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小別離》:看得到孩子的分數變化,更要看得到孩子的心理波動

2021-02-08 有來學

來源 /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編輯 /   ©  楊錚

在一期《少年說》中,高二男生張晨曦上臺向自己的父母道歉,因為自己兩年前曾離家出走,害得父母擔心,到處找他。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為自己曾經的叛逆,真誠而鄭重地跟父母說了一聲「對不起」。

本以為父母會為兒子的懂事而欣慰,畢竟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能反思自己的成長,感恩父母的不易,鼓足勇氣當眾道歉,實屬難能可貴。

但父親的回應卻出人意料:「成績還是最主要的,你的籃球時間應該要控制一下。」

兒子在道歉,父母卻在提要求。

張晨曦站在那裡,從他絞動的雙手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痛苦和糾結,他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每次回家打球,也沒有打一下午,也就兩三個小時。

我每次打球,是我整個學生階段最快樂的時間。打球都是跟同學一起,大家有說有笑。

你知道我在家裡和學校有多壓抑嗎?每次我最期待就是體育課,體育鍛鍊課。

回家寫完作業,待在家裡我什麼也不做。我能出去打球,現在你還讓我再……

張晨曦已經哽咽著無法繼續說下去,但最後他還是向父母保證:「我知道學習最重要,籃球時間我會自己縮減,我也會管好自己,下次再也不會讓你們擔心了。」

兒子看似妥協了,但實則內心充滿了委屈。

這樣擰巴的場景其實在許多家庭中並不陌生。

孩子:我穿這件夾克帥不帥?

爸爸:你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我想去看演唱會。

媽媽:這次期中考試成績退步了,我還沒說你呢。

孩子:今天籃球比賽我進了5個球,給我們隊贏得比賽立了大功呢。

爸爸:你要能把這心思全都用到學習上,我就阿彌陀佛了。

孩子在說A,你在說學習,孩子在說B,你也在說學習。

當學習成了父母唯一的關注點,親子之間的交流就像雞同鴨講,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只是被父母的種種要求所裹挾,於是乾脆向父母關上了心門,甚至反抗父母。

其實,對青春期孩子而言,同伴關係逐漸佔據重要地位。而有一個興趣愛好對他們來說也至關重要。

運動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必需品,尤其是男孩子,精力充沛,通過運動可以讓身體內的能量釋放掉,把過剩的精力發洩掉。

由於荷爾蒙的影響,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起伏比較大。經過一周的學習,孩子積累了許多負面情緒,而通過運動,尤其通過打籃球這種大體量運動,孩子的情緒也會得到釋放。

張晨曦和同學一起打球,既滿足了同伴交往的需要,也滿足了身體運動的需要,對他而言這麼重要的一件事,在父母那裡都成為耽誤學習的事情,孩子和父母的溝通之難可見一斑。

在電視劇《小別離》中,方朵朵的媽媽要求她英語考到85分就可以去古北水鎮玩,結果成績下來了,她考了84.5,媽媽認為差0.5分,沒達到要求,所以方朵朵還是去不了想去的地方。

當爸爸跟方朵朵談到要尊重父母的時候,她掏出試卷,啪的一聲甩在桌子上,心中壓抑很久的情緒終於爆發了:

現在你們滿意了吧!要我尊重你們,請你們告訴我,你們除了尊重分數,還會尊重什麼?

我在你們眼裡,就是個分數機器。

方朵朵寫小說意外被媽媽發現,媽媽大光其火,認為她把寶貴的學習時間都用來幹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還翻出參加歌迷會的舊帳,這讓方朵朵覺得受到了傷害:「你們眼裡,除了成績還有什麼?」然後直接把父母推出了門外。

寫小說是她除了學習最重要的樂趣了,她可以在書寫中抒發自己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可是這唯一的美好也被媽媽否決了,剝奪了,她失去了一切業餘時間,也失去了除學習之外的美好時光。

孩子的愛好,不管是打籃球還是寫小說,在父母眼裡都變成了阻礙學習的「攔路虎」。

新京報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表明,受訪的中學生中有9成以上的人不願意把心裡話跟父母說。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話呢?

