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受到了很多家長和朋友的關注,這部電視劇是圍繞中學生出國的事情展開,講述了三個不同家庭面對孩子升學、留學、青春期的故事。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個家庭的背景:
1號家庭:琴琴家
計程車司機金志明和社區醫生吳佳妮是一對夫妻,他們是社會中收入普通的老百姓。女兒琴琴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本來打算孩子考取國內重點高中,但是因為媽媽佳妮看到其他家要把孩子送出國,不希望女兒長大了過普通的日子,於是也開始尋思把女兒送出國讀高中。因為學費不夠,她嘗試各種辦法,因此也和老公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2號家庭:朵朵家
眼科醫生方圓和名企高管董文潔是一對夫妻,女兒朵朵活潑、開朗,喜歡寫小說,就是成績忽上忽下不穩定,讓爸爸媽媽一直擔心,媽媽文潔捨不得把孩子送去國外,為了讓孩子上國內的重點中學,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爸爸心疼女兒學習壓力大,也希望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於是和女兒開始了出國備考之路……
3號家庭:小宇家
小宇的爸爸是企業老闆,媽媽去世早,爸爸娶了一位和自己年齡相差20幾歲的妻子蒂娜,他們組成了重組家庭。小宇學習上一直馬馬虎虎,爸爸覺得小宇在國內考試上沒有優勢,希望把孩子送到國外學習鍛鍊,所以不惜花費巨大,努力把孩子送到國外的學校……
像劇中的每個家長一樣,現實中的我們也很擔心,甚至比電視劇中的家長更焦慮,於是身邊很多朋友開始討論起了「孩子未來是否要出國」,「中學出國是否過早」等話題。其實,我們該考慮的不僅僅是和孩子別離,應該先和我們舊的教育觀念別離,當我們不再焦慮,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1.「學習不好」=「這輩子完了」
每次孩子不學習,或者成績不好,家長都開始著急、焦慮。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擔心呢?原因就是我們像朵朵媽媽一樣有這樣一個邏輯: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你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是這輩子完了。
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我相信,你總能找到以前在校學習成績一般,甚至是不太好的,現在這輩子沒有完,相反,有很多人還過著不錯的生活。那麼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認識?因為這是我們把一種可能性放大或者以前我們的父母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於是我們開始不斷重複和強化這個邏輯,最終把「學習不好=這輩子完了」強調給自己,傳遞給孩子。
當我們一直強化這個觀念,除了讓我們更焦慮,也會讓孩子更恐懼,因為恐懼而努力學習的孩子可能一時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但是當孩子無法釋放這樣「如果成績不好,一輩子就完了」的壓力,就會出現劇中朵朵的吶喊:我在你們眼裡,就是個分數機器!
2.父母都是為了你好,你要聽我們的
劇中佳妮怕女兒琴琴未來像自己一樣普通辛苦,文潔怕女兒朵朵不像自己那麼獨立要強,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口口聲聲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要聽我的話」,有時候就是家長過度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自己的個人體驗奉為真理,尤其是父母,覺得都是為了孩子好,覺得自己考慮得長遠,其實,不是因為我們考慮得長遠,是因為我們體驗得有限,家長覺得就是孩子不懂,要替孩子做決定,但是中學階段的孩子往往都有自己的判斷,比如琴琴認為:是否出國不重要,就希望爸媽不要為自己的事情吵架;朵朵覺得出國也沒有那麼可怕,自己可以獨立。當我們把自己奉為真理的觀念卸下,聽聽孩子的想法,會發現孩子也不是沒有思考,而當我們選擇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也更容易激發孩子獨立判斷和主動行動的能力,最重要的教給孩子一生都需要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別人父母能給的,我「砸鍋賣鐵」也要給
劇中媽媽佳妮,非常看重女兒的發展,覺得別人的父母能送孩子出國,自己經濟條件不允許的話,以後就被會孩子抱怨和埋怨。試問,孩子會不會這樣想呢?回想我們小時候,父母也沒有滿足我們的所有願望,我們長大後是否一直抱著埋怨和悔恨的心態呢?再說,即使是經濟條件特別好的家庭,也不可能滿足孩子一切要求,劇中小宇家是富有的,但是小宇從小缺少母親的陪伴,爸爸又能拿什麼去彌補呢?恐怕再多的錢也不能。
