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陌影》和《德州巴黎》:公路片兩部

2021-02-08 52Hz at Dawn

「在兩個截然不同的電影之間找到關聯真是太有意思了。」

文/Poscar

1969年,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上映。
這部帶有純正公路片血統的佳作第一次讓許多人意識到,在現實的壓力下存在著一種逃避的出口。

譬如do drug,譬如遺世獨立,譬如在去往西部的路上一去不回頭。
可是早衰的嬉皮運動並沒有給人們一個滿意的關於未來的構想。

它曾經堅定的支持者們如今也在生活的點滴間被打磨的不成樣子。
「所謂長大成人就是第一次產生一種無法彌補和無法挽救的感覺。」

莫裡斯·迪克斯在五十年前回顧美國的六十年代時這樣寫道。
的確,一個人大可以在時間不值錢時把所有的精力花在與世界的抗爭之上,可是當你停下歇腳,總會有張著嘴卻發不出聲的瞬間為一切打上問號。

   

  《天堂陌影》                           《德州巴黎》
確切來講,《天堂陌影》像是一個人在路上時的所見所聞,帶有一種薩特式的無助感。

而《德州巴黎》則像是對年輕時所做一切的彌補,同樣也含有薩特「自由選擇」的思想在裡面。

或許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說為什麼這兩部電影會被我放在一起對比:

面對生活向你拋來的選擇,你當然有選擇逃避的權力,因此你總是可以不必如此。

可是之後呢?

如果你可以在循環往復的單調中讓自己不至墮落,反抗似乎就失去了意義。

同樣地,如果你面對自己未來的孩子,無助地逃避自己曾經認為無可指摘的信仰,那不反抗的遺憾也只由你自己承擔。



《天堂陌影》作為賈木許的第一部像樣的成片,拿下了當年的坎城金攝影機獎。

影評人評價這部片時,用到了「wistful poetry」(蕭條的詩)這個詞,我覺得再合適不過了。

這部電影我們姑且給它粗略劃分為「青春公路片」:

說是公路片,因為主角們一直在運動著,可是方向近乎於未知,原因也不置可否;

說是青春片,因為它精確地描繪了年輕的處境,像冰刀一般劃開了生活的表皮,讓主角在自由之地上揮霍著身邊有的一切。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像青春片種描繪的那樣轟轟烈烈,每一天都有生死攸關的大事要去考慮——那些都是影視的騙局,我們想過而過不上的日子。

賈木許的這部片子,恰恰描繪的是一扇又一扇選擇門之間我們遺忘了的,真真切切過過的日子,平靜如水的日子。


與之相對的,《德州巴黎》蘊含的情感之細膩,恐怕只有看過的人才能自行體會。

這樣層次豐富的感染力,並不是由長篇的對話來進行的渲染。

恰恰相反,我猜在第二十六分鐘主角才說出第一句臺詞的電影在影史上都能算是特立獨行的存在。


文德斯把歐洲人的緩慢節奏,帶進了與之看似不匹配的西部公路片中,創造了一個孤僻,冷漠,飽受煎熬的主角,隻身行走於同樣孤僻冷漠的西部之中。

我不想說太多劇情,只有一段話讓我感慨:

「She sawherself at night,

running naked down ahighway.

Running across fields,

running down river beds,

「他穿過田野,橫跨城市,毀滅橋梁,燒乾河流,瘋狂地向愛情奔馳。」我想關於愛情的世界,結局都會像木心所說的那樣——早已精緻得只等毀滅。最後,因為觀影順序的問題,我起先並沒有意識到《天堂陌影》的男主約翰·勞瑞在《德州巴黎》中有出鏡。

後來在重新看的時候才發現了這點,可能也是唯一一點,把這兩部片聯繫在一起的確切證據吧。

我所簡單概括的主題——公路片——早已融入了美國電影的血液之中,就像是我們在聊中國當代文學時一定會聊到「後傷痕」一樣自然,

所以究竟怎麼去定義這種精神,我想在這裡援引一則《世說新語》中的小故事作為例證與結尾:

