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所有追夢人的榜樣,一無所有,屢戰屢敗卻沒有放棄
劉備是所有追夢人的榜樣,一無所有,屢戰屢敗卻沒有放棄,歷史上也很難找出其他像諸葛亮這樣手握一國軍政而自持清廉的忠臣了。白底託孤是試探諸葛亮,背後暗伏殺手,諸葛亮一身冷汗,李嚴制衡孔明。後來慢慢地意識到,沒有試探,沒有殺手,沒有制衡,唯一可能有的只有諸葛亮的一身冷汗。自古託孤大臣,必是深得信任,將死之時還需要試探,第一不值得託付,第二試探的結果也就是個量子力學。縱觀劉備一身,從來沒有試探過誰的忠心,收呂布,縱徐庶,納馬超,嘆黃權。
劉備對所有人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那麼對諸葛亮,在三顧茅廬時就已經完全信任了吧。劉備死前心理大概是這樣:孔明我完全信任,如果我看錯了,我認。至於李嚴,那是錯看了,包括李嚴自己也錯看了。劉備是託國於亮,託東線於嚴。劉備縱橫一生,知道集團當前的最大危險,一是軍事新敗而東吳緊逼,二是國家易主內部即將崩潰。他需要做好最後的安排,讓得力之人防範東吳,這個人要能獨當一面而不能聞風投降;讓最有能力的人穩定政權,這個人如管仲姜尚正是當世孔明。
劉備的緊急安排完全正確,問題在於,當國力恢復後,李嚴錯把自己當作了和諸葛亮平等的託孤大臣。至於一身冷汗,是有可能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諸葛亮害怕,怕這一朝文武以他為尊,怕自己滿心信念被權力的欲望填滿,人最難對付的就是自己,之後全天下都以為諸葛亮是巴蜀之主。所以諸葛亮一生恪守底線,只做自己。劉備一生親自帶兵能徵善戰的事跡也很多,從黃巾開始到後來的大軍團作戰,基本上是親自上陣做一線指揮的,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可都是他親自指揮跟阿瞞對戰,即使是夷陵之戰也是前期壓制住了東吳的,後來因為沒有水軍後勤沒有保證,被陸遜拖住軍隊失了銳氣才被破的。
而且歷史上的劉備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也都是能打很高分的,剛烈有豪俠氣,歷史上鞭打督郵棄官而走的可不是張飛而是劉備,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不光一直堅韌不拔,識人用人也都是一絕,對黃權、諸葛亮等等事跡太多了,能做到劉備這份上的,其實歷史上也沒幾個。戰國幾百年由於戰爭烈度奇高,各國中央權力程度很高,而始皇一統六國,把原有各國體系幾乎摧毀了,加之此時正是寒門進階士族的開始階段,原有社會體系被打破,新的剛剛開始建立,劉邦處於一個關鍵期,所以能一代統一天下。
像東漢末年,各地門閥士族已經成氣候,且都有各自的利益代言人,統一戰爭就會變得極為棘手。其實劉秀的統一戰爭就非常棘手,通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統一後也無法對豪族進行徹底的整治。那時候的劉氏宗親多如天上繁星,他只是打著旗號罷了,根本就是徹徹底底的草根,這一點我真的是佩服他,無地無權、先天就是最最劣勢的,扯著宗親旗號、顛沛流離、屢敗屢戰,六十歲終成一番偉業!
最後劉備仁,對人民好。對大漢忠。對兄弟義。他的集團也是如此。諸葛亮對四川百姓好。不屈不撓復興漢室。關羽張飛不離不棄。中華民族的精神,從三國演義便可以看出。後人反覆傳頌他們的故事,鞭策錘鍊著民族靈魂,仁義禮智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東方大漢,終不為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