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奮 | 世界經理人專欄
圖 | 銳景
銳景_124451504.
最後,中美員工都是輸家。
紀錄片《美國工廠》講了一個中國資本家智鬥美國工會和工人的故事,此片近期大火,我分析有三個原因:
第一、為什麼在美國火?這是歐巴馬的電影製作公司的處女作,講的又是歐巴馬請來的「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又在中美貿易衝突的大背景下,恰逢「金毛大元帥」命令美國公司全部滾回美國,因而話題感十足;
第二、為什麼評論界會火?看《美國工廠》,最容易想到的是「中美文化衝突」,這個話題有天然的爭議性,寫一百篇文章都可以觀點迥異不帶重複的。
第三、為什麼在中國火?這部紀錄片其實跟之前討論的「996現象」是一脈相承的,很容易觸及白領這個網民中主流意見群體的敏感點。
作為中國職場的長期觀察者,我對第三點尤其關注,片中的美國工人對工廠既無法忍受又離不開的患得患失的心態,也是中國職場上9095後的一部分心態;而片中勞資關係的緊張被擺到明面上討論,也許是即將登上職場舞臺的00後的常態;而影片中的勞資衝突,更可能在幾年後的中國大規模爆發。
換句話說,前段時間突然爆發的「996」的話題,只是未來的一場社會危機的預告片。
在講本文的核心觀點前,我先闡述一下,為什麼《美國工廠》中的衝突,其核心並不是文化衝突。
30多年前,有一部美國喜劇片叫《超級魔鬼幹部》(Gung Ho),內容和《美國工廠》超級相似,只不過它把中國換成了「日本」。
影片講的是美國的小鎮,一家汽車裝配工廠因為日本汽車的競爭而面臨倒閉,高層請來了一家日本汽車企業買下工廠,保住大家的飯碗。日本人當然也不是來做慈善事業的,接下來就是用日本集體主義式的管理方式來改造美國人,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文化衝突。
編劇編出來的情節,在30年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再現,巧的是,片名「Gung Ho」也來源於一個漢語詞彙「幹活」(也有說是「工業合作社」)的音譯,這個詞最早是美國人形容清末赴美勞工吃苦耐勞、做事效率高的特點。二戰時,被美國軍方演繹成「工合精神」,即為了集體自我奉獻,並分工合作達成目標,也算是中國文化對美國最早的貢獻之一吧。
你看,三十年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
實際上,中國製造業的繁榮對美國企業界的衝擊,遠遠弱於當時日本製造業的衝擊,因為當時的美國製造業還是「大到不能倒」的支柱產業,當年美國企業界最流行的就是到日本學習企業管理,並把「豐田生產方法」改造成美國的「精益製造」的管理方法。
然而幾十年後,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取代了昔日的製造業,日本人哪兒去了呢?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人回家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去了,「改革急先鋒」索尼乾脆「全盤西化」,請來老外當CEO。
集體主義挽救不了美國沒落的製造業,甚至救不了日本人自己,這是比文化衝突更深層的經濟規律。
那麼,「美國工廠」真正的問題在哪兒呢?
說文化差異並非中國製造業強大的根本原因,還有一個理由:中國人並非天性勤勞。
剛剛改革開放時,一些應邀來華的國外專家對中國國營企業工人的印象是懶惰,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要三個人幹,不管任務有多急,午睡時間雷打不動;日本能率協會專家三上展對中國政府說,中國不需要增加機器的投資,只要在管理方式、人員素質等方面著力改進,生產效率就可提高5~10倍。
可以說,集體主義製造的懶漢,被資本主義精神改造了,這才有了中國製造業的效率神話。
製造業是最能體現傳統的資本主義精神的產業,追求更高的效率、更統一的質量、更低的成本,所以最適合的管理方式就是軍事化,把人異化成工業流水線上的機器,一個月休息兩次、幾年回家一次、強迫性加班、集體化生活……,這些標準的管理行為,目的並不是壓縮成本,而是提高效率。
製造業不需要個性,也容不下個性。
很多人覺得製造業很落後,其實中國的所有產業都是被製造業改造過的產業,飯店的服務員要當眾做廣播操、白領要參加拓展洗 腦,網際網路公司還有首席價值官,無論是華為比亞迪,還是BAT,所有企業都是按製造業進行管理,核心都是「更高的效率、更統一的質量、更低的成本」。
然而從90後進入職場開始,這套以「成就感、責任感和歸屬感」為核心的管理模式玩不動了,馬雲是70/80後的奮鬥的偶像,卻是95/00後眼中的「馬扒皮」。
這一代人沒有目睹過老國企的「大鍋飯」時代,而他們在高中大學政治課本裡學到的「剩餘價值」「剝削關係」的概念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將滅亡」的理念,轉眼就可以拿來送給老闆和上司——你還無力反駁。
美國勞工運動高 潮的五六十年代,也是美國製造業稱霸全球的時候,企業就算倒閉,工人們也很容易再找到工作,這正是工會有恃無恐的原因。
同樣,中國新一代員工相信自己總能找到工作,只要政府好好管管這些無良企業,所有企業都執行勞動法,就能實現雙贏。
他們會把「996」簡單地看成是法律制度執行不到位的問題,看成是資本家剝削問題,卻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如果真正嚴格按勞動法保護員工權益,「中國式管理」的失效會讓大部分企業都失去競爭力,這並不是人力成本的問題,而是勞工權益與製造業先天的衝突,不管深圳的華為比亞迪,還是鄭州的富士康,或者是中關村的碼農們,都逃不了。
在很多人看來,過度依賴製造業正是中國經濟水平落後的原因,我們應該學習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實際上,美國今天的貧富分化問題,中產空心化問題,病因都在於製造業的衰落,因為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受惠的永遠只是一小部分人。
不過,除了我前面預言的社會危機,「製造業和人的個性化」這個與生俱來的矛盾,也許還來不及大規模爆發,就以另一種方式徹底解決了。
影片前半部,工會矛盾爆發前,工廠管理者向曹德旺匯報工作時說,「美國工人很怕熱,我儘量實現他們想要的環境……」,發現老闆沒有搭話,趕緊補充一句,「在成本範圍之內。」
影片結尾,解決了工會矛盾後,工廠管理者再一次向曹德旺匯報工作:「下一次,這裡要取消兩個工人……,那裡要取消四個人……,這些人,那些人,統統可以去掉,改成機器操作,……他們太慢了。」
影片結尾的字幕說:「自動化將導致全球高達3.75億人需要重新尋找新類型的工作」。
全部文章首發於「人神共奮」微信公眾號(ID:tongyipaocha)。顛覆你對職場、管理、財富的看法。
本文刊登於作者在世界經理人網站開設的專欄
(www.ceconline.com)
世界經理人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