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有毒的職業——微信編輯

2021-02-21 傳媒圈

文丨WayneTai  來源丨數英網DIGITALING(ID:digitaling)

前言:如果你供職於那1%的頭部流量,這篇文章不是為你準備的。頭部流量並不懼怕渠道的更迭。

什麼新媒體,狗屁新媒體。

去年在網上很火的話題裡有一個叫「Quarter-life Crisis」:「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簡而言之就當代年輕人突然發現自己到了25歲居然沒有當上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嗷的一記抑鬱了。

這事兒放在營銷人身上可能更嚴重一點。這行裡有些工作並不隨著年資和經驗增長而變得有前途,比如做微信號的編輯們。

我對它的另一個叫法,或者印在很多人名片上的抬頭「新媒體運營」相當不屑。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新媒體運營」就是微信編輯;另外你除了每天追熱點、和粉絲聊天以及投個票、抽個獎之外你運營啥了?最後到底什麼叫「新媒體」?

「紙媒已死、電視已死」喊了五六年,現實是白髮人送走了一撥又一撥的黑髮人。且不說「傳統媒體」背後的行政許可極度稀缺,就算真死了也是喜喪——它們都是上百年的產業了。倒是上一代的「新媒體」門戶網站和博客還沒混夠20年就已經進了ICU。

先不談一直沒有流行起來也志不在內容的服務號,訂閱號裡真正做起來無非以下幾種:

媒體機構/圈內名人

它們的影響力來自背後經營多年的報紙、網站和個人影響力,微信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這些機構下的微信小編出門多半也會被尊稱一聲「媒體老師」,但離開了專業內容團隊和KOL的個人光環,誰認識誰?

退一步來說,有多少人記得公眾號已經是2012年的老東西了?當年包括虎嗅一批科技圈媒體和名人靠戰略眼光和個人影響力開通/被邀請測試公眾號,拿到每天兩次推送的特權時,有沒有想過這堆人裡為什麼沒有你?

品牌

我們的讀者裡很有一批在廣告公關公司或者甲方內部給品牌做微信的人。這事兒選擇比努力重要。耐克、杜蕾斯天生長著一副Social的臉,招行勇於嘗鮮,不然就是麥當勞這樣能把微信做成一塊媒體資產的強者。如果你是以上團隊的成員,那當我沒說。至於衛龍,不管你怎麼想,我不認為這個是一個值得學習的例子。

但品牌對微信變得越來越謹慎。上述行業標杆裡招行為了主推APP,撤掉了微信上的不少功能,麥當勞至今都不在微信上直接做點餐和會員體系。不止一個品牌放表示過「微信號歸根到底是騰訊的」的觀點。既然品牌認為防人之心不可無,你也要記住一句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機構化的原生微信號

原生號的頭部效應比品牌更明顯,99.9%的原生號存在的意義就是浪費電,真正做得好也在拼命往微信體系外遷移,就好比當年的淘寶熱店現在都紛紛開去線下或者自建電商網站一樣。《一條》沒有用微信給的電商模塊做生意,對吧。

就算是超級頭部,「咪蒙」和「咪蒙團隊的編輯」那也是兩回事。


為什麼這不是一個好職業

職業定義模糊

環時和老金那麼牛逼,他們很長一段時間裡招創意的標準都是「在傳統創意行業有X年經驗的文案/設計」。

負責微信(也許還兼著頭條和網易號)的小編的職位和部門可謂五花八門:社區文案、新媒體策劃、社媒運營、直接叫微信編輯的、還有媒介策劃和客戶執行兼職的。有的在創意部、有的在策劃部、有的單獨成立一個社會化營銷部門。

但有多少微信文章會被創意總監反覆打磨幾個通宵?或者說你能想像哪天坎城創意節搞一個「最佳Facebook內容」獎嗎?搞新媒體的年輕人有像傳統的「文案」那樣清晰可預期的晉升路徑嗎?

