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綜藝年度紀錄片】《大後方》:還原抗戰中國 致敬四萬萬民眾

2021-02-08 綜藝報


最高收視率為平日3倍以上、網絡總播放量突破5600萬、單集最高播放量85萬、單條最高播放量732萬2萬條網友跟貼評論——這是紀錄片《大後方》交上的成績單。

《大後方》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重慶廣播電視集團、重慶廣電紀實傳媒、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是一部還原「大後方」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重要貢獻的紀錄片,共12集,每集50分鐘,耗資逾1000萬元,歷時3年製作而成。

8月31日,《大後方》在重慶衛視、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首播當日重慶臺科教頻道收視份額4.51,最高收視率為平日3倍以上;9月16日,《大後方》登陸騰訊視頻,每天3集連播,兩天之內新增點擊量突破1000萬次,並以每天200萬的速度上漲。截至目前,騰訊視頻《大後方》專區總點擊量已超5600萬次。

觸摸歷史以「人」為本

「內斂、深沉」「有誠意」「視點新穎」……觀眾在騰訊《大後方》專區留言寫下觀感,表達自己對這部紀錄片的喜愛。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據統計,相關題材抗戰紀錄片達上千部(集)。」徐蓓表示,「如何從海量作品中脫穎而出贏得觀眾的關注,這是個挑戰,也是創作的樂趣所在。」

「唯一一部把目光從戰場移向廣袤的後方,從戰士移向支撐抗戰的四萬萬民眾的紀錄片,由此展現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抗日戰爭。」這就是《大後方》最終要講的故事,也正是這個定位讓它看起來與眾不同,格外吸引眼球。

《大後方》總製片人、總導演徐蓓表示,之所以鎖定「大後方」,是因為「大後方」是前線的糧倉,是為前線造槍造炮的地方,也是送兵上前線作戰的地方。把「大後方」中的各色人等:中國人、日本人,統帥、士兵、實業家、農民、小販,當作一個個「人」去描述,而不是事先冠以「英雄」「敵人」「友人」之類的角色,「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更真實地反映他們在戰爭中的奮鬥、忍耐、糾結、矛盾;才可能找到一些新的角度,去講述這一段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的歷史;才可能為這部作品、為『大後方』這段歷史贏得尊重。」

「現代戰爭既是物的較量,更是人的較量。因此出現在鏡頭中的,更多是勞作于田間的農民、手工打造轟炸機機場和滇緬公路的民工、製造槍炮的工人、救護傷員的醫生、搶運物資的華僑機工、運輸油料的船工、戰時苦中求樂的百姓等等,正是由他們,支撐了抗戰的勝利。」《大後方》總導演曾磊補充道。

「大後方」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地理概念。要把這個地理概念轉化為一部紀錄片,需要一個載體,那就是人物。但用人物來結構紀錄片不是新手法。因此,與傳統紀錄片中人物之間多採用的並列關係不同,《大後方》對人物進行縱向挖掘,每集由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群眾角色」構成。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還原人物,片中大量引用了當時的書信、報紙、隨筆,配以專業人士的誦讀,將70多年前的戰爭場景真真實實推近到觀眾眼前,讓觀看者有「撫摸歷史」的感覺。

「最有料」的紀錄片

在許多觀眾看來,《大後方》是一部非常有料的紀錄片。「這是一部『洗劫』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和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紀錄片。」雖是玩笑話,但卻不為過。

支撐紀錄片血肉的是一手素材。「抗戰期間的影像資料本來就極少,關於後方的資料更難尋覓。」徐蓓坦言在最初接到項目時,可謂是「史料零積累」。「最初的打算是在國內尋找影像素材,但高昂的售價把我們徹底嚇退。正當迷茫之際,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美國國家檔案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有大量我們需要的素材,價格是可以承受的。」

經過周全的準備,走進美國國家檔案館,《大後方》的工作人員還是傻了眼:長7米、高近3米左右的電動立櫃一共擺放了20多列,從進門處開始向房間的盡頭延伸;幾十盒紙本目錄,只能純手工翻看。經過耐心地反覆挑選,截至2015年7月,通過美國國家檔案館共向《大後方》輸送了270多部活動影像。

正是在這樣的不懈努力下,《大後方》共搜集歷史視頻素材830餘部,時長約276小時,其中獨家素材27部,包括淞滬抗戰、滇緬輸油管道、滇緬公路運輸、民間生活紀實等珍稀資料,這些內容都是首次亮相中國螢屏。

