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抗擊疫情前線的日子裡,吉林大學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在同疫魔的殊死較量中,以大無畏的氣概,踐行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果。
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大會上,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中共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委員會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副院長呂國悅、白求恩第二醫院副院長秦彥國、白求恩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捷、白求恩第三醫院副院長劉天戟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呂國悅、劉天戟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本欄目將連續報導他們的感人事跡,凝聚正能量,奮進新時代。
2020年8月20日早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第一手術室。呂國悅正在為即將開始的成人右半肝活體肝移植做術前準備。這時,醫院器官捐獻辦公室傳來消息,有三例供體進入心腦死亡評估階段。
三例供體同一天獲取,這意味著將要同時完成多臺肝移植及器官獲取手術。一場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與疲勞抗爭的戰鬥拉開了序幕。劈離式肝移植手術,一肝兩用救兩命;DCD全肝移植手術,涅槃重生……這場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宏大樂章牽動著場內外無數人的心。無疑,呂國悅是所有目光的聚焦點,他穿梭於不同的手術間,以嫻熟、沉穩演繹著一名指揮家的威儀與篤定。
21日上午10時許,陽光灑滿北國春城,呂國悅將最後一例供肝膽道重建完畢,手術宣告成功。三種肝移植術式、五例肝移植、九臺手術聯動、一百餘名醫護人員整齊上陣,醫護人員換了一波又一波,多個小組在手術室之間交叉接力進行,而呂國悅卻全程在場,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新生的希望替代了全部疲勞,對生命的禮讚再次奏出傳奇樂章!
就在176天前,在另外一個戰場上,也是二十幾個小時的不眠夜,呂國悅開始著手指揮一場更為驚心動魄、壯士扼腕的恢宏篇章。
飛機載著130名醫護人員從長春飛往武漢,三個半小時的行程,機艙裡鴉雀無聲,呂國悅透過舷窗注目遠眺,夜色深沉。「什麼時候能回家不知道,能不能安全返回也不知道。」出發前,呂國悅把工資卡交給了妻子……
飛機還有十分鐘落地,每個人都滿腹心事。他通過對講機將隊員分成小組,囑咐他們落地之前按照預案戴好口罩、帽子、眼鏡等一切能戴在臉上的護具。他正在醞釀指揮著一場硬仗。
呂國悅,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的副院長。作為醫療隊隊長、臨時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白求恩第一醫院129名醫護人員增援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9月8日上午,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白求恩第一醫院這支最後留守在武漢的國家硬核戰隊獲得了「全國抗疫先進集體」和「全國抗疫先進黨組織」兩項榮譽,呂國悅也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首場戰「疫」令人難忘。「從現在開始,我們是真正地上戰場了!」呂國悅站在半汙染區的門口,用異常堅定的語氣給隊員們鼓勁打氣。他在每名隊員的防護服後面寫上他們的名字,推開門,一個接一個往裡面目送。呂國悅在接受採訪時說,當時的情景像極了電影《八佰》裡戰士作為人肉炸藥往下跳的場景。面對初代病毒,走進那扇門,每個隊員就像要撞進倉庫的裝甲車,義無反顧,氣壯山河。呂國悅與每名進去的隊員都說上一句,「你先進去,處理完外面的事兒,我就進來陪你。」
