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裡的警察形象,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1909年,由「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的《偷燒鴨》。該片是香港電影「警匪片」的鼻祖,片中最早出現了由香港電影先驅者黎北海扮演的警察形象。
香港電影發展到1970年代末,出現了新浪潮電影運動。當時,新銳導演們大量利用警察形象作為主人公來創作電影。
比較著名的影片有章國明的《邊緣人》、梁普智的《跳灰》和翁維栓的《行規》等等。
灰色警察
不過,這些影片多以灰色的調子來敘寫警察,以壓抑的氛圍來寫人性的扭曲。
作品雖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內涵,卻帶有強烈的宿命主義色彩。編導們大多把警察機構當做暴力機器來描寫,敘事終結是以暴抗暴。
警察處在權力體制的擠壓和黑社會的威脅之下,心靈在正義與邪惡之間徘徊,往往得到的是悲劇性的結局:不是被殺,就是轉變為與匪徒類似的殺人犯。
在章國明的《邊緣人》裡,臥底警察阿潮被描述為一名社會的棄兒,警察上司逼他做臥底,打入黑社會。而黑社會的老大們,又不信任他,處處提防著他。
回到日常生活裡,因為對阿潮墮人黑道不滿不理解,女友漸漸疏遠了他。迫於安全的需要,阿潮又無法向女友說明這一切的真相。陷入深深孤獨之中的阿潮,唯一可以交心談話的,是一位和他單線聯繫的臥底警察。
但這位唯一的警察朋友,在執行最後一次臥底行動時,被趕來支援的巡警,因不了解他的身份,而開槍擊中了。在影片的結尾,阿潮也在執行臥底任務時,被不明真相的群眾當做歹徒,亂棍打死。
以悲劇性的筆觸來描寫警察的扭曲和痛苦,發展到後來,以至於成為了香港警察電影的一脈。林嶺東的《高度戒備》,陳嘉上的《野獸刑警》,杜琪峯和遊達志的《暗花》,都閃現著新浪潮時期香港警察電影的痕跡。
著力刻畫「灰色警察」形象的新浪潮香港電影,具有描述人性的深度,通常能夠獲得較高的認知價值,而成為電影大獎的寵兒。但是,這類電影的氛圍黑暗、情緒壓抑,難以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
笑鬧警察
新浪潮電影運動之後,悲劇性的「灰色警察」很快就被喜劇性的「笑鬧警察」所取代。喜劇和警察電影相結合,催生出了「笑鬧警察」電影。
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阿燦當差》、《青春差館》、《雙龍出海》等等。這類電影通常著力描寫青年警察的成長。因為,警察是一種相對神秘的職業,新手入行自然免不了鬧出各種笑話。
電影創作者們以此為契機,適當進行了一些誇張描寫,角色在觀眾的笑聲中逐步完成成長。
「笑鬧警察」電影發展到後來,警察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警界規範,已經不再重要了。這類影片所需要的,只是一個警察的身份。而影片借用警察這一特殊的身份,目的純粹只是為了搞笑而已。
比如在《92黑玫瑰對黑玫瑰》中,梁家輝飾演的呂奇,身為警察卻好色到露骨,還特別的娘娘腔。呂奇到底像不像警察?這在編導看來,其實並不重要。
編導們只是想利用呂奇這個人物的警察身份,搞一些惡作劇,以吸引眼球,博取觀眾的笑聲。
而到了成龍的警察電影,他著力塑造了平凡卻富有正義感的警察形象,讓香港警察的電影形象有了全新的面貌,這也是成龍對香港電影的一大貢獻。
成龍「進城」
1978年,成龍主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迅速奠定了他在動作電影界的地位,由此開啟了成龍的黃金時代。
通過動作喜劇中的民初功夫小子形象成名之後,憑藉對中國功夫的獨特理解,成龍在1980-1990年代連續推出了《A計劃》和《 警察故事》兩個系列,隨後又推出了《威龍猛探》《 重案組》等影片。
在這些影片中,成龍塑造了一系列平凡卻富有正義感的香港警察形象。可以說,在1980-1990年代成龍的創作,基本是以警察電影為支柱。而且,成龍電影的許多優秀作品也基本出自警察電影。
從功夫小子到香港警察,成龍角色擺脫了過去遊走的鄉野村鎮,進入到了城市。成龍「進城」,這一場景的轉換,以及成龍角色形象的轉變,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
1980年代初期的香港,隨著經濟上的成功起飛,新生代香港人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經濟繁榮所帶來的財富,使得當時的香港人有了這樣一種判斷: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同於其他華人社群的特殊集體。
「香港出生、港英教育並加留洋歐美」的背景,使得新生代的香港人在建構香港本土文化的時候,逐漸淡忘了鄉土中國的影響,直接把香港想像成為一個飛速成長的近代港口和現代化都市。
在這種文化潮流下,繼續講述鄉間野事的電影,自然引不起香港人的興趣。因此,成龍電影裡的人物們開始走進都市香港。
《A計劃》、《A計劃續集》等影片,成功地想像了香港開埠時候的港人社會。這就正好契合了新生代香港人的觀影期待:我們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動作警察
在香港警察電影急速衍變的時刻,成龍創造性地將「動作喜劇」與「警察電影」進行融合,並把警察當作英雄來描寫,推出了一個嶄新的香港警察形象:動作警察。
從《A計劃》開始,成龍電影賦予了警察形象前所未有的健康清新氣息和嶄新的內涵。儘管成龍電影只是將功夫、喜劇、警匪和槍戰融合到一起,但他賦予了香港警察全新的形象,看上去非常「正」。
因此,「動作警察」完全契合了主流社會的需要,一登上銀幕便迅速成為了香港電影市場的主流,也基本上成了成 龍的專利。
「灰色警察」過於悲觀, 「笑鬧警察」又沉溺於胡鬧,都難以擔當主流社會的健康成份。而在成龍電影裡,警察作為「社會維護者」的正面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在《A 計劃》中,「動作警 察」 第一次亮相就令人耳目一新:只見馬如龍身穿制服,踩著單車飛馳而來,然後敏捷地跳下自行車,自行車則順著慣性自行駛入停車位。
電影裡還特意拍了好幾組鏡頭來反映香港警察的精神面貌:警局裡的警員一個個行事幹練、動作麻利,警察方隊排列有序、精神抖擻......
成龍電影,真正把警察塑造成為香港社會機器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他們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為了民眾生命的安危,勇敢擔當,出生入死,臨危不懼。
這些警察也不再迴避受僱於港英當局的客觀事實,但在接受英國上司的指揮時,一點也不氣短,甚至還敢於當著英國上司的面,斥責其不稱職的行為。
因為,在成龍電影裡的香港警察看來,這些英國人和自己一樣,所作所為都以保護香港人的正當利益為準則。
成龍電影裡的香港警察,不再消沉、不再困惑、不再胡鬧,他們盡職盡責,面對邪惡勢力拼死相博,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保護香港人民的利益。
他們尊重香港人民的價值,他們更認識到自己和香港人民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他們是屬於香港人的「香港警察」。這,也就是成龍電影,在香港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