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溥儀

2021-02-13 能仁譚

去年據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改編的電視劇大火,前段時間偶然間發現了一部同名作品,我想它應該會比亦舒的作品更火。

因為它的作者是愛新覺羅.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的前半生是他作為皇帝的歲月,末代皇帝的自傳。

這一次皇帝真的走下了神壇,而這也是一部很嚴肅的自傳,也許看到最後你會流淚,不是同情末代皇帝,而是他的懦弱、委曲求全犯下了多大的錯。

會憤怒,因為日本在東北,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永遠不可饒恕,不能被忘記;也許會感動,因為皇帝也被改造了,願意做新中國的公民。

溥儀在光緒死後進宮當皇帝,此時他三歲,從此他的教育裡只有唯我獨尊,黃色為他的專屬顏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他的一生當了三次皇帝,第一次是中國的皇帝,1908到1912年,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他「主動」退位;第二次是張勳復闢,此次只有十二天,因為軍閥混戰,張勳敗了;第三次是滿州帝國的皇帝,1932到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死於1967年,自然死亡。

傳奇又狼狽的一生,第一次當皇帝是他的童年,和大部分小皇帝一樣學習、玩耍、折騰打罵太監、買些西洋玩意兒,末代皇帝的他沒有顯示出有多大的能力或者抱負,外面鬧革命有大臣幫他處理,外國侵虐有大臣幫他籤條約。

他自然是無憂無慮的皇帝,中國歷史平庸無能的皇帝總會加速王朝的滅亡,但也因王朝末代一切都已腐朽,不得不亡,比如明末皇帝崇禎,他本人有雄心,有抱負,可末代王朝,無力挽回。溥儀呢?即是末代也是無能。

袁世凱登基,他被迫退位,與國民政府籤訂優待條例:

一,大清皇帝尊號不廢,民國政府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

二,民國每年撥四百萬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四,清王室的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民國派兵保護。

五,德宗(即光緒)崇陵所有產用經費由民國支出。

六,宮內執事之人,繼續留用,唯不得招閹人。

七,皇室私有財產,由民國派兵保護。

八,禁軍編入民國陸軍。


 除上述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八條外,還有清皇族待遇之條件四條,及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七條。

有人曾提問為何民國在在其歷史上要獨留宣統一汙跡?有人說是妥協,也有人說是袁世凱深思熟慮想出的最好辦法,我覺得二者都有。

當時的環境不可能直接殺了皇帝,畢竟包括胡適在內還有一批人支持皇帝,畢竟還有外國勢力的幹涉。

從袁自身來看,他要實現的是復闢,殺了宣統等於否定皇帝的存在,也他一貫四面迎合的性格不符,作為成功的政治家,永遠留下餘地。

然後在紫禁城繼續當皇帝,苟延殘喘,一段荒謬的生活,外面已是二十世紀的中華民國,他卻過著原始的帝王生活,呼吸著19世紀的空氣。

他一面令人嚴查腐敗,一面自己鋪張浪費,在外籍老師莊士敦的教導下,渴望自由,渴望出國,渴望由自己再次奪回皇位,實現復闢。

有次和朋友討論到這個問題,他說其實溥儀並不想當皇帝,他嚮往紫禁城在的世界,後來復闢也是因為祖宗的陵墓被盜。

我說不然,他想,很想,他身邊還有那麼多大臣、太監,他還有那麼多價值連城的寶貝,他相信他是天命所歸,天生的皇帝,東陵盜案只是他復闢的一個明目張胆的口號罷了。

他成親了,妃叫文繡,1931年與他離婚,當了一名老師,皇后是婉容,1934年被溥儀拋棄,開始吸食鴉片。

一妃一後的結局截然不同,妃融入了新時代與溥儀離婚,後卻難以捨棄舊尊號,悽涼死去。溥儀也曾感嘆如果婉容也文繡那般與他離婚,那麼結局是否會不同?只不過歷史沒有假設。

溥儀一直都是懦弱的,說到底也是皇位毀掉了他,皇宮裡他一人獨尊,誰教他勇敢呢?他不需要學的,他的話就是權威。

只不過離開了皇宮他的權利早已一文不值。在軍閥爭權奪利時,他把希望寄託於軍閥,渴望通過他們復闢。張勳帶領他復闢了,12天,就被打倒,他否認自己主動復闢,而是由於張勳的逼迫,因為他們怕失去優待條例。