父母只看到孩子分數的變化,而看不到孩子心理的波動;

父母只是單方面地在給孩子提要求 ,而沒有坐下來和孩子平等地探討問題的意識。

我們大人可以捫心自問:你願意把心裡話說給什麼人呢?肯定是一個願意傾聽和理解你,並且最好能夠懂你的人,而不是一個整天對你百般挑剔,只是對你提要求,不在乎你的想法和感受的人。

人同此心。對青春期孩子來說,父母的不理解甚至不願去理解就成為溝通的最大障礙。

上周末在等孩子上課外班的時候和身邊一個媽媽聊天,她看上去精明幹練的樣子。她得意地說,自己對女兒的管教十分嚴厲,在孩子面前很有權威性,絕對說一不二。

下課後,一見到媽媽,女孩便興奮地開口說:「今天我在學校……」

女孩的話剛剛開了個頭,媽媽就打斷她說:「別跟我說那些學校的破事了,快走吧,我一會兒還要收拾東西趕著出差呢。」

女孩的臉色一下子變得黯淡,默默地跟在媽媽後面走了。我暗自可惜:本來是一個多麼好的交流機會,孩子想跟媽媽分享自己的世界,可是媽媽卻毫不覺察地阻斷了女兒交流的通道。

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性地對孩子不耐煩,不願意去傾聽孩子,孩子怎麼還會繼續願意和你溝通呢?

除了不傾聽,嘮叨也是造成溝通障礙的原因之一。

曾經有個調查顯示,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之一就是頻繁的嘮叨。

父母的嘮叨,往往帶有不信任和指責孩子的意味,將焦慮和壓力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

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父母還是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增加親子關係的裂痕。

面對嘮叨的父母,孩子的應對方式基本上就是「裝聽不見」,「她說她的,我幹我的」「說煩了我就頂撞幾句」。

顯然,過多的嘮叨和說教達不到父母想要的目的,只能讓孩子和父母在心理上距離更遠,讓孩子更不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

為什麼我們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呢?為什麼我們覺得孩子忽然間就開始叛逆了呢?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一書作者關承華老師認為:

青春期前的家庭教育、家庭氛圍、親子關係,都對孩子進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鋪墊,或埋下了不良的隱患。例如:

一貫強勢、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媽媽,往往換來的是青春期孩子的過激反抗;

過分溺愛,從小百依百順,當孩子的青春期行為超出底線時,家長已經無能為力;

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為藉口,漠視甚至放縱孩子,導致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大門對你關閉,危險就將來臨。

理智的家庭教育,平等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健康走過青春期的重要保證。

心理學研究認為,青春期孩子的一個主要人生任務是角色認同,他在定位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渴望獨立,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可以是平等交流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建議者,切不可成為高高在上的說教者、控制者和獨裁者。

記得多年前看過電影《大河戀》,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保羅去世後,他的牧師父親在教堂說的那段話很讓人動容,也讓人傷感:

那些最親近我們的人通常是我們最捉摸不透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愛他,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去愛我們不了解的人。

親人之間也有疏離的時候,不管多麼親密,一個人也不能完全地理解另一個人。

對於我們的青春期孩子,即使有時候理解起來不是那麼容易,但如果父母有去理解的意願,可以在生活中創造更多機會和孩子交流,比如參加共同的活動,全家一起去旅行,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打破交流的桎梏,加深情感聯結。

若是孩子去參加球賽,你做好司機和啦啦隊,去觀賽去為他加油,就是對他最大的支持。

若是孩子為贏得比賽而興奮,你可以給他一個熱烈的擊掌;若是他因輸了比賽而懊惱,你可以輕拍他的肩頭表示安慰。這就是家人的意義。對青春期孩子來說,愛不需要你用太多的言語,但要讓他感受到,愛和支持,永遠都在那裡。

一個朋友回憶到,自己高中時期忙於複習功課時,母親總是輕輕地放一杯牛奶在她的桌子上,然後悄悄地走出去,她抬頭看到的常常是母親悄無聲息的背影。時至今日,母親已經過世,當她每次想到母親的背影,都會感動到落淚。

