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1976年的震蕩與希望

2020-11-09 音畫時尚圈

電影《唐山大地震》

許多遠去的物件,當重現舊時模樣時,可以瞬間拉回許多的記憶,曾投入的那些情感,不知不覺演變成了歲月的禮物,一部影片,讓我回到那個充滿震蕩與希望的1976。

有位出生於六十年代的同事,說七十年代是個較為特殊的時期,文革結束,一切都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吹響,所有的事物處於新舊交替中,似萌芽,也像是掩埋,有大是大非的觀念界限,也有懵懵懂懂的探知與尋找。這個年代的老百姓,從貧寒、匱乏的物質生活中走來,依然傳承著淳樸、簡單、乾淨的個性,情感是樸素的,如同當時的生活方式,雖然家家戶戶開始改變居住結構,用土坯圈起了獨門獨院,結束了各自餐桌擺在家門口的歷史,那份情感卻沒有被輕易阻隔,街坊鄰居還是你來我往的親密無間,填補著生活的寂寞與單調。

看《唐山大地震》,被地震時的慘烈所震動,無論是遙遠的1976年的唐山,還是2008年的汶川,一樣的慘不忍睹,一樣的情感糾葛,心似刀割。看到年輕的母親在雙胞胎兒女間作出的選擇,看到為了避免累及救助人員的傷亡,汶川地震中的那位母親選擇給女兒鋸腿,那是何等的痛苦抉擇!地震,讓家園瞬間摧毀,而人的生存狀況和精神所向的探尋,成為該影片著力渲染的重點。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變遷,凝神聚力與百姓的心靈動蕩與演變,既是現實題材追求的目標,也是《唐山大地震》傳達給觀眾的表達意圖。馮小剛作品的立意和定位決定了影片的發展方向,雖不是盡善盡美,從格調和氛圍的描繪中,影片的主旨是清晰的,也是能感動觀眾的。

影片細節的處理像是在空中自由飄蕩的風箏,忍不住吸引了我的視線,追溯而去,回到那個令人難忘的1976年。

方達、方登給爸爸畫手錶的情節,讓人倍感親切,那個年代,幾乎每個同學手上,都會有一個用鋼筆細細描繪的手錶。手錶的稀缺煥發出想像力,而想像,充滿了魅力與渴望。那個被方登、方達一路奔跑拿回家的風扇,也是那個年代的稀缺品。鐵質的外殼,笨重的風葉,呼呼作響的轉動聲,那股子涼風,似乎吹走的不是炎炎熱氣,而是時空的霧氣遮掩,讓眼睛開始明亮地看清從前。我不記得家中風扇的模樣,只記得爸爸所在的煤礦上,那些車間裡安裝在廠房頂部的大個風扇,高不可攀,轉動起來,似乎能把整個房子震得搖晃。煤灰粉塵,在風中起舞,我和夥伴們穿梭在廠房和鐵軌車道旁,小火車轟隆隆駛過,我們羨慕地看著遠去的運載滿車煤炭的火車,看不清遠方,卻生出無限的嚮往,希望能夠搭上一輛車,可以駛離此地,找到更幸福、更快樂的地方。


1976年,毛澤東去世,舉國同悲。那些白色的小花,在每個人胸前綻放。我記得爸爸單位那個大門口,用青松翠柏紮起了門框,許多人忙著用毛筆寫悼詞,扎小花。傷感的情緒四處瀰漫,而我們不過五六歲的年紀,聽話地跟從在大人身後,沉浸在對偉人逝去的悲傷中。影片再現了這樣的場面,依然讓人動容,76年的眼淚,送別了一代偉人的離去,也包含著深情,為一個時代送別。


1976年,唐山大地震,撼動了大地,考驗了剛剛結束十年浩劫的中國,更是給唐山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災難性的損傷。記得在地震重建後的若干年後,有一部關於唐山大地震的紀錄片,反映了災後唐山的新面貌。房子可以重建,而唐山人肉體和精神的傷害卻一時無法抹去。新建的寬大廣場上,有成群結隊的人們出來納涼,成排的輪椅齊刷刷湧現,都是地震的倖存者,殘缺了雙腿。影片對人性的勾勒與描繪折射出倖存者的心靈枷鎖,雖經日夜風塵洗禮,為離世親人的記掛與惦念,不隨歲月而減弱。這就是血脈的堅固與執著,把厚重情意代代傳承,永不斷隔。