要當創意總監,從寫落伍的TVC腳本開始,要比從寫微信微博開始靠譜得多。

 

不能復用的知識難以產生價值

微信太特殊,太太太太太特殊。

別看微博像菜市場一樣又吵又low,官方又喜歡賣粉——菜市場的邏輯是現實的邏輯、中國的邏輯,是從布告欄到廣場舞聊天室到BBS到人人網到微博的邏輯。

而微信的邏輯相當「霸道總裁」。它不歡迎除了自己之外,任何自然演化出來的「中心」,早前訂閱號的摺疊,最近小程序的設計思路,都是這一信條的佐證。內容提供者,不是微信產品演進和規則制定會考慮到的一群人。編輯器用戶體驗差;爆款文章莫名消失;對外鏈嚴防死守……更重要的是如果站在微信的角度,你也會發現確實沒必要給這群只帶來成本和風險的人提供便利。

說起來鵝廠賣訂閱號文章下邊廣告位的也不是WXG。

另外,微信熱文的邏輯完全基於「朋友圈」,無法應用於真正的「網際網路」。這句話聰明的你應該能看懂。

 

致命的「複製粘貼」

不管你做的是微信、微博、頭條還是傳統網站,做剪刀手=職業自殺。

魏武揮(幹傳播相關又不認識他的建議關注一下)發明了一個詞叫「編輯號」,專門指那些有從來不真正原創,每天就靠找幾篇特定主題的文章拼拼湊湊搏閱讀量的訂閱號。

微信一周一更甚至一天一更的頻率會迅速把一個人的熱情和精力榨乾——榨不幹的建議轉行寫網文,收入翻N倍不是夢——無可奈何的,絕大部分人都會去「追熱點」,或者直接洗別人的稿子。這對創作者的職業生涯是致命的。你難道對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者說「我去年一年發了一百篇稿子,平均閱讀量若干,但沒有一篇是自己寫的」?或者說你能夠想像25歲之後每天10個小時都趴在網上東拼西湊?

至於「內容營銷」,狗屁「內容營銷」,你又不是世相,對大多數人來說「內容營銷」就是寫軟文。軟文能寫到幾歲,也好好想想。


出路?

轉行

寫得了一手好文章,去媒體、當真正的「文案」,多輸出觀點。寫不了一手好文章……

多管閒事

你工作的微信號盈利模式是品牌推廣?電商賣貨?還是吸粉賣軟文?還是打廣告?或者屬於光花錢不賺錢的部門?你的上級有沒有帶你開過策略會?你正在寫的文章是公司哪一個計劃的一部分,它有多重要?

當前訂閱的用戶是你想要的受眾嗎?他們的消費力如何?公司對於這件事是試水還是All In?你有把握在若干年之內坐到你領導的位置嗎?你領導有把握在若干年之內坐到他領導的位置嗎?

就算一個月只拿5000,也可以油命海心一點。

數英網(digitaling.com):一個數字媒體及職業招聘於一體的資訊平臺。內容涵蓋市場營銷、廣告傳媒、創意設計、電商、移動網際網路等各數字相關領域。

-完-


長按二維碼識別,一鍵關注傳媒圈公號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有關傳媒、影視、品牌、營銷等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每天受到20萬品質人士關注,年閱讀量超過五千萬人次。

如希望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dianyingquan,將有機會參與線下溝通等活動。

