儀當自己的助手,絕對事半功倍。聽完郭沫若的話後,溥儀瞬間沒了表情,他淡淡地說:「我不懂滿語。」
  • 末代皇帝溥儀臨終前,不停地向妻子大喊要吃紫河車,紫河車是啥?
    1959年12月4日,末代皇帝溥儀被特赦。溥儀曾說過,「有誰也不能有我,我的罪惡嚴重,論表現我也不比別人強。我還不夠特赦條件。」自己能特赦,這是溥儀萬萬沒有想到的。當然,溥儀能夠特赦,是種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 你所不知道的另一種結局的《我的前半生》
    文/李光鬥  網友調侃說《我的前半生》這部大熱劇變成了《我的瑪麗蘇》。人設崩塌,從「都市扎心劇」變成了「霸道總裁愛上我」的俗套劇情。倒是看得透世俗、動得了真情的女主媽媽薛甄珠女士,圈粉無數。  電視劇原著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其書名的靈感竟然來自於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是溥儀在監獄裡寫的自傳。
  • 《溥儀:我的前半生》⑥ | 第三次做皇帝,是什麼感受?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我的前半生》。 昨天我們讀到,溥儀滿懷期待地離開天津,去往東北,原以為自己能夠在那裡實現重登大寶的夢想,卻沒想到,現實遠不像身邊人描述的那樣美好。 日本人想要在東北建立「滿洲國」,溥儀重做皇帝的夢瀕臨破碎,憤怒的他與板垣進行了會面,這一次會面,能夠改變當下的局面嗎?讓我們開啟本書的第六個部分:自欺欺人的尊嚴。
  • 《我的前半生》:讓亦舒的歸小說,電視劇的歸電視劇
    戴桃疆|文簡單地介紹一下主角的故事,其實是無所謂細究國產劇《我的前半生》到底是亦舒的作品,抑或出自末代皇帝溥儀之手的
  • 溥儀再回故宮,提醒畫像掛錯了,專家卻不屑一顧,溥儀:這是我爹
    值得一說的是,在改造期間溥儀寫了一本書,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其中詳細記錄了他有記憶開始到登基、流亡、改造的歲月。為了寫下這本自傳,當他恢復自由之後多次去生活過的地方取材,佔據了他人生最重要一段時間的紫禁城亦是在其中。
  • 溥儀再回故宮,有人提醒畫像掛錯,專家不屑一顧,溥儀:這是我爹
    一九六○年,溥儀被派到北京植物園工作,負責購票事宜。值得一提的是溥儀在改朝換代時寫了一本書,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裡面詳細記錄了他有記憶開始登基,流放,改朝換代的歲月。為寫這本自傳,他恢復自由後,多次到他住過的地方取材,佔據他生命中最重要時期的紫禁城也在其中。然而,當他再次回到紫禁城時,一切都變了,他也偶然地改正了一個錯誤!
  • 溥儀妻子回憶:溥儀在去世前,一直喊河車丸,河車丸是什麼?
    一、前半生不知年月幾何1908年初,溥儀被慈禧太后挑選進宮。因光緒帝沒有子孫後代,後來,溥儀便被當選為皇帝接班人,宣統帝。此時,溥儀只有三歲,這個什麼都不懂得孩子成了當代皇帝。眾臣原以為溥儀長大後會努力完善朝廷制度,整頓好後宮。可是誰也不知,面臨溥儀的是沒有一點實際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