小到家庭,大到社會,資源總是有限的,每個家庭都要學會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再有錢的家庭也是。接納自己的家庭不能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先從接納自己開始,你已經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不能提供的,給孩子支持,讓他自己去實現就好,如果像琴琴這樣的家庭,所謂的砸鍋賣鐵超出家庭支付能力讓孩子出國,孩子未來有了好的發展可能皆大歡喜,但是如果孩子回來後,發現現在的海歸那麼多,自己的發展並不那麼順利,孩子承受的愧疚和壓力,父母是否有想過?如果孩子真的想出國,未來上了大學,可以通過交換生、申請獎學金、在國外讀研究生等多種方式實現。當你不會天天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你的孩子比較,你的孩子也不會天天拿別人家的父母和你比較。
4.成績好就獎勵,成績不好就懲罰
我中學的時候成績還可以,初中三年,年級排名一般前十名左右,有一次我考得不好,數學出了問題,老師問我:你父母有沒有說你啊?我說:沒有,爸媽有安慰我。有的時候,我考得比較好,會在前五名,老師問我:你父母有沒有獎勵你啊?我說:沒有。當時心裡想,好的成績已經是對我的獎勵了。
父母一直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努力學習考取好成績,會容易讓孩子體驗不到學習本身帶來的樂趣,其實好成績本身就是對孩子付出的獎勵,比如朵朵為自己出國準備期間,託福取得了好成績,媽媽問朵朵要什麼獎勵,朵朵說:不用獎勵,我再接再厲!
真正能做到成績不好沒有懲罰,成績好沒有獎勵的父母,首先是要相信孩子本身是有進取心和自尊心的。當然,孩子如果有進步的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和肯定,每個孩子都會享受付出有好的結果,那時候我們可以全家去外出美餐一頓,那個不完全算獎勵,更應該叫做慶祝。
5.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和你離婚了
《小別離》劇中主要講述的是家庭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其實孩子出現思想波動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關係出了問題。
小宇和爸爸的矛盾,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對於媽媽的想念,爸爸娶了其他女人,更是讓孩子覺得那是爸爸對自己媽媽的遺忘。
朵朵因為媽媽、爸爸教育觀念的不一致,經常會猶豫不定,一會兒和爸爸生氣,一會兒和媽媽爭吵。
而琴琴在學習上,本身很自律,最讓她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的就是爸爸媽媽因為自己的事情,意見不合吵架,甚至爸爸離家出走。
在家庭中,請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親子關係放第二位,夫妻關係是基礎,當基礎打好了,就相當於給孩子的性格塗上了安全、快樂的底色,那麼後續有學習上的波動,都是階段性的,所以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父母相愛。但是如果一直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甚至說出「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和你離婚了」,或者向孩子控訴對另外一半的否定、不滿,這就是對孩子自我認同感、安全感的打擊。當孩子總擔心爸爸不回家,擔心爸媽總吵架,那麼他的性格上就塗上了陰沉的顏色,這是通過多少個100分都彌補不回來的。
看到《小別離》劇中三組家庭中爸媽為孩子的操心和辛苦,的確會感嘆道「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我最希望別離的是「父母犧牲式的付出,孩子回報式的服從」,如果我們一直是這樣的家庭模式,那麼我們對孩子的牽掛,不是一條讓孩子溫暖的圍巾,更像是讓孩子束縛的枷鎖。
當我和很多成年人談起他們的父母,大家都很感激自己的父母,有些會說:我要努力,要不對不起爸媽的辛苦;我要過節回家,要不家人會不高興;我要趕緊成家,要不我父母又該催了……當我問他們最希望和父母說的三個字,朋友說:辛苦了!我希望我們不再做焦慮的父母,不苛責自己,學會滋養自己;孩子也能從沉重的學習觀念中解脫出來,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和努力。我希望當我們的孩子那一代人長大的時候,他們最想對父母說的三個字除了「辛苦了」,更多的是「我愛你」!
文/豆豆 轉載自新東方家庭教育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新東方學堂)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