1976年,有許多個夜晚,我的街坊鄰居都是在房前屋後度過。每家每戶都會拿來木棍床板,在室外搭建簡陋的床鋪,為了躲避傳言即將到來的大地震。這是一段街坊鄰居真正親密無間的時期,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裡,似乎已經感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雛形,家家挨著過日子,連睡覺也是頭挨頭,腳對著腳。夏夜裡,不過是隔著一層半透明的蚊帳,誰家的呼嚕打得最響,最家裡有個夜遊神,甚至誰家說了什麼夢話,都會成為大家的談資。姐姐偏偏是個勇者,就是不喜歡睡在房外面,任憑父母的勸說,寧願一個人待在屋裡睡覺。

從影片中,回顧了許多七十年代的生活狀態,為什麼會如此的親切和自然,仿佛時光倒流一般,那種觸及靈魂的感動,悄然間,把自己拉回到那個充滿動蕩和關愛的年代,雖然街道穿行的是自行車,吃的是粗茶淡飯,看的是黑白電視,卻總感到了一種希望,一種美好的創新,在悄悄地,不容置疑地即將來臨,美好的就在前方,七十年代,像個趕路的小孩,踉踉蹌蹌地向前奔跑,腳步堅定,氣勢如虹!

相關焦點

  • 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今天的唐山地震,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今天得知唐山再次發生地震,這次地震不由得讓我想到三十八年前唐山發生的大地震,唐山地震的爆發是我新中國建國以來遭受的最大的災害,這種災害像饑荒一樣可怕。一座工業城市盡在23秒內變為廢墟,至今會想起來都十分不適,今天的地震再次發生在唐山,唐山這座英雄的城市不要害怕,祖國和人民是你們堅強的後盾,一起抗震一起加油。
  • 1976年,可怕的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一場7.8級的地震襲擊了正在沉睡著的中國東北部的一座城市——唐山。這場完全出乎意料的特大地震襲擊,使唐山市毀於一旦,超過24萬人喪生,成為20世紀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這一切其實早就有預兆了!
  • 為啥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在還有餘震?專家解釋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澎湃新聞記者 廖豔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京津冀多地區震感明顯。同日,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 地震專家:唐山5.1級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短期內再次發生...
    央廣網北京7月12日消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分析,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短期內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對此次地震活動進行專題研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研究員孟令媛分析認為:「這次地震發震的斷層就是在唐山斷裂和灤縣樂亭斷裂的交匯附近。我們分析這次地震是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裡面。實際上就是餘震區的一次正常的強餘震起伏活動。」孟令媛表示,根據目前的觀測資料和震例分析,短期內老震區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唐山1976年大地震後為何地震起伏活動不斷?專家解讀
    新京報快訊(記者 應悅)今天(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分析認為,此次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的老震區內,是唐山地震老震區繼1995年10月6日唐山古冶5.0級地震後的又一次正常起伏活動。
  • 專家解讀:唐山本次地震屬1976年地震餘震
    人民網北京7月12日電 (孟植良)「此次唐山古冶5.1級地震屬於唐山老震區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動,」今天下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傑在情況通報會上表示,「短期內老震區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不大。」
  • 1976年唐山大地震老照片:7.8級地震持續了23秒,24萬多人死亡
    1976年唐山大地震老照片:7.8級地震持續了23秒,24萬多人死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驚了全世界,在天災面前,人們絕望而無助。但是也是這次災難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不拋棄,不放棄,無數個日夜的奔波,無數感人的故事。
  • 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屬1976年大地震的餘震
    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並與7時02分又再次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表示,此次地震為中等地震。記者採訪唐山市應急管理局方面得知,這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一個正常的起伏。
  • 1976年的餘震到今天?唐山地震要更注意這一點
    唐山5.1級地震已過去數天,但看到這晃動的畫面,森森還是在心裡捏了一把汗。最新官方消息也說了,此次發生的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為何44年前一場7.8級的大地震,至今還會產生餘震?中國地震局地震專家認為,根據餘震判斷依據,古冶區位於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帶上,且震級小於當年主震震級,因此,這次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較強的遠期餘震」。而餘震發生的原因是——唐山的地勢結構以及人為建築等造成的起伏。
