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據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改編的電視劇大火,前段時間偶然間發現了一部同名作品,我想它應該會比亦舒的作品更火。
因為它的作者是愛新覺羅.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的前半生是他作為皇帝的歲月,末代皇帝的自傳。
這一次皇帝真的走下了神壇,而這也是一部很嚴肅的自傳,也許看到最後你會流淚,不是同情末代皇帝,而是他的懦弱、委曲求全犯下了多大的錯。
會憤怒,因為日本在東北,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永遠不可饒恕,不能被忘記;也許會感動,因為皇帝也被改造了,願意做新中國的公民。
溥儀在光緒死後進宮當皇帝,此時他三歲,從此他的教育裡只有唯我獨尊,黃色為他的專屬顏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他的一生當了三次皇帝,第一次是中國的皇帝,1908到1912年,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他「主動」退位;第二次是張勳復闢,此次只有十二天,因為軍閥混戰,張勳敗了;第三次是滿州帝國的皇帝,1932到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死於1967年,自然死亡。
傳奇又狼狽的一生,第一次當皇帝是他的童年,和大部分小皇帝一樣學習、玩耍、折騰打罵太監、買些西洋玩意兒,末代皇帝的他沒有顯示出有多大的能力或者抱負,外面鬧革命有大臣幫他處理,外國侵虐有大臣幫他籤條約。
他自然是無憂無慮的皇帝,中國歷史平庸無能的皇帝總會加速王朝的滅亡,但也因王朝末代一切都已腐朽,不得不亡,比如明末皇帝崇禎,他本人有雄心,有抱負,可末代王朝,無力挽回。溥儀呢?即是末代也是無能。
袁世凱登基,他被迫退位,與國民政府籤訂優待條例:
一,大清皇帝尊號不廢,民國政府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
二,民國每年撥四百萬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四,清王室的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民國派兵保護。
五,德宗(即光緒)崇陵所有產用經費由民國支出。
六,宮內執事之人,繼續留用,唯不得招閹人。
七,皇室私有財產,由民國派兵保護。
八,禁軍編入民國陸軍。
除上述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八條外,還有清皇族待遇之條件四條,及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七條。
有人曾提問為何民國在在其歷史上要獨留宣統一汙跡?有人說是妥協,也有人說是袁世凱深思熟慮想出的最好辦法,我覺得二者都有。
當時的環境不可能直接殺了皇帝,畢竟包括胡適在內還有一批人支持皇帝,畢竟還有外國勢力的幹涉。
從袁自身來看,他要實現的是復闢,殺了宣統等於否定皇帝的存在,也他一貫四面迎合的性格不符,作為成功的政治家,永遠留下餘地。
然後在紫禁城繼續當皇帝,苟延殘喘,一段荒謬的生活,外面已是二十世紀的中華民國,他卻過著原始的帝王生活,呼吸著19世紀的空氣。
他一面令人嚴查腐敗,一面自己鋪張浪費,在外籍老師莊士敦的教導下,渴望自由,渴望出國,渴望由自己再次奪回皇位,實現復闢。
有次和朋友討論到這個問題,他說其實溥儀並不想當皇帝,他嚮往紫禁城在的世界,後來復闢也是因為祖宗的陵墓被盜。
我說不然,他想,很想,他身邊還有那麼多大臣、太監,他還有那麼多價值連城的寶貝,他相信他是天命所歸,天生的皇帝,東陵盜案只是他復闢的一個明目張胆的口號罷了。
他成親了,妃叫文繡,1931年與他離婚,當了一名老師,皇后是婉容,1934年被溥儀拋棄,開始吸食鴉片。
一妃一後的結局截然不同,妃融入了新時代與溥儀離婚,後卻難以捨棄舊尊號,悽涼死去。溥儀也曾感嘆如果婉容也文繡那般與他離婚,那麼結局是否會不同?只不過歷史沒有假設。
溥儀一直都是懦弱的,說到底也是皇位毀掉了他,皇宮裡他一人獨尊,誰教他勇敢呢?他不需要學的,他的話就是權威。
只不過離開了皇宮他的權利早已一文不值。在軍閥爭權奪利時,他把希望寄託於軍閥,渴望通過他們復闢。張勳帶領他復闢了,12天,就被打倒,他否認自己主動復闢,而是由於張勳的逼迫,因為他們怕失去優待條例。