《大後方》總撰稿、總策劃周勇介紹,「在為期3年的拍攝期裡,攝製組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資料採集上,除中國大陸外,足跡遍布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美國、英國、日本等地,從機構和個人手裡搜尋素材。包括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和國會圖書館『打撈』出的大量珍貴影像和圖片素材,赴臺灣中央研究院調取歷史人物稀有錄音資料,赴香港找尋拍攝宋慶齡在保盟會的工作舊址等。」

《大後方》的「有料」不僅體現在一手素材上,還體現在專家學者以及歷史親歷者的覆蓋層面。「為了從歷史的縱深和全球的視野挖掘『大後方』,保證立論和史料的有據與權威。攝製組總共採訪了歷史親歷者和學者等97人,幾乎囊括了國際國內一流的抗戰史專家。」出現在《大後方》受訪名單裡的是一個堪稱「豪華」的學者陣容:原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艾倫·麥克法蘭,牛津大學中國抗日戰爭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日本軍事評論家前田哲男,以及兩岸著名歷史學者齊錫生、楊天石、陳永發、劉士永等。

「具有國際視野、實現國際化是在《大後方》項目啟動之初就定下的目標,通過大量運用海外素材,採訪在國際上具有極高威望的專家學者,《大後方》有望走進西方主流社會。」周勇表示。

「網際網路思維」推廣

好內容離不開好推廣,「突破傳統紀錄片的思路,《大後方》在推廣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徐蓓表示,「我做紀錄片已經有20多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紀錄片想發展壯大必須藉助新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推廣。」

《大後方》與歷史傳播平臺「新歷史合作社」展開全面推廣合作。除了傳統宣傳片,通過「新歷史合作社」在平面媒體方面的優勢資源,雙方很早便制定出適合不同時間點的推廣方案。同時,相關推廣內容也在微博、微信等客戶端露出,始終與網友保持密切互動。

此外,與其他紀錄片多採用的全網覆蓋不同,《大後方》只選擇與騰訊視頻合作,形式為深度綁定。「在內容方面,我們盡最大努力配合騰訊視頻的推廣工作,大部分宣傳片、短視頻都由我們團隊親自製作,因為我們是最了解作品氣質的人,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效果最佳化。」

「九·一八」之夜,騰訊視頻推出《大後方》第五集《霧都風雲際會》,同時騰訊「玫瑰直播間」裡,徐蓓、曾磊,以及文史學者薩蘇與170萬名騰訊網友同聊《大後方》,創造了24小時440萬點擊增量的成績,這對於一部抗戰題材的紀錄片來說實屬不易。

在徐蓓看來,《大後方》不止是一部紀錄片,更是《大後方》主題下展開的系列產品。「除12集正片外,我們還剪輯了86條獨立短視頻,其中由獨家抗戰素材精剪而成的3分鐘珍稀視頻,受到大批網友追捧,如7月6日上線的《日本侵華前的美麗中國》以732萬次播放量成為點擊冠軍。」同時,12月4日,《大後方》將於央視九套晚上「八點檔」重播,基於該紀錄片推出的相關圖書也將在本月出版。

對話主創:首次將視角對準「大後方」

《綜藝報》:創作《大後方》的主旨是什麼?

周勇(總撰稿、總策劃):紀錄片《大後方》的創作,本質上是一個還原的工作。「還原」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其一,是還原「大後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地位和作用;其二,是將「抗日戰爭」還原到它的本質:一場現代戰爭,我們是在講述一場現代戰爭的故事。

《綜藝報》:作為獻禮劇,紀錄片《大後方》最大的突破是什麼?

周勇:最大的突破是首次將視角對準大後方、對準人民。同時,還要努力突破以前「國共對立」的戰場思維範式,樹立「國家民族利益和國家民族立場」的文化思維範式,從現代戰爭自身的邏輯及特徵來思考大後方的歷史。不要輕看我們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突破的不僅是學術研究範式,更有思維範式。過程中會一不留神就踏入某個觀點的誤區,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從小培養起來的情緒、思維和語態,把戰爭簡單化,臉譜化。

《綜藝報》:歷史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於能用當時的影像,講述當時的歷史。《大後方》在影像表達方面做了哪些嘗試?

