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關注
佃璽同話《大同混糖月餅》
大同混糖月餅海內外流行,是大同食品文化的品牌,中央電視臺欄目組將在8月30日來大同拍攝,筆者有幸參加主講,宣傳大同文化,讓我們把大同的食品文化推向全世界。特此,提前向朋友們談談《大同混糖月餅》。
一,來歷
北魏時期,大同飲食十分豐富,皇家每到八月十五便開吃餅,餅,圓形,向徵著月亮和團圓。《齊民要術》卷九就專門介紹製作各和餅的方法。但是當時的餅一般只限於發麵蒸餅和油煎餅。由於這樣的餅放置時間不長,且並不大好吃 ,大同人便開始發明一種更好吃的餅了。崔浩是當時北魏平城的名臣,他對當時的餅十分有研究,箸有《食經》,發明了多種制餅法,如春餅、酥餅、翻模月餅,但還沒有出現混糖月餅。
元代,統治者對人民加強統治,在裡坊裡,十戶群眾才可使用一把菜刀,而且用鐵鏈把菜刀拴在一個地方。大同群眾為了反抗這一制度 ,便在八月十五之前,家家製造混糖月餅,裡面夾上紙條, 寫上反抗日期,由此,大同便有了混糖月餅。
二,大同打月餅風俗
過去,八月十五這一天大同人時行打混糖月餅,每到節前人們便在土爐前排隊,把平時集贊好的油、糖、面帶來,然後打好混糖月餅帶回。
這些月餅其中包括:月光爺兒月餅,五斤重,直徑近六十釐米;日光爺兒月餅,三斤重,直經三十釐米;還有套餅,上面一個桃兒,下面逐漸放上一個比一個大的月餅,為了八月十五觀賞而做。其餘便是二兩重的普通混糖月餅 ,供平時來吃。
八月十五之夜便用月餅供奉月亮,供桌上還供奉水果,同時敬香燒紙拜月。八月十六日出時,如供月亮一樣供奉太陽。
後來,混糖月餅流行於山西,內蒙,河北長城三角一帶。大同混糖月餅,在中國是一種特色月餅,比起廣式月餅,京式月餅,蘇式月餅,更有傳承的意義和文化脈絡的延續。為千年以來中國文化的傳承,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寶貴文化物質遺產。
大同混糖月餅的製作方法符合大同人豪爽而細膩的性格,成為中國北方中西部人們最受歡迎的中秋月餅。
三,製作方法
最古老的製作方法是上面有一個吊爐,吊爐上放置大同炭火,下面是一個大餅鋥子,再下面是爐火,隨時調節火候。後來又發明了土灶分隔烤法,把餅放到一層一層的火炕一般的隔子中尤如現代的烤箱, 但還用炭火。現代製作則是用電烤爐了。
製作時,先是師付在大鍋裡用溫水把糖化開,再放上麵粉和油,用力攪拌和面,再醒十分鐘,便開始柔劑子,劑子用擀麵杖擀開,撒上芝麻,芫荽,點上紅點,放在烤爐上烤熟。因為大同此地盛產麻油,所以混糖月餅必須用麻油才能好吃。另外,烤時是用大同的大炭生火 ,火力猛,熟的快。
四,所用材料
麵粉10斤,紅糖4什,麻油4斤,芝麻1斤,鹼面適當。將糖,油,面,用溫水和好後。捏出劑子,壓成餅撒上芝蔴,芫荽,點上紅點,裝箱烤熟。
口味上面分為普通口味和清真口味,現在大同人吃法增多,做法也多種多樣,比如混糖月餅不加餡,就是麵粉、糖和油。現在可把玫瑰,青紅絲,果仁,混在一起和面,然後做成餅狀進行烘焙,製做成餅,吃起來也非常新款可口。(2017.8.26)
《大同老民俗》
佃璽同話《西門外廣場即將竣工》
《北魏時代大同兩件國寶》
《遼代皇太后列傳》
趙佃璽,塞北地域史學家、民俗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主要研究中國北方的邊塞文化、民族交流、地域風俗,以及文學創作等。著有《大同城區志》《老大同故事》《夢回大同府》《中國十大集成大同民間故事》《大同城區地名志》、《雲中舊夢》、《雲中豪門》、《趙佃璽講老大同故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