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三聯生活周刊加星標!
70年代背景下,愛冒險充滿幻想的女演員,被充滿神秘氣息的男子吸引,被迫捲入交戰中的雙方。「他的雙眼無盡。」她這樣說。
故事
英劇《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根據作家勒卡雷的同名原著改編。20出頭的英國女孩查莉,是倫敦一名小劇場的演員。一次,劇團贏得了去希臘度假的機會,查莉欣然前往。在一處懸崖邊的海灘,她結識了陌生英俊男子貝克爾(Becker)。接下來的發展,就像任何一場旅行豔遇一樣,美好、刺激。浪漫的陌生人,充滿未知的旅程。他諱莫如深、緘口不言,查莉卻沒有一刻能停止對他迷戀般的好奇。他帶她去雅典衛城一座神廟的頂端,看真正的廢墟、遺蹟,兩個人的影子在人造燈光照射下映在幾千年前的牆上。她覺得一切太像一個夢,美好,不真實。
突然間,一切都變了。從神廟出來,她坐上他的車。他卻開始沉默了,將車開得橫衝直撞。她要求他停車,他不聽。她覺得自己被綁架了。終於,車子在一所神秘豪宅前停下。原來,貝克爾是以色列間諜組織的一名間諜,受組長庫爾茨(Kurtz)委託,將查莉誘入他們的組織,希望招募她執行一場驚人的計劃。
《女鼓手》劇照
彼時,巴以衝突緊張加劇。巴勒斯坦一個活躍的恐怖組織,剛在西德製造了一起爆炸事件,一名以色列外交官的幼孩無辜受害。這個間諜組織的首領叫哈利勒,他的妹妹、弟弟,分別是組織核心成員。庫爾茨一夥已經秘密抓獲了弟弟薩米爾,此時,需要一個合適的「女主角」,打入敵人內部。他們看中了查莉的英國國籍以及激進的政治立場,希望招募她,偽裝成薩米爾的愛人。
《女鼓手》劇照
查莉被綁架後的兩天,貝克爾不斷利用自身魅力和他們長期對查莉研究後形成的策略,說服查莉。在查莉同意執行任務後,他們處死哈利勒的弟弟,並偽裝成事故。由此,查莉得以薩米爾未亡人的身份,進入這個巴勒斯坦組織的內部。她在那裡接受了嚴苛的軍事訓練,並和他們一起生活,甚至交了幾個朋友。終於,組織選中她去倫敦執行一場針對以色列教授的爆炸襲擊。而另一方面,庫爾茨一方,也準備借這個機會收網……
BBC視角
BBC對待「反恐」這一主題,一直有自己的視角。2012年的劇集《公民可汗》(Citizen Khan),講述英國巴基斯坦裔最大聚居區伯明罕的一戶普通穆斯林家庭的故事。「9·11」事件後,西方國家一些民眾,普遍談「穆」色變,BBC當時推出這部劇意在讓公眾認知,其實普通的穆斯林,並非是被一些媒體妖魔化後的形象。
《貼身保鏢》劇照
今年爆款英劇《貼身保鏢》,是繼英國2017年恐怖襲擊頻發後,探討現在時態的「反恐」。劇中男主角是一名政要的貼身保鏢,第一集就和火車上綁有自殺式炸彈的恐怖分子正面相遇。這部《女鼓手》,則將視線放到上世紀巴以衝突的漩渦。本劇頗值得注意的點是:它對待「恐怖組織」、「恐怖分子」的刻畫,沒有「臉譜化」。當查莉成功打入恐怖組織內部,和那些巴勒斯坦人一起訓練、一起生活的時候,她突然覺得,「他們也不過是一群難民,從自己的家園被殘暴驅逐;他們正在做的,也不過是希望奪回家園」。
《女鼓手》劇照
「我希望像我塑造的查莉那樣,被人徵服。我希望她成為一個擁有雙重許諾的女人,並且為雙方效力,因此,也註定要背叛他們。」勒卡雷在自序裡這樣分析這個角色。
「非臉譜化」還體現在,恐怖組織頭目哈利勒。前5集一直在為這個人物作鋪墊:傳說中從未有人見過他,但他卻已神龍見首不見尾地策劃了數場可怕的襲擊。到第6集他真正出場的時候,觀眾本以為會見到一個多麼可怕、嗜血殘暴的人物,可鏡頭中的哈利勒,卻沒有做出任何極端行為。相反,一夜纏綿後,當他得知了查莉的真實身份,卻並沒有選擇殺她。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希望,你做的一切對於你自己來說,都是值得的。」然後,貝克爾出其不意將其擊斃。
《女鼓手》劇照