在呂國悅和心內科教授鄭楊、ICU科二組主任張東的帶領下,白求恩第一醫院兩個醫療小組率先進入病區。從下午六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兩點,療區一共收治50位危重症患者,病區滿床。
ICU,又稱重症加強護理病房,是醫學救治的最後一道關口。住在這裡的患者要靠渾身插滿的管子連著ECMO、CRRT等重型機器維持生命。
重症科、感染科、呼吸科的醫護人員像是戰時補給,接二連三地被空投至武漢。醫療隊在大後方吉林省、白求恩第一醫院的支持下,迅速組建了由心血管內科、ICU科、神經內科、胸外科、胃腸內科等醫護專家組成的一線專家團,與白求恩第一醫院感染科、呼吸科、肝膽內科、心血管科、腎病內科、內分泌科等專家組成的後方專家團,以及隨隊配備的心理科、麻醉科、心外科、超聲科醫生齊力為重症救治,提高ECMO、血濾、插管等操作的專業化水平,助力50床臨時改建療區的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救治。
很多人納悶,呂國悅作為肝移植領域的專家為什麼能去參加抗疫。「我是外科醫生,但卻沒有脫離重症管理」。他在向上級請命時只提了兩點理由。「沒人比我更熟悉急救設備的使用」,他一直在強調重症與抗疫的關係,這方面,他有優勢。
在平時的醫院管理工作中,呂國悅主抓感控工作,包括院區規劃、醫療防護等。此外,新冠患者需要使用的ECMO、血液機和呼吸機等一系列生命支持系統,都是在肝臟移植手術中起到輔助作用的常規機器。
「盡醫生職責挽救更多生命;一個不少地把隊員都安全帶回來。」這是呂國悅來武漢前為自己定的鐵律。而實際上,重型設備進入療區意味著醫護人員防護風險壓力的增加。在使用ECMO、CRRT等重型設備時,一定會打開患者氣道進行有創操作,這意味著醫護人員有可能接觸到患者自然咳嗽噴出的飛沫,或是患者的血液。想到對每名隊員的安全責任,他有些擔憂,「但是千萬不要人都來了,重型設備沒來,所有醫護人員空有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醫療隊是國內率先開展搬家式救援的救援隊。當兩輛滿載床旁超聲、血氣分析儀、床旁生化儀、ACT凝血檢測等各種急需醫療設備和物資的貨車從長春星夜兼程趕往武漢時,呂國悅感動萬分,但心情又很複雜。兩天後,白求恩第一醫院再次調配第二批4臺有創呼吸機、1臺血濾機、1臺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設備,同時,補充心外、麻醉、超聲4名相關專業醫護緊急前往武漢。
為增加安全性,每次脫防護服,人都要站在紫外燈下面,沒有半個小時,脫不下來。以至於回到吉林後,發現每個人都曬黑了,大家打趣說,「去武漢抗疫在室內,倒像是曬了62天的日光浴。」
為最大限度地降低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呂國悅還發明了很多專利。在隔離區裡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變得十分困難,既聽不見聲音,也看不到口型。而且長期穿著防護服工作,往往會缺氧、乏氧。呂國悅想起了飯店裡的服務員,儘管飯店環境嘈雜,他們卻能通過對講機進行溝通。於是,他發明了一個多功能的防護面屏,把骨傳導耳機和話筒結合到防護面屏上,在防護面屏上配備一個攝像頭,最重要的是防護面屏還攜帶了一個制氧裝置,這種制氧裝置在防護面屏裡形成一個高氧濃度的環境,解決了在隔離區溝通、視野不夠、乏氧等問題。他還在採集咽拭子時做了一個防護罩,採集時相當於用防護罩把病人的口鼻遮掩住,這樣給採集者多了一層防護。
在武漢支援後期,處於重症治療攻堅期,氣管插管或做支氣管鏡的灌洗髮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恰恰是這兩個治療措施給醫務人員帶來了很大的感染風險。呂國悅給普通的手術巾增加了一個透明薄膜,裡面加了三個可操作的口,在處置者和病人之間形成了另外一個防護措施。
每周帶著各科室主任進行兩到三次大查房,每天堅持全程會診,晚上五點開護理大會,七點開醫療會診,這是呂國悅必做的功課。瑣碎但不零亂,科學、專業、規範一直是白求恩第一醫院的底色,也成為全國支援武漢醫療隊伍中一道特殊的風景。
來到武漢一個月後,呂國悅收到女兒的來信。女兒在信中描繪著父親凱旋時的畫面,「我會向前衝去,張開雙臂給你個大大的擁抱。」
這麼多年,一直忙於工作,想好好陪陪女兒和妻子的願望被一推再推。在女兒四個月大的時候,呂國悅因出國留學錯過了女兒的童年;待女兒長大些,他又全情投入肝移植事業錯過了女兒的少年時期。男兒有淚不輕彈,但也有俠骨柔情,和他一起合作過的醫護人員,都曾感受過這種溫暖。「肝移植手術是隨時的,但無論幾點,他都會照顧好大家,甚至考慮到我們醫護家屬的需要。」「作為二十多年的老戰友,呂院長給我們太多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所有人都願意跟著他做這項事業。」「呂大夫太溫暖了!」這種感慨來自於麻醉師李志文、護士長於婧和所有與呂國悅一起共過事的同志、同行、專家,甚至是患者。
