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WayneTai 來源丨數英網DIGITALING(ID:digitaling)
前言:如果你供職於那1%的頭部流量,這篇文章不是為你準備的。頭部流量並不懼怕渠道的更迭。
什麼新媒體,狗屁新媒體。
去年在網上很火的話題裡有一個叫「Quarter-life Crisis」:「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簡而言之就當代年輕人突然發現自己到了25歲居然沒有當上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嗷的一記抑鬱了。
這事兒放在營銷人身上可能更嚴重一點。這行裡有些工作並不隨著年資和經驗增長而變得有前途,比如做微信號的編輯們。
我對它的另一個叫法,或者印在很多人名片上的抬頭「新媒體運營」相當不屑。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新媒體運營」就是微信編輯;另外你除了每天追熱點、和粉絲聊天以及投個票、抽個獎之外你運營啥了?最後到底什麼叫「新媒體」?
「紙媒已死、電視已死」喊了五六年,現實是白髮人送走了一撥又一撥的黑髮人。且不說「傳統媒體」背後的行政許可極度稀缺,就算真死了也是喜喪——它們都是上百年的產業了。倒是上一代的「新媒體」門戶網站和博客還沒混夠20年就已經進了ICU。
先不談一直沒有流行起來也志不在內容的服務號,訂閱號裡真正做起來無非以下幾種:
媒體機構/圈內名人
它們的影響力來自背後經營多年的報紙、網站和個人影響力,微信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這些機構下的微信小編出門多半也會被尊稱一聲「媒體老師」,但離開了專業內容團隊和KOL的個人光環,誰認識誰?
退一步來說,有多少人記得公眾號已經是2012年的老東西了?當年包括虎嗅一批科技圈媒體和名人靠戰略眼光和個人影響力開通/被邀請測試公眾號,拿到每天兩次推送的特權時,有沒有想過這堆人裡為什麼沒有你?
品牌
我們的讀者裡很有一批在廣告公關公司或者甲方內部給品牌做微信的人。這事兒選擇比努力重要。耐克、杜蕾斯天生長著一副Social的臉,招行勇於嘗鮮,不然就是麥當勞這樣能把微信做成一塊媒體資產的強者。如果你是以上團隊的成員,那當我沒說。至於衛龍,不管你怎麼想,我不認為這個是一個值得學習的例子。
但品牌對微信變得越來越謹慎。上述行業標杆裡招行為了主推APP,撤掉了微信上的不少功能,麥當勞至今都不在微信上直接做點餐和會員體系。不止一個品牌放表示過「微信號歸根到底是騰訊的」的觀點。既然品牌認為防人之心不可無,你也要記住一句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機構化的原生微信號
原生號的頭部效應比品牌更明顯,99.9%的原生號存在的意義就是浪費電,真正做得好也在拼命往微信體系外遷移,就好比當年的淘寶熱店現在都紛紛開去線下或者自建電商網站一樣。《一條》沒有用微信給的電商模塊做生意,對吧。
就算是超級頭部,「咪蒙」和「咪蒙團隊的編輯」那也是兩回事。
為什麼這不是一個好職業
職業定義模糊
環時和老金那麼牛逼,他們很長一段時間裡招創意的標準都是「在傳統創意行業有X年經驗的文案/設計」。
負責微信(也許還兼著頭條和網易號)的小編的職位和部門可謂五花八門:社區文案、新媒體策劃、社媒運營、直接叫微信編輯的、還有媒介策劃和客戶執行兼職的。有的在創意部、有的在策劃部、有的單獨成立一個社會化營銷部門。
但有多少微信文章會被創意總監反覆打磨幾個通宵?或者說你能想像哪天坎城創意節搞一個「最佳Facebook內容」獎嗎?搞新媒體的年輕人有像傳統的「文案」那樣清晰可預期的晉升路徑嗎?
要當創意總監,從寫落伍的TVC腳本開始,要比從寫微信微博開始靠譜得多。
不能復用的知識難以產生價值
微信太特殊,太太太太太特殊。
別看微博像菜市場一樣又吵又low,官方又喜歡賣粉——菜市場的邏輯是現實的邏輯、中國的邏輯,是從布告欄到廣場舞聊天室到BBS到人人網到微博的邏輯。
而微信的邏輯相當「霸道總裁」。它不歡迎除了自己之外,任何自然演化出來的「中心」,早前訂閱號的摺疊,最近小程序的設計思路,都是這一信條的佐證。內容提供者,不是微信產品演進和規則制定會考慮到的一群人。編輯器用戶體驗差;爆款文章莫名消失;對外鏈嚴防死守……更重要的是如果站在微信的角度,你也會發現確實沒必要給這群只帶來成本和風險的人提供便利。
說起來鵝廠賣訂閱號文章下邊廣告位的也不是WXG。
另外,微信熱文的邏輯完全基於「朋友圈」,無法應用於真正的「網際網路」。這句話聰明的你應該能看懂。
致命的「複製粘貼」
不管你做的是微信、微博、頭條還是傳統網站,做剪刀手=職業自殺。
魏武揮(幹傳播相關又不認識他的建議關注一下)發明了一個詞叫「編輯號」,專門指那些有從來不真正原創,每天就靠找幾篇特定主題的文章拼拼湊湊搏閱讀量的訂閱號。
微信一周一更甚至一天一更的頻率會迅速把一個人的熱情和精力榨乾——榨不幹的建議轉行寫網文,收入翻N倍不是夢——無可奈何的,絕大部分人都會去「追熱點」,或者直接洗別人的稿子。這對創作者的職業生涯是致命的。你難道對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者說「我去年一年發了一百篇稿子,平均閱讀量若干,但沒有一篇是自己寫的」?或者說你能夠想像25歲之後每天10個小時都趴在網上東拼西湊?
至於「內容營銷」,狗屁「內容營銷」,你又不是世相,對大多數人來說「內容營銷」就是寫軟文。軟文能寫到幾歲,也好好想想。
出路?
轉行
寫得了一手好文章,去媒體、當真正的「文案」,多輸出觀點。寫不了一手好文章……
多管閒事
你工作的微信號盈利模式是品牌推廣?電商賣貨?還是吸粉賣軟文?還是打廣告?或者屬於光花錢不賺錢的部門?你的上級有沒有帶你開過策略會?你正在寫的文章是公司哪一個計劃的一部分,它有多重要?
當前訂閱的用戶是你想要的受眾嗎?他們的消費力如何?公司對於這件事是試水還是All In?你有把握在若干年之內坐到你領導的位置嗎?你領導有把握在若干年之內坐到他領導的位置嗎?
就算一個月只拿5000,也可以油命海心一點。
數英網(digitaling.com):一個數字媒體及職業招聘於一體的資訊平臺。內容涵蓋市場營銷、廣告傳媒、創意設計、電商、移動網際網路等各數字相關領域。
-完-
長按二維碼識別,一鍵關注傳媒圈公號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有關傳媒、影視、品牌、營銷等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每天受到20萬品質人士關注,年閱讀量超過五千萬人次。
如希望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dianyingquan,將有機會參與線下溝通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