相關焦點

  • 影視編輯培訓,影視編輯職業技能培訓,影視編輯職業技能培訓證書,影視編輯在線教學培訓服務!
    影視編輯該課程與影視編輯行業對接,在當今新媒體語境之下培養熟練使用影視編輯軟體和敏銳的鏡頭思維的人。
  • 小時候最愛一種「雜草」的果實,口味酸甜,卻是有毒的
    而這種植物無論是果實還是職業的本身都可以食用。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龍葵果實是球形漿果,成熟後為黑紫色。這種黑色的果子,農村裡的人肯定見過它。只是農村裡的人只是把它當成了野草,哪裡知道它竟是一味中藥。龍葵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材,有散瘀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農村人們上山下地崴了腳或者磕破皮,一般都會隨手扯一把龍葵葉子,搓出汁然後敷在患處,很快就會恢復。
  • 在日本當漫畫編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劇中黑木華飾演的新人漫畫編輯黑澤心的奮鬥故事也讓眾多網友高呼「正能量爆棚」。不過,電視劇總歸是虛構的藝術,現實生活中在日本當漫畫編輯又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22日,日本漫畫家、漫畫評論家夏目房之介為大家揭開了漫畫編輯背後的故事。
  • 「有毒發財樹」
    看似如家人般噓寒問暖,卻不知在這貌似親熱的交談中,老人的職業、收入和興趣包括投資經驗早已洩露無疑。年輕的「收藏理財專家」,一會兒「熱情如火」,一會兒聲淚俱下,分工明確,每個環節和每句話都有固定程序和經典句式,按照程序和對象有條不紊地展開攻心工作,將老年人蠱惑得喜笑顏開,難以招架。
  • 《庶女有毒》是真的有毒!
    關於原著抄襲、內容過度改編以及主演陣容等話題爭議不斷,小編看後也不得不感嘆,《庶女有毒》是真的有毒!首先是作者有毒,《錦繡未央》改編自《庶女有毒》,而庶女有毒的作者就是一個叫秦簡的女網文寫手,在最初《庶女有毒》這部小說剛開始在瀟湘書院連載時,由於其中的重生宅鬥的內容,該小說一時間廣受關注,流傳範圍甚廣,秦簡這個名字也由於這部小說而被書迷熟知,成為網文界的新一代大神。
  •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張怡:這是讓自己熱淚盈眶的職業
    原標題:張怡:這是讓自己永遠熱淚盈眶的職業 為何會選擇編輯這一職業,張怡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用「命中注定、命運眷顧」來形容。自幼喜歡看書、熱愛文學的她,大學念了中文系,帶著對文學一往無前的憧憬,碩士畢業後,張怡成為一名童書編輯。
  • 微商銷售有毒「減肥藥」被判刑
    日前,天台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徐某是個愛美的小姑娘,經朋友介紹,她在網上買了一些減肥藥。這些減肥藥雖然沒有生產準字號、生產批號,但吃了之後效果卻很好,身材變苗條了,人也變漂亮了。於是,她就把這個藥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問的人多了之後,她就產生了賣減肥藥賺錢的念頭。徐某從上家購進了大量的減肥藥,並在微信朋友圈上進行售賣。
  • 編輯自述 做時尚女魔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成為第一代的時尚編輯,真心幸運,又真心不是什麼幸運事兒。說幸運,這份職業的確給人很多體驗的機會,天南海北,好吃好喝,各大奢侈品拿出最奢侈的款待精神,逢迎Come from China的時尚編輯,在邏輯上這沒有什麼不通,誰叫那裡是全球購買力最強勁的新興市場,換誰做老闆都一樣
  • 會代碼就敢自稱高級微信編輯?
    微信編輯,是一個沒什麼卵用的崗位TA,一年有720天被老闆罵閱讀量低TA,一天加班48小時追熱點,日復一日TA,發燒80℃仍然要爬起來把文章轉發到微信群TA,辛苦帶不來流量,每天對著兩位數的粉絲流淚TA,努力搞不來原創,好不容易原創一篇發現別人早就寫了TA,只能看著別人每天曬粉絲數曬收入曬原創
  • 微信跳一跳小遊戲有毒
    然後好多人的微信頭像加了聖誕帽,不過我沒發朋友圈,我朋友圈很少發這些,大多發的是一些我喜歡看的文章,電影,公眾號和音樂。一開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真的,心想,微信牛逼啊,這也可以,微信應該是將發了這條朋友圈的人加入隊列來處理聖誕帽,看到越來越多人發,但是有些人並沒有頭像加聖誕帽,才意識到這些頭像都是自己 p 的,還有人在朋友賣p頭像加聖誕帽,服了,老鐵。