  • 1976年唐山大地震老照片,災難無情,向最後1張致敬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驚了世界,在天災面前,人們束手無策,但這場災難也讓人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災難不可避免,但我們不能放棄,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奔波,廢墟中的人們逐漸被挖出,無數感人的故事在上演。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老照片,面對災難的絕望,向最後1對人致敬。
  • 老照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來臨前唐山的珍貴影像
    唐山,簡稱「唐」,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毗鄰京津,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圖為1976年唐山鋼鐵公司的煉鐵廠煉鐵的場景1976年唐山機車車輛廠俯瞰圖,其前身是開平礦務局的胥各莊修車廠,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是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系統第一家企業。
  • 唐山大地震是哪一年 唐山大地震的影響
    唐山,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一場沒有任何徵兆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廢墟。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公布了以下數字:死亡242769人,重傷164851人,輕傷544000人。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唐山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聊聊電影《唐山大地震》
    明天就是7.28了,是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筆者特地重溫了由馮小剛導演在2010年拍攝,陳道明、徐帆主演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電影《唐山大地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影片用長達13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前後跨度32年。
  • 為何44年後唐山大地震仍有餘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行的地震情況通報會介紹,古冶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且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可能會持續上百年。為何唐山大地震已過去44年,還會有餘震?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據悉,古冶區位於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破裂帶上,此次古冶5.1級地震也發生在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區內。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唐山人,對於地震已經麻木了嗎?
    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雖已過44年,在聽老一輩的唐山人講述大地震的親身經歷時,依然感到毛骨悚然。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一帶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唐山人民人居住在簡易房裡,開始了唐山的重建。
  • 還記得災難片《唐山大地震》嗎?除了悽慘我還看到了希望!
    作為90後的我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時候還沒有出生,最初接觸到唐山大地震是在電影院觀看2010年馮小剛導演主導,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張國強和陳瑾等聯袂出演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災難在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突然來臨,毫無預兆,在電影中都能感受到現場那種悽慘的氛圍,可想而知當初身處災難中的人類是怎麼熬過來的
  • 唐山大地震死亡數據 - CSDN
    而就在不久前,2020年7月12日6時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為1976年唐山大地震餘震。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竟還有餘震!二、復原唐山大地震為探尋唐山大地震及其餘震發生規律,數字冰雹整理了1976年7月28日至1978年12月底,地震活動最為活躍的兩年多數據,基於可視化決策系統,按照時間和地理空間兩個維度,對每一次地震按照震中位置、地震震級和地震時間進行了可視化分析。
  • 唐山地震發生在哪一年 唐山地震發生的時間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無疑是難以磨滅的傷害。建築轟然倒塌,不少人直接因此而喪生。只是提起地震,大多數人都會想起唐山大地震,畢竟這是比較大型,且傷亡巨大的一場地震。數以萬計的人喪命於此。那麼,唐山地震發生在哪一年呢?
  • 唐山地震,我們應該知道些什麼?
    孫士鋐介紹,1976年之後,唐山地區5級左右的地震曾數次出現。此次地震震級為5.1級,屬於中等地震。「應該不會造成什麼破壞,是老震區一次正常的能量釋放,近期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孫士鋐說。那麼問題來了,唐山為什麼經常發生地震呢?在小編看來,主要是由於唐山位於地震帶之上。
  • 唐山再發5.1級大地震,震源地與76年大地震出奇一致
    根據地震網消息,7月12日06時38分,河北唐山市東經118.44°、北緯39.7°發生了強度芮氏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據了解,震中無人員傷亡,個別老舊房屋有開裂情況,群眾情緒穩定,社會秩序正常。另外,河北、天津、北京多地網友均表示有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