情形越來越危急,1928年孫殿英弄出了震驚紫禁城的東陵盜案,盜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整個紫禁城籠罩在沉痛的悲哀與憤怒中,溥儀決心復闢,否則就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他開始召用原清廷大臣推薦的官員,可大多只拿錢不幹事。他把希望寄託於日本人身上,為了出國去日本,他將紫禁城大量珍寶,送到日本。《清明上河圖》就在其中,新中國成立後花大價錢買回,還有太多太多,外面水生火熱,而紫禁城仍豪奢浪費。

日本早在計劃入侵中國,從東北到全中國,可溥儀卻相信他們是會保護自己,要幫自己復闢。

他主動跟日本人來到旅順,他要的是復闢,日本人要的是傀儡,建立滿洲國,溥儀為元首,可一切權利都在日本人手中。

大清皇帝,大清遺臣在強權下妥協了,從此成為日本人手中的皮影,日本人怎麼導,他們怎麼演,忘掉了自己的國籍,忘掉了自己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一起宣揚大和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幻想由「客卿」來來發中國的資源,東北滿目蒼痍。

偽滿最後六年,糧食輸往日本共計一千一百一十萬多頓,東北人民只靠配給的玉米穰、豆餅等摻和的「混合面」過日子。


撫順礦工被折磨死的估計有二十五萬到三十萬。


太多了,日本人犯下的罪太多了,可是中國末代的皇帝沒有任何骨氣,任由日本人在中國的領土撒野,他想到的只是自己還是皇帝。

只要還有人對他卑躬屈膝即可,他把日本的天照大神的神龕搬到中國,令東北人民都要敬拜,把天照大神也當做祖先。

對日本人越是諂媚,對家裡人、弱小的人越發嚴酷,打罵至死不在話下,可溥儀信佛,他不想下地獄,他不打蒼蠅,卻令人殺人,這是中國歷史上多少皇帝,多少貴族,多少地主會做的事?

偽滿時的他身邊有很多大臣,即賢又能的太少,沽名釣譽的太多,羅振玉,鄭孝胥都是。相比之下鄭孝胥更具國際眼光,他企圖的是國際來管,也就是當時的英法美等國,何其可笑,他們都沒有敢當天下事的心。

羅振玉在中國甲骨文的研究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甲古四堂,可是他把太多太多的寶物買給外國,他濫用名氣隨便鑑寶,他鑑定出來的寶物連溥儀都覺得價值不大。

前半生裡說他也逼死了王國維,此中淵源是王國維年輕的時候受他資助去日本留學,後來也做了他的女婿,在偽滿做官。

羅振玉覺得王國維欠他太多,該還,王國維自己也覺得,一個貪心不足,一個覺得感恩不足。

溥儀把一批寶物交由王國維賣,羅振玉表示他來賣,結果賣了不把錢給王國維,而溥儀又找王國維要那筆錢,於是王國維選擇了自殺。

昆明湖,也許自殺的原因還有對國家的擔憂,對時局的無可奈何,總之他死在昆明湖。

而羅振玉呢?他還寫了一篇悼念詞,言語間王國維受了他太多好處,有時候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有文化的人是流氓。

新中國成立,溥儀在監獄裡接受改造,從隱瞞、撒謊、由他人伺候到被新中國的變化,被黨的改造計劃,被戰亂時光大人民受的苦如今卻願意和黨一起原諒他而感動,認識了從前軟骨的他。

他開始痛恨那個把他變成皇帝的慈禧,痛恨那些從未教他如何做一個人制度。

他也變了,他積極參與勞動,他把他隱瞞的財產交給國家,他完全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8他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赦書,他真正自由了;1960年他拿到了選民證,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公民;他開始寫自傳,他要人民了解那段歷史,他要深刻反思自己,1967年他死了,沒有萬歲,平靜安穩的死去,一共活了61歲。

溥儀沒有孩子,對於婉容、文秀他沒有感情。結婚的時候,他16,他想的是沒有戰爭的話,他可以親政了,被特赦後他再次結婚,也許有了彼此之間的心心相惜,可他已經到了人生的盡頭,他老了。