多一點關愛,少一點要求;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柔軟,少一點強硬。

父母可以力爭成為孩子成長的加油站,而不要讓擰巴的親子關係成為少年的成長之痛。

© 往期回顧

© 聲明

本文由有來學授權轉載,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用榜樣的力量點燃你

用優質的課程引導你

用科學的習慣影響你

用每天的陪伴改變你

© THE END

相關焦點

  • 從電視劇《小別離》中看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隨著電視劇《小別離》的熱播,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再次成為社會大眾討論的熱點。
  • 《小別離》不只是和孩子別離,更是要和這些教育觀念「別離」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受到了很多家長和朋友的關注,這部電視劇是圍繞中學生出國的事情展開,講述了三個不同家庭面對孩子升學、留學、青春期的故事。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個家庭的背景:1號家庭:琴琴家計程車司機金志明和社區醫生吳佳妮是一對夫妻,他們是社會中收入普通的老百姓。女兒琴琴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 電視劇《小別離》啟示錄:從父母格局看孩子的未來
    近期,隨著電視劇《小別離》的熱播,孩子的教育問題又成為一個熱點討論話題。
  • 小別離的作者早早將自己的孩子送出了國...
    熱播中的電視劇《小別離》,很多爸媽都說好看、接地氣!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故事有「根」,不是幾個編劇湊的,而是改編自作家魯引弓的同名小說。
  • 「小別離」,你忍心嗎?
    最近,一部名為《小別離》的電視劇引發網友熱議,劇中直擊國內方興未艾的「低齡留學熱」。未滿18歲、未完成高中學業就出國?奔向「洋高考」和「洋名校」的小留學生們,不得不早早與父母、同學說再見,「小別離」現象究竟戳痛了誰?「小別離」,你忍心嗎?
  • 《小別離》真正要別離的是「模版式人生」
    按自己希望的方式不叫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由生命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1 這幾天,又在看一部電視劇《小別離》,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很受感動: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由生命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小別離》出第二本:留學的孩子要不要回來?
    電視劇《小別離》劇照。這幾天,由黃磊、海清主演的電視劇《小別離》已更新到第四集,該劇講述了三個家庭為了送孩子出國留學而經歷的一系列坎坷和無奈。當父母把孩子送出國去,問題又來了——有一天孩子可能會告訴父母:「我不開心。」父母心疼。「那麼回來吧!」可孩子們卻說:「我感覺越來越回不來了。」這便是《小別離2》的最新語境。《小別離》系列的緣起其實非常偶然。魯引弓在書展現場說,那一次他在浦東機場,看到一位剛送走孩子的淚流滿面的母親。「在公開場合,她忍不住哭了。
  • 肖戰談2020最大變化,調侃大家都看得到,他剪了短髮!
    當被問到2020年自己最大的變化時,肖戰調侃大家都看得到,這個就是他剪了一個短頭髮,雖然這個自黑真的是十分搞笑,但是讓大家看到肖戰的直爽性格。在今年,肖戰因為一次剪頭髮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想必他也是很在意這件事情,自己吐槽剪短頭髮是最為致命的。
  • 電視劇《小別離》裡的痛點和淚點,烏魯木齊的家長躺槍了沒……
    就衝著這幾招,小編覺得這部劇簡直就是現在中學生的血淚史啊。 所以,《小別離》中初中生的人設目標是: 分數分數分數她和媽媽最大的一次矛盾爆發,還是在她上初一時,那個時候她的成績非常好,很想得到媽媽表揚的她,可媽媽總是不滿意,非要她更優秀,有種沒有止境的感覺。「有時候很想離家出走,逃避一切,讓他們找不到我!」彬彬說。但當記者說,離家後怎麼養活自己。彬彬卻很自信的說,她可以靠打工養活自己。小小年紀的彬彬雖然不知出道社會的困難,可她卻只想逃避家庭的管束。
  • 「小別離」是為了長相聚
    天下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別離!細思「小別離」的背後,有對國內教育的反思,有對家庭教育的焦慮及家長的兩難選擇,最終,「小別離」是為了長相聚。  最近正火的家庭劇《小別離》為留學圈內帶來了一股泥石流。有的留學僧含淚表示:苦了這麼多年,可把我們的留學生活拍成了電視劇!它引發「低齡留學」話題的探討,也真實反映出當今留學越來越低齡化的社會現狀。
  • 話說電視劇《小別離》
    電視劇《小別離》圍繞中學生出國展開,講述了三個家庭面對孩子升學、留學、青春期的故事。    無聊中追的一個劇,可能因為兒子正要上高三,馬上也要面臨孩子的獨立,看起來感同身受。這一幕幕充滿生活趣味的故事,孩子面對升學壓力的不易,家長們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各種煎熬,又有哪一個中國家庭不曾經歷過呢?