徐蓓(總製片人、總導演):抗戰時期中國的影像留存並不豐富,但也基本讓我們可以盡力去做一部比較「純正」的歷史紀錄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尋找和挖掘」史實和相關影像,是最考驗《大後方》編導功力的地方,一旦做到位,也是本片最成功、最有特點的地方。

這裡的「影像」是廣義的,包括新聞影片、電影、照片、報刊、漫畫、家書、日記等等。當然,用歷史資料講故事,絕不等於放棄影像創新和豐富化的努力。如何使用當下的視頻技術,讓那些平面的資料立體起來、活動起來,讓整體呈現一致的風格和美學上的水準,這都需要我們在製作中不斷努力。重點的場景要有「時間的重量」,即一天中的不同時間、一年中的不同季節,都要拍到。我們會根據預先的設計,對部分場景使用飛行器進行航拍。

《綜藝報》:如何最大限度地呈現受訪者的鮮活度?

曾磊(總導演):採訪儘量在各地以集中拍攝方式進行,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拍攝效率。同時,使用雙機位拍攝,當事人在講述的那一瞬間,眼神、手勢、微笑或者嘆息,都有豐富的信息量,本身就是敘述的一部分。

【2015《綜藝》年度榜單】

本文為《綜藝報》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com

長按二維碼可直接訂閱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這一定是2015最有料的抗戰紀錄片:《大後方》
    ,它將鏡頭越過士兵,深入到支撐抗戰勝利的四萬萬民眾之中。《大後方》是國內首部全面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後方的紀錄片,8月31日在重慶衛視和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時,引起追捧和熱議,成為電視臺紀念抗戰紀錄片的最大黑馬,被譽為2015年美譽度最高的電視臺抗戰紀錄片。
  • 向「四萬萬人民」致敬丨紀錄片《大後方》8月31日重慶衛視首播
    在2015年的各種「抗戰大戲」中,這是唯一一部把目光從戰場移向廣袤的後方,從戰士移向支撐抗戰的四萬萬民眾的紀錄片,由此展現了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抗日戰爭。這是一部不宣洩民族情緒,只講民族精神的紀錄片!在勝利之後70年,12集紀錄片《大後方》展現了一個更立體的抗戰中國,並以此向《四萬萬人民》呼應和致敬。《大後方》正是將鏡頭越過士兵、越過戰場,深入到支撐戰爭的大後方,和支持戰士的四萬萬同胞。《大後方》總製片人徐蓓說,大後方是前線的糧倉,是為前線造槍造炮的地方,是送兵上前線作戰的地方。
  • 視頻 《大後方》:年度最「有料」抗戰紀錄片精彩三集都在這裡
    文 | 紀彭在2015年的各種「抗戰大戲」中,這是唯一一部把目光從戰場移向廣袤的後方,從戰士移向支撐抗戰的四萬萬民眾的紀錄片,由此展現了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抗日戰爭。8月31日,中國第一部全面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後方的紀錄片《大後方》,將於在重慶衛視和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21:20黃金時段首播,預計於9月份在中央電視臺和騰訊網播出。
  • 2015最有料的抗戰紀錄片《大後方》 騰訊同步央視全網獨播
    時值抗戰勝利70周年,在應接不暇的各種抗戰大片中,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引起了業內和觀眾的注意:它將鏡頭從硝煙紛飛的前線戰場轉向了廣袤的大後方,它將鏡頭越過士兵,深入到支撐抗戰勝利的四萬萬民眾之中。《大後方》是國內首部全面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後方的紀錄片,8月31日在重慶衛視和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時,引起追捧和熱議,成為電視臺紀念抗戰紀錄片的最大黑馬,被譽為2015年美譽度最高的電視臺抗戰紀錄片。抗戰紀錄片如此之多,為何這一部如此特別?
  • 《大後方》名師講壇
    向「四萬萬人民」致敬紀錄片《大後方》8月31日重慶衛視首播 我國第一部全面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後方的紀錄片《大後方》,定檔於8月31日在重慶衛視和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21:20黃金檔首播,並於9月份在中央電視臺和騰訊網播出。
  • 【雲端看點】抗戰紀錄片《大後方》31日重慶衛視首播
    我國第一部全面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後方的紀錄片《大後方》,定檔於8月31日在重慶衛視和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21:20黃金時段首播,並預計於9月份在中央電視臺和騰訊網播出。 這部衍生短片取材於1946年的美國《生活》雜誌,那時的美國記者用鏡頭保存了這座城市和它的人身上的DNA:頑強、樂觀、美麗、單純。默默點開這部視頻,你一定對重慶和重慶人刮目相看。
  • 《大後方》_中國臺灣網
    38.00元  作者        電視紀錄片《大後方》創作攝製團隊著  版別        江蘇文藝出版社  書號        ISBN 978-7-5399-8866-5  版次        2016年3月第1
  • 紀錄片《大後方》8月31日重慶首播
    時值抗戰勝利70周年,在眾多抗戰題材作品中,一部由中央電視臺、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重慶廣播電視集團、重慶廣電紀實傳媒聯合出品的紀錄片
  • 紀錄片《大後方》8月31日重慶首播 導演徐蓓分享幕後拍攝故事
