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能夠做到經久不衰,除了取材真實,情節曲折之外,還有就是作者當時正在經受不公正的待遇。他在檢討上列出了一串戰友的名字:楊子榮、高波、陳振儀、欒超家、孫大德,而楊子榮、高波等犧牲同志的形象和事跡,一一浮現在了作者的腦海。
《林海雪原》描寫了解放戰爭初期,我軍在東北的剿匪戰鬥。
《林海雪原》取材真實,情節曲折,不但成功塑造出了楊子榮、少劍波、高波、劉勳蒼、欒超家、孫達德、白茹等英雄人物,還真實刻畫出了那些兇狠殘暴的流寇巨匪。
例如老奸巨猾的座山雕;兇狠殘暴的許大馬棒;頑固不化的馬希山;有貪生怕死的「小爐匠」欒平;兇狠毒辣的「一撮毛」劉維山;道貌岸然的「定河道人」宋寶森;嗜殺成性的慣匪鄭三炮、「蝴蝶迷」、「八大金剛」等等。
作者曲波(1923年2月—2002年6月27):山東龍口市棗林莊人,少劍波的原型。
1923年,曲波出生於山東一個貧農家庭,父親曾經做過染匠。因為家境貧寒,所以曲波只念了五年半私塾,13歲時便跟隨父親在家務農,15歲時入八路軍創辦的膠東公學學習。
少年時代的曲波,曾熟讀過《說嶽全傳》、《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小說,這也為他後來的寫作打下了基礎。
1938年,曲波參加了八路軍,在山東地區與日偽軍進行了艱苦的戰鬥,曾擔任過連、營指揮員。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曲波隨部隊開赴東北。
解放戰爭初期,曲波又率領一支英勇善戰的小分隊,深入牡丹江一帶的深山密林,進行了艱難的剿匪戰鬥。當時解放軍為了鞏固根據地,實行土地改革,發動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戰爭。
但是那些被擊潰的國民黨軍隊,逃進了深山密林,與當地的土匪相互勾結,進行瘋狂的燒殺搶掠,殘殺革命幹部和群眾。
於是,東北民主聯軍決定,組建精幹的小分隊進山剿匪,而《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就和他的戰友們承擔了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1946年冬,曲波率領剿匪小分隊深入了林海雪原。
在剿滅土匪的過程之中,剿匪小分隊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難。
小分隊爬冰臥雪、與獸為鄰,戰士們跨谷飛澗、攀壁跳巖,在零下38至40度的極寒之下,與兇殘狡詐的土匪鬥智鬥勇,許多戰士都長眠在了林海雪原之中。
曲波的戰友楊子榮,隻身混入三代慣匪、國民黨旅長座山雕的營寨,以驚人的勇敢和超人的智慧,取得了敵人的信任,最後活捉了老奸巨猾的座山雕。
然而不幸的是,在剿匪戰鬥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候,偵察英雄楊子榮卻壯烈犧牲了。
剿匪結束之後,曲波所在部隊被編入了東北民主聯軍一縱(38軍前身)。
此後曲波在決戰東北的戰鬥之中,曾經兩次身負重傷,尤其是在遼瀋戰役之中最嚴重。
他妻子劉波當時在一所醫院任教導員,她聽說曲波在前線受了重傷,但團裡師裡都不知他的下落,萬分焦急的劉波就到各戰地醫院,查看入院名單和死亡登記簿。
那時劉波已經懷孕五個多月了,當她找到遼西與河北交界的義縣時,看到入關的部隊像潮水一般排滿大路。
在路上她遇到了曲波所在團的宣傳科長井毅,井毅告訴她曲波可能在清河子醫院,劉波馬上打電話過去詢問"這個人是活著還是沒有呢?"醫院回話"搶救過來了,還活著……"。
曲波傷愈之後,劉波曾對他說"是我和孩子兩人的血液救了你"。
此次曲波是股動脈受傷,大腿骨折,大量失血。劉波趕到時正遇上曲波的第二次出血,於是,劉波也穿上手術服,在搶救室協助搶救曲波。
當時急需給曲波輸血,劉波就說:"我以前給他輸過血,先抽我200cc吧",大夫勸她說「你還懷著孕呢」,劉波則說道「我身體好,沒問題」。
所以在曲波傷愈之後,劉波曾笑著對他說"是我和孩子兩人的血液救了你"。
劉波:1924年出生,山東龍口人,離休前任北京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
曲波在創作《林海雪原》的時候,得到了妻子劉波的大力幫助。劉波不但與曲波進行探討,提供建議,並且為曲波抄寫了大部分的稿件,可以說,她即是曲波創作上的得力助手,又是曲波的第一位讀者。
1955年,曲波因為反對蘇聯推行的"一長制"而遭到了批判。委屈之中,他不由想起了那些槍林彈雨中的戰友,便在寫檢討的稿紙上列出一串戰友的名字:楊子榮、高波、陳振儀、欒超家、孫大德、劉蘊蒼、劉清泉、李恆玉......
然而楊子榮、高波等犧牲的那些同志,他們沒有看到,也沒有享受到美好的今天。
望著窗外飛舞著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皚皚的雪原,曲波便產生了創作長篇小說的想法,作為出生入死的革命戰友,他有責任、也有義務記錄下這些犧牲的革命烈士。
正如曲波在《林海雪原》後記中所寫:
"及抵家,一眼望見那樣幸福地甜睡著的愛人和小孩子,一陣深切的感觸湧上我的心頭……我的宿舍是這樣的溫暖舒適,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滿,而這一切,楊子榮、高波等同志沒有看到,也沒有享受到。但正是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來,在最艱苦的年月裡,他們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
這段後記寫的情真意切,確是出自確肺腑之言,《林海雪原》才會經久不衰。
緬懷革命先烈!致敬中國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