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皮是蟾蜍科蟾蜍屬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除去內臟的乾燥體,另有一種中藥材蟾衣則是蟾蜍最外一層薄如蟬翼的皮,這層皮是蟾蜍在雷雨天自行脫落的,和蟬蛻、蛇蛻很相似。蟾皮和蟾衣有區別。華蟾素是從中華大蟾蜍全皮中提取的水溶性製劑,華蟾素片則是用華蟾素製成的片劑。我們能在藥材市場上購買到蟾皮、蟾衣和華蟾素片,也能買到華蟾素膠囊,這些均常用於抗癌。
但是蟾衣價格昂貴,一張蟾衣僅重0.1-0.2克,售價幾十元。患者如果服用蟾衣抗癌,通常一次需要服用0.5-2克,一日口服用-3次,經濟負擔較重,所以我們常用華蟾素片和蟾皮抗癌。華蟾素片在某些地方已經納入醫保用藥,但是在很多地方尚未納入醫保,華蟾素片也是非常昂貴的。相對而言,性價比最高的是蟾皮。
蟾皮中所含的華蟾素具有廣譜的抗癌作用。動物實驗證實,華蟾素可以顯著的抑制小鼠肉瘤、小鼠肝癌、小鼠網織細胞瘤L2等腫瘤的生長,抑制率達30%以上。蟾皮對小鼠前胃癌及癌前病變具有阻斷作用。蟾皮對腎癌細胞GRC-1凋亡有誘導作用,可促進Fas表達,抑制FasL和bcl-2表達。華蟾素還能明顯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並具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降低B型肝炎患者惡化成肝癌的概率。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來看,蟾蜍也經常被用於治療乳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白血病等各種各樣的癌症。
華蟾素對癌性腹水、胸水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華蟾素還有增進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提高白細胞總數,增加T淋巴細胞的百分率,提高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
但是蟾蜍也是一味有毒的中藥,且其副作用較明顯,患者服用蟾蜍製品,多容易見噁心、嘔吐、腹瀉、腹脹、頭暈等副作用。長期大劑量的使用蟾蜍製品的患者的白細胞數也略有降低現象。
以中華大蟾蜍為原料的抗癌藥物有很多,華蟾素只是其一,六神丸、仙蟾片、天蟾膠囊、蟾酥注射液、蟾酥錠、蟾酥鎮痛膏、蟾烏巴布膏、複方蟾酥膏等均含有中華大蟾蜍的成分,這還只是含蟾蜍成分的一部分中成藥。這些中成藥共同的特點就是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筆者也經常用蟾蜍製品配伍其他抗癌藥治療癌症。
傳統中醫認為蟾皮的藥性為苦,涼,有毒或有小毒。一般人都知道蟾蜍有毒,所以我們看到癩蛤蟆(蟾蜍的常用名)都會迴避,但實際上蟾蜍的毒性並不是特別嚴重。王綿之教授的方劑學講稿中提到他治療身體易生長無名腫毒的患者,多囑患者家屬在夏日捕捉蟾蜍,去皮和內臟後煮熟了吃肉喝湯,一般只用吃兩三次,患者便不會再老長各種疔瘡疥腫。但是過量食用蟾蜍或長期食用蟾蜍製品的患者,確實有中毒的現象。媒體有時也會報導一些患者在用偏方治療癌症時,食用蟾蜍發生中毒死亡事件。
傳統中醫認為蟾皮的功效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治癰疽、腫毒、瘰癘、溼疹、疳積腹脹、慢性氣管炎等。方鳴謙教授治療小兒疳積重症就用幹蟾丸。其製法較獨特,是讓蟾蜍吃五穀蟲(即蛆),蟾蜍腹內蛆多了後,就消化不了蛆,反而被蛆吃了。醫者取食用過蟾蜍的蛆在瓦片上焙乾,再壓成粉末,加入適量麝香,便可做成幹蟾丸。
方老稱幹蟾丸可以治療小兒疳積嚴重到身瘦,腹大,青筋暴露,脖子細,頭大,發熱的程度。筆者根據方老的描述,覺得這不像是尋常疳積,更像晚期的兒童腫瘤,尤其是神經母細胞瘤。而且麝香和蟾蜍都是中藥中的抗腫瘤效果較好的藥物,所以方老的幹蟾丸是可以抗癌的。
但筆者本人未曾嘗試過用這樣的方子治療神經母細胞瘤,因為幹蟾丸製作起來太複雜了,服用起來也很不衛生,冒有一定的風險。方老的這一經驗現在也很少有人用過,所以用其治療兒童腫瘤,也只是筆者個人依據藥理的一種猜測。
蟾皮入藥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外用的話,多以新鮮的蟾皮(不去內臟)直接外敷在病灶處,或用黃酒將幹品浸泡後外敷在患處。內服則可以入湯劑,也可以入丸散,入湯劑常用量為3-9克。
筆者常將之入丸散,因為蟾皮的味道極為難聞,炮製藥品時,站在旁邊的人都很容易嘔吐。入湯劑後,患者服藥更是很少有不嘔吐的。入丸散可以搭配醒脾止嘔的藥物同用,筆者常將之與丁香相配伍,用丁香克制蟾皮的副作用。另外,蟾皮在研成粉末作丸散時,也可以加入適量芝麻油,芝麻油也可以減輕蟾皮的副作用。夏日服用含有蟾皮的中藥,更容易噁心嘔吐,必須重用丁香、藿香和砂仁等藥,方可減輕其副作用。
民間有癌症患者自己捕捉蟾蜍食用或泡酒飲用抗癌,偶爾有治癒的,這樣的案例各地都有一些,服用華蟾素的患者也有不少達到了緩解病情的療效。不過單用蟾蜍製品抗癌的效果還是很有限,將蟾蜍製品與其他的抗癌藥物如雄黃、麝香等搭配使用,可以提高抗癌的成功率。只是在實際使用時,應考慮搭配好克制蟾蜍製品毒副作用的藥物,減輕其毒副反應,否則的話,多數患者會因為耐受不了副作用而無法堅持治療。
公眾號:zhouzhiyuan360
工作微信:zhouzhiyuan1979
個人網站:www.zhouzh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