《我的前半生》作為一部自傳,從最深處剝析了溥儀的前半生,或者說一生,有很多真實史料,但不像歷代皇帝的起居注那樣枯燥,卻有利於我們了解歷史真實。

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為寫歷史的人有自己的利益與看法。

《我的前半生》也有它的局限性,但作為補充性史料還是很有看點。對於溥儀我們可以評價,可是卻難以改變什麼,歷史永遠不能改變,不能假設,歷史也沒有偶然。

那段屈辱的歷史有中國自身衰落的因素,而我們必須強大,才不會重複這樣的歷史,每一個人必須有骨氣,國才不會亡,國不亡,我們才有未來。

相關焦點

  • 溥儀《我的前半生》:「寸草為標」終成虛言
    後來,這漸漸演變為一種代代相傳愛新覺羅氏的「家規」。這些草在後來的時候被放入了一個景泰藍的小罐子,這36根一寸長的乾草棍一直到宣統皇帝溥儀在任上時,依舊存在。溥儀在晚年寫自傳《我的前半生》時,就提到過這件事。
  •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當時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可不是皇上,這簡直就是一個單純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子啊~也太懦弱了吧,哪有一點兒皇上的威嚴~自此,溥儀在我心裡的印象,就只能用一個慫字來代替,這個皇帝太慫~        指針撥到今天,我終於看完了溥儀自己寫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全本,這本書比1964年出版的要多了十幾萬字,應該是溥儀寫的二稿,裡面多加了很多溥儀的原稿,以及第一版本不曾出版的內容,
  • 《我的前半生》溥儀的更精彩
    文| 沫沫潔潔這兩天,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正在熱播。
  • 溥儀《我的前半生》語錄:關於外國,我只隨愛麗絲遊了一次奇境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年僅6歲的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接受清室優待八條件,宣布愛新覺羅·溥儀退位。溥儀的退位結束了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會。中國沒有皇帝了。
  •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到底是誰寫得,為什麼總有人感覺不太真實
    愛新覺羅·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大家對他的了解大多數來源於一部電影,一本自傳。義大利電影《末代皇帝》轟動世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還有就是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講述了自己曾經的人生經歷。從大清的皇帝,到偽滿洲的傀儡皇帝再到國家戰犯,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後是新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
  • ...愛新覺羅·韞穎|愛新覺羅·韞嫻|愛新覺羅·韞娛|愛新覺羅...
    提到末代皇帝溥儀,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光緒皇帝死後,溥儀繼承大統。很多人對溥儀有偏見,但是溥儀不是一個良心泯滅、頑固不化的人。他因叛國投敵感到罪孽深重,身負大罪又懼怕死亡,在偽滿垮臺和被引渡回國的時候曾兩次精神崩潰。
  • 溥儀:我的前半生做了三次皇帝
    陳寶琛先開口:「張勳一早就來了……」溥儀插話:「他又請安來啦?」「不是請安,是萬事俱備,一切妥帖,來擁戴皇上復位聽政,大清復闢啦!請皇上務要答應張勳。這是為民請命,天與人歸……」溥儀後來在「反省式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回憶:「我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呆呆地看著陳師傅,希望他多說幾句,讓我明白該怎麼當這個『真皇帝』。」
  • 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頒發的退位詔書...
    名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溥儀字耀之,號浩然,乳名「午格」,年號宣統。他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封建 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 溥儀退位後,他的7個仙女級別的妹妹都嫁給了誰?後來都怎樣了?
    愛新覺羅·韞媖是溥儀的大妹妹,她出生於1908年,這一年溥儀剛好成為清朝的皇帝。那時候的他們並不知道清朝的國祚將滅,只知道家中有人當了皇帝,作為親戚的他們理應更好地約束自己。愛新覺羅·韞媖知書達理,曾經嫁給了婉容的哥哥潤良,兩人婚後並不和睦,日子得過且過。17歲時,愛新覺羅·韞媖患上了急性闌尾炎,但家中對西醫並不信任,因為一個小病,她竟撒手人寰。
  • 我的前半生:一個「真龍天子」的「懺悔錄」
    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冊頁上,愛新覺羅·溥儀是從「真龍天子」被改造成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他有著跌宕起伏的傳奇經歷和脫胎換骨的新生。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三歲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後又任偽滿洲國皇帝13年。