初春的武漢陰雨綿綿,室內陰冷難挨。武漢一家超市的貨架前,那個在手術室裡氣宇軒昂的外科專家正蹲在那兒仔細地為隊員們挑選棉拖鞋,號碼、花色、款式,他反覆挑選。作為抗疫醫療隊隊長、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主任,呂國悅從不認為團隊建設有什麼具體的方法論,「讓大家舒服地工作!」這就是他的制勝法寶。
想當初,呂國悅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副教授時,就是靠著對移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師長們的大力支持,組建了吉林省的第一個肝移植團隊,恢復了中斷近十年的肝移植工作。
2013年7月27日,呂國悅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日子。經過2年的磨練及技術準備,呂國悅率領肝移植團隊自主完成了吉林省真正意義上的首例肝移植手術,打破了吉林省不能獨立開展肝移植的局面,這也標誌著吉林省不依賴省外專家的幫助,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肝移植髮展道路。2014年,呂國悅帶領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加入中國肝移植註冊委員會,從國內169家移植中心脫穎而出,成為34家核心成員單位之一。
此前,作為擁有近一個上億人口的東北地區,沒有一家可以做肝臟移植手術的醫學中心。科學的研判和睿智的眼光讓年輕有為的呂國悅向行業權威發起了挑戰。「國悅,你就大膽做吧,我們都會支持你的!」這是手術室一位老前輩對他說的一句話,至今,呂國悅都清晰記得。
「吉林大學肝臟移植中心建立之初,真正的困難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難在團隊的建立和相關學科技術水平的增長。」呂國悅的團隊可以說是「789模式」:70後的呂國悅帶著80後的青年醫生和90後的研究生們,構成一個金字塔形狀的梯隊。
經過三年時間,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在年手術例數及術後臨床效果上已經穩居東北第一、全國前列,呂國悅教授以主刀身份完成肝移植500餘例,是國內目前能獨立完成肝移植手術的最年輕的中心負責人。
能夠常規開展複雜性肝移植、二次肝移植、三次肝移植、挽救性肝移植、兒童肝移植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達到愈後效果良好。
作為學科帶頭人,開拓創新、勇於探索,至關重要。呂國悅沒有局限於常規肝臟移植,而是高瞻遠矚,再一次瞄準兒童肝臟移植這個至高點。
在肝移植手術中,兒童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成人的縮小版,兒童肝移植手術需要全新的科室配置和技術配置,要面對全新的壓力與挑戰。兒童肝臟移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手術技術難,二是資金獲取難。呂國悅在決定開創兒童肝臟移植這個全新領域時就已經做好打算,一定要攻堅克難,挽回更多孩子的生命!
2020年8月10日上午,一場東北三省首例人工血管重建下腔靜脈及肝中靜脈右半肝活體移植手術順利完成。此時,呂國悅沒有想像中的那樣激動,就像七年前,他完成吉林省首例肝移植手術時一樣,沒有慶祝,沒有相擁痛哭,他和同事回到辦公室脫下白大褂,靜靜地離開醫院,在路旁的蒸餃店點了幾屜蒸餃,吃飽後各自回家。
有人說,成功後的興奮,有時是源於僥倖和幸運,而真正努力過拼搏過,就不會太過激動。
20年的沉澱與積累,呂國悅已然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醫生成長為肝移植領域的頂級專家。100多人龐大繁雜的團隊在他的指揮下井然有序、配合完美,不斷奏響一曲又一曲雄渾壯麗的生命樂章。
推薦閱讀
高巖:變廢為寶,我要讓鹽鹼地冒出一片新綠
吉大人看過來!《公民防疫行為準則》發布!
第八屆「中韓公共外交研究論壇」在吉林大學舉辦
6歲立志、堅守如初,她「醫」心追求白衣理想
文 / 吉林大學報記者 劉颯 學生記者 孫健欣 卞夢婷 通訊員 於姍姍
排版 / 王美琪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重症室裡奏出傳奇樂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