  • 送孩子去留學 《小別離》究竟值不值?
    》這次徹底火了,不僅是因為有TFboys,更因為它的劇情戳到了當今很多家庭面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是否要出國留學。《小別離》火了。三個孩子,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家庭——小康、精英、富豪——最後全都面臨著出國留學的選擇。中產階級的女兒朵朵,中等生,成績一直在年級100名上下掙扎。媽媽對她的最大期望,就是從「良」到「優」。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上中產階級的代表,白領、骨幹、精英。
  • 「湖人奪冠了,你看得到的,對吧?」
    他的置頂推文是:「安息吧,父親。」    「老大,2020年,湖人冠軍了,你看得到的,對吧。」「喜歡你的女孩長大嫁人了,你能看見嗎?」「我有很認真地做每一件事,每一件事都有努力付出,沒讓你失望吧老大」……    攜著思念的秋風跨過太平洋,即將來到凌晨四點的洛杉磯,你看得到的,對吧?
  • 吳王闔閭: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是衝動的,衝動起來做事並不計後果,有時生死對於他們來說可能真的無所謂。這個時期的孩子做事缺少理性,又很敏感,一件事或者一句話可能就讓其心理崩潰。作為父母,不論多麼忙,請記得一定要注意子女的心理變化,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要注意引導,在對孩子說話或者做某件事時請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否則可能引起後悔的事情發生。歷史上曾有過這樣的事情:吳王有愛女勝玉,因謀伐楚,與夫人及女會蒸魚,王食其半,而以其餘賜女。女怒曰:王乃以剩魚辱我,我何用生為?「退而自殺。闔閭痛之。
  • 熱播電視劇《小別離》深藏的智慧家庭教育,家長們都看看!
    最近黃磊和海清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小別離》,自開播以來倍受觀眾好評,劇中涉及青春期、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等熱門話題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與共鳴,我們可以把《小別離》看成是一部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百科全書《小別離》是一部很接地氣的電視劇,不像其他魔幻劇、青春偶像劇的虛無飄渺,這是一部道出中國家長心聲的良心劇,飾演孩子爸爸的黃磊,一段關於孩子教育的回答,也被瘋狂轉發,成為父母教育孩子的典範。這部劇裡面有哪些現實的教育智慧?
  • 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發光
    ◎佯慢電影《澄沙之味》中,德江奶奶去世前留下了一臺錄音機,她說了很長的一段話,其中就有這樣一句:「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發光」。德江說,這句話是滿月告訴她的。德江是一位「特殊」的普通人。德江是在看到銅鑼燒店的招聘小廣告後才登門拜訪的。她出現的第一天告訴了店長千太郎她的年齡,但是店長並不打算僱傭她。她已經七十多歲了,店長並不覺得她能勝任這份工作,他給了她一份銅鑼燒,沒有要錢。第二天,德江又過來了,這次她給千太郎留下了一份自製的紅豆沙,然後離開了。千太郎順手將那盒紅豆沙扔進了垃圾桶,可是回過頭他還是把它撿了回來,打開嘗了嘗,異常驚奇。
  • 《小別離》:別離的不是親情,而是教育的集體焦慮和尷尬的中年危機
    三個階層的家庭,六種教育思維,每個家庭都會產生種種教育分歧,這些分歧因是否要送孩子出國讀高中達到高潮,最終落腳到各家的經濟基礎上,故事才越來越有衝突,值得玩味。故事的前80%都圍繞著子女出國的問題,我始終以為「小別離」是橫跨太平洋的距離,是孩子未成年時就必須離開父母獨處異鄉的成長,「小別離」是為了「大團聚」。
  • 動漫畫:《太子得了失心瘋》「看得到,又吃不到…難受…」
    皇帝可是要氣死了,誰知道往常柔柔弱弱的大兒子竟然變得如此狂躁。。。驗身皇帝要氣死了然後,國師伍年記起開國時期並沒有封無豫這個人,更別說太子這個身份。查閱了所有書籍,都無記載。因此,兩人達成合作共識,伍年幫助封無豫隱瞞身份生活下去,封無豫繼續為伍年尋找死魂事情到了這裡,肯定有反派啦~三皇子,一個有能力的人,野心勃勃。
  • 電視劇《小別離》和中學人教課本都在說薩提亞
    電視劇《小別離》和中學課本都在說薩提
  • 一眼看得到的未來,你會怎麼選擇?
    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都要生活。在這種不滿足的生活中期望滿足。明知道凡事要看長遠些,卻更看重眼前利益。像我一個同事,只喜歡鮮花和掌聲,稍有不得意,就四處抱怨。我想說的是,也許我們的選擇不對,努力方向不對,太急功近利。所以才會太多失望。像我叔叔,所有人都更看中他的現在。沒人願意吃他吃過的苦。這也是我們一眼看得到到的未來!無論再過多少年,思維不變,生活就不可能再改變。足以讓我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