勒卡雷在創作這部小說時就決定,他既會寫巴勒斯坦,也會寫以色列。既會寫阿拉伯民族,也會寫猶太民族。這本小說初版面世以後,他收穫了來自雙方褒貶不一的評價。
雖然《女鼓手》的背景是上世紀70年代,但某些臺詞以及現代視角的解讀,使得這部劇具有現實意義。「我最大的難過在於,無須做任何改動,這個故事在今天、明天,或者後天,都不會過時,而且,這個故事,還會繼續造就——就像我書中描述的那樣——女主人公查莉似的人物。她被戰爭撕成了碎片,而交戰的兩個民族,卻都標榜自己是正義的化身。」
勒卡雷在1993年4月,就這樣寫。
韓國導演拍英國故事
樸贊鬱因2004年的《老男孩》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開始走向國際。此後,《親愛的金子》在威尼斯電影節也有所斬獲。2014年,他將英國作家莎拉·沃特斯的小說《指匠情挑》,放在1910年至二戰結束的日本殖民統治朝鮮時期,改編為電影《小姐》,細膩豔麗。他也因這一作品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這一獎項在英國地位頗高,被視為英國的奧斯卡。
西方媒體對於《女鼓手》,大部分還是給予了肯定。《獨立報》評價,「樸贊鬱是一個很奇怪但卻完美合適的選擇」。《大西洋月刊》為他劇中的大膽配色感到驚豔。《倫敦標準晚報》看得更細,首先肯定樸贊鬱的風格「愉悅感官」,並進一步分析,故事背景是70年代末,但劇中的情節、服裝、道具、室內設計等,給人感覺更像是1973年。比如激進的年輕人、穿熱褲搭便車的學生等情節。
《女鼓手》劇照
仔細觀看整個6集,可以發現劇版延續了樸贊鬱一貫唯美陰暗的審美,並呈現出一種西方故事背景下東方導演的解讀。《大西洋月刊》形容,「諜戰劇一般沒那麼注重色彩,但《女鼓手》由於女主角的人物特色和情節構成,使得顯眼,反而成為一個必需選擇。所以查莉和貝克爾在雅典神廟那一段,她穿鮮嫩的金絲雀黃色長裙,就格外適合」。再比如第4集,約瑟夫帶查莉回他在倫敦的寓所,一座大廈內的公寓。陰藍的牆紙,配著女主鐵鏽紅的外套,男主橄欖綠的高領套頭毛衣、頹廢受傷的眼神。這一場男主角身上暖色調的提升,也暗示在這時,他的心逐漸被查莉融化,不再像早期那麼冷漠。
《女鼓手》劇照
雖是韓國導演執導,但《女鼓手》中的英倫風味展示,卻絲毫不外行。《標準晚報》認為充滿幾何美感的臺階,捕捉了倫敦的精髓。劇中復古車的選擇也被認為不失水準。第一集,女特務安娜剛出場時乘坐的車,是一輛銅棕色的NSU轎車。NSU是早年跨足摩託與汽車領域的德國品牌,是一個已經消失了37年的傳奇品牌。而這一車型,恰是汽車業繁榮的70年代消失的。
《獨立報》認為樸贊鬱作品「展示具體事件以後,才揭示原因和動機」的特色,與勒卡雷小說的特色一致。但是,也正是這種拍攝手法,使得很多人會評論剛開始很難進入。第一集沒有任何原因的解釋、動機的說明。先是展示了一起沒有人物背景交代的爆炸事故。下一段即出現由麥可·珊農(Michael Shannon)飾演的庫爾茨(Kurtz),也完全沒有對他身份背景的交代。接下來,男主貝克爾出場時,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幹什麼的。但是,只要熬過第一集,第二集,脈絡逐漸清晰,人物逐漸鮮明,此劇內斂卻有爆發力的特質,就會迅速攫住人心。
《女鼓手》劇照
中國很多影評文章將《女鼓手》稱為巴以衝突中的《色·戒》。誠然,兩者卻有不少異曲同工:兩個女主角都是年輕的女演員,在時代與戰爭的漩渦中,被迫捲入成為間諜。遇到的都是一夥以年長者為頭目的組織,組織中都有一個高大英俊的「同僚」,女主角最初愛上。最後同樣在執行任務中,愛上敵對一方。但是,勒卡雷《小鼓女》於1983年出版。張愛玲《色·戒》寫於50年代,發表於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