  • 愛新覺羅浩:出身日本華族,被迫嫁給溥儀弟弟,最終白頭偕老
    八月,日本戰敗投降,由關東軍操控的偽滿洲國崩塌,傀儡皇帝溥儀無奈宣布退位。新世界就是新世界了,一切往昔,不可挽回,紫禁城的黃昏,早已消散,夜幕覆蓋了它的邊邊角角,覆蓋了愛新覺羅氏朽敗了的蟒袍玉帶。廈傾人散,小朝廷像砸碎的西瓜,汙爛在歷史荒野,宮裡男女老少,無不拼盡全力奔逃,生命,在那一刻,貴於一切,重於一切。溥儀溥傑兄弟先行乘機自通化逃往日本。
  • 她是愛新覺羅後裔,出道後從不接清宮戲,卻為劉德華破例了一次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中國除了一些少數民族人,絕大多數人都有姓氏,眾所周知清朝皇室姓愛新覺羅,如今姓愛新覺羅的人還有3、40萬。清朝末期,愛新覺羅一家給中國籤下不少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賠償巨額給外國,國內的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早就對那些養尊處優的皇室痛恨至極。
  • 舊書新讀 金毓嶂 愛新覺羅家族百年往事
    愛新覺羅·奕譞曾祖父奕譞我曾祖父愛新覺羅·奕譞是清道光帝的第七子、清王朝代醇親王(俗稱七王,現海澱區妙高峰保存完整的七王墳是我曾祖父的園寢),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為曾祖父奕譞的第二子,我祖父愛新覺羅·載灃是奕譞的第五子、清王朝第二代醇親王、清末監國攝政王。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冷冷地說了5字,郭沫若頓時面紅耳赤
    愛新覺羅·溥儀,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位皇帝,他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天子」被改造成「平民」的人物,關於他的故事,每一個都無比跌宕起伏,令人感慨。1959年12月4日,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了9年的溥儀終於得到了特赦,被釋放了出來,然而此時的溥儀,幾乎一無所有,作為曾經萬人之上的皇帝,他現在又該何去何從?
  • 末代皇帝的《懺悔錄》:作為「新人」的愛新覺羅·溥儀
    這一細節記錄在溥儀那本著名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的初稿本裡(關於這本書的版本問題,後文還會提到): 「不過是,當蘇聯軍兵士尚沒有進入室內之前,膽小多疑的我,也曾產生了一種額外的顧慮,那就是我怕日本軍還沒有完全被繳械;同時,蘇聯軍也還未能把它的勢力伸入到我的身旁來,而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刻,如果日本帝國主義分子不願使我落到蘇聯軍隊之手,想要作殺我滅口之計,那麼真說不定從窗外就可能放槍暗害我
  • 溥儀再回故宮,提醒畫像掛錯了,專家卻不屑一顧,溥儀:這是我爹
    值得一說的是,在改造期間溥儀寫了一本書,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其中詳細記錄了他有記憶開始到登基、流亡、改造的歲月。為了寫下這本自傳,當他恢復自由之後多次去生活過的地方取材,佔據了他人生最重要一段時間的紫禁城亦是在其中。
  • 溥儀的弟弟溥傑的人生路
    如果我的人生讓我重新開始,重新選擇的話,我只會選擇平淡無常的普通人的生活,至少那樣我的人生不會有太多的坎坷,留給我的應當是平平安安的幸福生活。愛新覺羅溥儀,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與他相關的故事恐怕說上許久都無法盡興。而與他相依為命的弟弟溥傑,陪伴著哥哥溥儀走過了人生坎坷的前半生。
  • 溥儀重回故宮,提醒畫像擺錯了,專家卻不屑一顧,溥儀:那是我爹
    看著滿城的北洋士兵,年幼的溥儀不知所措。他依舊歡呼雀躍,手中還拿著玩具。這個三歲的孩子,他並不知道。出了紫禁城,一切都不屬於愛新覺羅氏了。滿清大臣們一個個垂頭喪氣,他們眼神沮喪,自己的信仰也崩塌了。漸漸地,溥儀長大了。他成為了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1919年,胡適博士進入紫禁城。他做了溥儀的老師。這一次,他終於開了眼界。原來,世界已經有了如此迅速的發展。
  • 《溥儀:我的前半生》⑦ | 好好活下去,才是頭等大事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我的前半生》。 昨天我們讀到,溥儀為了自己的私慾,徹底失去了自己的骨氣,拜服於日本人,開始了偽滿的十四年曆程。 登極之後的溥儀,是否能夠開始獨自執政,又是否能夠得到日本人真正的尊重呢? 讓我們開啟第七部分的閱讀:是羊也是狼。
  • 滿宮殘照與身世浮搖:溥儀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自己人生的囚徒?
    一失足成千古恨這一段傀儡皇帝的經歷,成了愛新覺羅溥儀前半生最大的一個汙點。身為愛新覺羅家族的族長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而且還是在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東北,在祖先的發源地做了外國人的傀儡,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不知道應該說是可笑還是可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