  • 《模擬人生4》即將加入新職業與地形編輯工具
    《模擬人生4》即將加入新職業與地形編輯工具 時間:2018-10-03 15:27:29 來源:3DM編譯 作者:druiber
  • 電影 《天才捕手》:天才的編輯與編輯中的天才
    這樣一部專門寫圖書編輯的電影,觸碰著每個心甘情願成為編輯、成為文字工作者的人最隱秘的內心,那些我們想要的、做過的、知其不可為而為、知其可為而不能為的一切,都被科林·費爾斯不喜形於色的表演呈現出來。下面這篇文章是我的同事、花城出版社資深編輯林宋瑜寫的,珍茵是她的筆名。她編輯過好書無數,視編輯為終生職業,是我的偶像。她寫出了一個以熱愛為出發點的編輯的心聲。
  • 7種有毒父母,你的父母是哪一種?
    由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根據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了各種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目的不在於評判父母而在於讓深陷原生家庭困境的人從負面的父母關係中解脫出來,學會如何改善的方法,幫助現在的自己更好地生活。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蘇珊博士怎麼說的!
  • 這花有毒!曼陀羅花被誤認為秋葵絲瓜
    經核實確認,這株植物是木本曼陀羅(曼陀羅花的一種)。  「曼陀羅的花很好辨認,是『倒掛金鐘』的樣子。」胡先生說,一開始他也以為是其他的植物,直到看到了花朵,才確定這是曼陀羅。  「曼陀羅全株都有毒,一旦誤食,很危險。」胡先生說,這株曼陀羅長在小區內,周圍也沒有圍擋,很多居民都不了解,一旦被當作蔬菜瓜果誤食,後果很嚴重。
  • 當「打遊戲」成為一種職業
    當「打遊戲」成為一種職業市場信息網   2021-01-13 08:15:03   來源: 新華網   評論:   2017年開始,高校陸續開設電競相關專業,逐步改變了公眾認為「電子競技」就是打遊戲的觀念。隨著電子競技行業的快速發展,整個產業鏈對人才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 微信怎麼發520的愛心格式表情 編輯方法介紹
    微信怎麼發520的愛心格式表情 編輯方法介紹時間:2020-05-20 11:18   來源:9553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微信怎麼發520的愛心格式表情 編輯方法介紹 好多小夥伴們都在問這個微信要怎麼才能發520的愛心格式表情呢?其實很簡單的啦!
  • 朋友圈售賣有毒有害「瘦身糖果」 4名「微商」獲刑
    近日,定遠縣人民法院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別被判處曹某敏等4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五年至有期徒刑二年不等的刑期或宣告緩刑,並處相應罰金。「瘦身糖果」層層銷售,賣家層層獲利2018年,偶然的一次機會下,被告人曹某敏在微信朋友圈中接觸到「纖so強效壓片瘦身糖果」。
  • 《三十而已》,在天津全職太太是一種職業嗎?
    但她們卻是全家的靈魂支柱:採買、收拾屋子、打掃衛生……這是幹著全職保姆的活兒;給孩子找合適的輔導班、接送孩子上興趣班、給孩子輔導作業……這是幹著家教老師的活兒;兩邊父母親戚的人情往來、全家的旅遊規劃、全家的換季收納……這是作為媽媽和妻子的活兒……所以說,「全職太太」也是一種職業
  • 老骨灰評價熱血傳奇三職業PK,每個職業就一個字!
    身為傳奇老骨灰得你,記得加個關注不迷路~微信公眾號:diyisf6666 傳奇三職業在當年真是相對平衡的,不像如今的拼RMB的年代。當年玩傳奇的老骨灰們在裝備等級差不多的情況下真的拼技術,甚至出現過中級玩家KO高級玩家的情況。
  • 整理一些微信公眾號投稿指南,以及寫作格式和編輯溝通指南(一)
    不要手動空行,會給編輯帶來麻煩,以後他們排版的時候還要給你手動分行,很麻煩,下次可能就拒絕你的稿件了。文章寫好後,標題要和正文區別開來,用大字號加粗字體。原諒我初學寫作的時候,學的都是狗血文章的末尾處,要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微信或電話等,也可以寫上自己的個人簡介,以免用稿後聯繫不到你,收不到稿費,這個一定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