情形越來越危急,1928年孫殿英弄出了震驚紫禁城的東陵盜案,盜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整個紫禁城籠罩在沉痛的悲哀與憤怒中,溥儀決心復闢,否則就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他開始召用原清廷大臣推薦的官員,可大多只拿錢不幹事。他把希望寄託於日本人身上,為了出國去日本,他將紫禁城大量珍寶,送到日本。《清明上河圖》就在其中,新中國成立後花大價錢買回,還有太多太多,外面水生火熱,而紫禁城仍豪奢浪費。
日本早在計劃入侵中國,從東北到全中國,可溥儀卻相信他們是會保護自己,要幫自己復闢。
他主動跟日本人來到旅順,他要的是復闢,日本人要的是傀儡,建立滿洲國,溥儀為元首,可一切權利都在日本人手中。
大清皇帝,大清遺臣在強權下妥協了,從此成為日本人手中的皮影,日本人怎麼導,他們怎麼演,忘掉了自己的國籍,忘掉了自己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一起宣揚大和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幻想由「客卿」來來發中國的資源,東北滿目蒼痍。
偽滿最後六年,糧食輸往日本共計一千一百一十萬多頓,東北人民只靠配給的玉米穰、豆餅等摻和的「混合面」過日子。
撫順礦工被折磨死的估計有二十五萬到三十萬。
太多了,日本人犯下的罪太多了,可是中國末代的皇帝沒有任何骨氣,任由日本人在中國的領土撒野,他想到的只是自己還是皇帝。
只要還有人對他卑躬屈膝即可,他把日本的天照大神的神龕搬到中國,令東北人民都要敬拜,把天照大神也當做祖先。
對日本人越是諂媚,對家裡人、弱小的人越發嚴酷,打罵至死不在話下,可溥儀信佛,他不想下地獄,他不打蒼蠅,卻令人殺人,這是中國歷史上多少皇帝,多少貴族,多少地主會做的事?
偽滿時的他身邊有很多大臣,即賢又能的太少,沽名釣譽的太多,羅振玉,鄭孝胥都是。相比之下鄭孝胥更具國際眼光,他企圖的是國際來管,也就是當時的英法美等國,何其可笑,他們都沒有敢當天下事的心。
羅振玉在中國甲骨文的研究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甲古四堂,可是他把太多太多的寶物買給外國,他濫用名氣隨便鑑寶,他鑑定出來的寶物連溥儀都覺得價值不大。
前半生裡說他也逼死了王國維,此中淵源是王國維年輕的時候受他資助去日本留學,後來也做了他的女婿,在偽滿做官。
羅振玉覺得王國維欠他太多,該還,王國維自己也覺得,一個貪心不足,一個覺得感恩不足。
溥儀把一批寶物交由王國維賣,羅振玉表示他來賣,結果賣了不把錢給王國維,而溥儀又找王國維要那筆錢,於是王國維選擇了自殺。
昆明湖,也許自殺的原因還有對國家的擔憂,對時局的無可奈何,總之他死在昆明湖。
而羅振玉呢?他還寫了一篇悼念詞,言語間王國維受了他太多好處,有時候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有文化的人是流氓。
新中國成立,溥儀在監獄裡接受改造,從隱瞞、撒謊、由他人伺候到被新中國的變化,被黨的改造計劃,被戰亂時光大人民受的苦如今卻願意和黨一起原諒他而感動,認識了從前軟骨的他。
他開始痛恨那個把他變成皇帝的慈禧,痛恨那些從未教他如何做一個人制度。
他也變了,他積極參與勞動,他把他隱瞞的財產交給國家,他完全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8他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赦書,他真正自由了;1960年他拿到了選民證,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公民;他開始寫自傳,他要人民了解那段歷史,他要深刻反思自己,1967年他死了,沒有萬歲,平靜安穩的死去,一共活了61歲。
溥儀沒有孩子,對於婉容、文秀他沒有感情。結婚的時候,他16,他想的是沒有戰爭的話,他可以親政了,被特赦後他再次結婚,也許有了彼此之間的心心相惜,可他已經到了人生的盡頭,他老了。
《我的前半生》作為一部自傳,從最深處剝析了溥儀的前半生,或者說一生,有很多真實史料,但不像歷代皇帝的起居注那樣枯燥,卻有利於我們了解歷史真實。
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為寫歷史的人有自己的利益與看法。
《我的前半生》也有它的局限性,但作為補充性史料還是很有看點。對於溥儀我們可以評價,可是卻難以改變什麼,歷史永遠不能改變,不能假設,歷史也沒有偶然。
那段屈辱的歷史有中國自身衰落的因素,而我們必須強大,才不會重複這樣的歷史,每一個人必須有骨氣,國才不會亡,國不亡,我們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