    記者 李裕錕 攝    相關視頻:年度最「有料」的抗戰紀錄片《大後方》 8月31日重慶衛視震撼首播    華龍網8月27日21時訊(記者 李嫋)時值抗戰勝利70周年,在眾多抗戰題材作品中,一部由中央電視臺、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重慶廣播電視集團、重慶廣電紀實傳媒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大後方》顯得特別,
  • 紀錄片《大後方》評論:真實帶來的震撼
    《大後方》總撰稿 李繼鋒  2015年8月31日晚9時20分,紀錄片《大後方》在重慶衛視首播。當時,我正在北京西四環的」影視之家」,和《東方主戰場》劇組的編導們在一起聚會,無從第一時間欣賞。  回到自己的房間,難以入睡,早晨五點多鐘,終於等來了重慶衛視的復播。萬籟俱寂中開始觀看《大後方》第一集,很期待,又有點緊張。
  • 抗戰大後方研究的新進展及新趨向
    「抗戰大後方」是與根據地、淪陷區相對應的戰時中國的三大政治版圖之一,是抗戰時期中國各派政治勢力和社會各界普遍使用的概念,也是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中的重要術語。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政治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中共的「抗戰大後方」概念,強調大後方是雲、貴、川等地。
  • 《天罰》紀錄片入選《2016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
    世界紀錄片主要頻道相繼換帥,面臨變革;中國紀錄片頻道上星格局基本完成。《報告》顯示,2015年世界紀錄片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公共體制面臨困境,商業體制面臨改革。英國BBC、日本NHK、美國探索與國家地理頻道相繼換帥,進入改革調整期。
  • 《抗戰時期大後方經濟社會資料彙編》出版 再現抗戰大後方社會經濟...
    重慶日報消息,日前,作為重慶圖書館活化利用特藏文獻的重要成果——《抗戰時期大後方經濟社會資料彙編》(共50冊)(以下簡稱《資料彙編》)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該叢書通過詳實的史料,向市民講述了抗戰時期,包括重慶在內的西部十二省份經濟發展及社會相關狀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珍貴的史料都是首次與讀者見面。這套圖書的價值究竟在何處?編撰過程有怎樣的故事?
  • 大型抗戰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開播,聆聽苗可秀烈士內心...
    聚焦抗戰歷史賡續革命薪火弘揚抗戰精神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從9月1日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CCTV9頻道推出大型抗戰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紀念那場長達十四年之久,關乎民族獨立與尊嚴的衛國戰爭,緬懷逝去的英雄,重塑抗戰英雄矩陣,再現民族復興的脊梁。「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 12集大型抗戰題材歷史紀錄片《中國遠徵軍》全集視頻分享
    大型抗戰題材歷史紀錄片《中國遠徵軍》宣傳海報一、大型抗戰題材歷史紀錄片《中國遠徵軍》簡介:
  •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期間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
    抗日戰爭是一場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面對異族的入侵,中國政府的期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這是一個全民抵抗侵略的號召。就抗戰的事實言,持久的對日抵抗,激發了中國民族民族意識的成長,抗戰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劑。
  • 《城門幾丈高》獲評 「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1月17日,在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中,《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據介紹,「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四屆,該推選活動已經形成了一套針對紀錄片的客觀、全面、公正、權威的遴選和評價標準。
  • 中國為何不可戰勝?80年前一部獲得奧斯卡的抗戰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陷入苦戰,國際社會當時對此卻並不了解。李靈愛想讓國際社會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看到中國人的正面形象,呼籲國際社會幫助中國抗戰。於是她找到會攝影的夜班編輯雷·斯科特,想讓他參與拍攝一部反映中國人民抗戰精神面貌的紀錄片。
  • 「重慶造」紀錄片再獲殊榮!《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
    去年9月開播後就好評不斷的「重慶造」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再獲殊榮!1月17日,在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中,《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 紀錄片《騰衝 騰衝》:還原中國遠徵軍滇西抗戰 盪氣迴腸
    70年前,中國遠徵軍強渡怒江天險,向侵佔滇西戰略要塞——騰衝兩年之久的日軍發起全面攻擊;42天浴血奮戰,一舉收復騰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