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半夜起來想起自己好友戴逵在附近,於是劃舟登門拜訪,可到了門口卻原路返回,周圍的人不解,他回答說: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相關焦點

  • 觀影[中心] |《德州巴黎》
    「他的電影不是開始於劇本,而是開始於地圖」從早期的公路三部曲(《愛麗絲城市漫遊記》、《錯誤的舉動》、《公路之王》)到頗負盛名的《德州巴黎》。文德斯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荒涼延伸的公路始終都是電影角色情感的寄託,公路上的流浪與疏離也成為文德斯電影永遠的主角。文德斯的風格之後也影響了同樣喜歡以公路和搖滾樂為題創作的鬼才導演賈木許。
  • 和《天堂陌影》的一些聯繫
    ,我在餘姚想看一部叫作《天堂陌影》的電影,但我找不到碟片(那時在餘姚的小音像店裡,隨隨便便就能找到大部分的藝術片),我看到網友凌丁有,就用《大象》和他交換了這一部:我把《大象》寄到金華,他把《天堂陌影》寄來餘姚。《大象》也剛出,我喜歡的,但更喜歡隨後到來的《天堂陌影》。如果列我喜愛的影史十佳,它會排第一。
  • 德州沒有巴黎:電影裡的德克薩斯
    沒想到在與休斯頓思思相關的宇航片之外,在陽剛甚至有點粗鄙的公路片之外,德州也可以發生一些文藝的事情。這種帶著閹割恐懼的設定,在德州保守的背景下,也相得益彰。   人性不會推陳出新   直接以德州地名來命名的影片除了《德州電鋸殺人狂》以外,最為著名的可能就是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和讓-馬克·瓦雷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 巴黎夢見德州
    排片:德州巴黎 / Paris, Texas(1984)/ 維姆·文德斯放映員:阿花放映助理:丁叔本人保羅·奧斯特(左一)、維姆·文德斯(中)、張國榮文德斯的代表作之一《巴黎德州》,也是文德斯最後一部關於美國的電影。整部片子裡那種孤獨的浪漫從每一個鏡頭,每一段配樂滲透出來。
  • 《天堂陌影》吉姆·賈木許 | 鹿地放映 周六下午
    它的樣子永遠都是傷痕和漫無目的。多年後,曾經的疑問在一部電影中得到了解釋——吉姆∙賈木許的《天堂陌影》。 吉姆·賈木許吉姆·賈木許1953年出生,截至到2016年作品《帕特森》,共拍過18部長片,7次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有人稱他是「美國獨立電影宗師
  • 巴黎夢見德州,從男主角去世談起
    而縱觀斯坦通演藝生涯中的電影作品,與文德斯合作的《德州巴黎》無疑是最孤獨的一部。整部片子裡那種孤獨的浪漫從每一個鏡頭,每一段配樂中滲透出來。在《巴黎德州》中,場所的隔離貫穿始終,在「孤星之州」德克薩斯的荒漠中,文德斯想要傳達的是場所下人的感受。空鏡頭的自然景觀空間成的一個巨幅的天然畫框,使人的存在只是「畫」中一個不起眼的點,角色的感情被剝奪,就像一個空殼,藉由畫面從屏幕中悄然滲透出來,為觀眾——他者所感知,在這裡場所即感受,感受即意義。
  • 《德州巴黎》:斷舍離只是虛幻,人生是一次沒有終點的流浪
    文德斯的電影「一直在路上」,因為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片,在路上尋找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是永恆的母題,《德州巴黎》也是如此。電影中的特拉維斯是現實中文德斯的化身,特拉維斯終其一生苦苦尋找的巴黎,是文德斯電影探索曲折歷程的寫照。文德斯的巴黎是法國的巴黎,這座城市和他成名的「旅行三部曲」(《愛麗絲漫遊城市》、《錯誤的舉動》、《公路之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是他創作靈感的來源之一。
  • 《德州巴黎》:斷舍離只是虛幻,人生是一次沒有終點的流浪
    文德斯的電影「一直在路上」,因為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片,在路上尋找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是永恆的母題,《德州巴黎》也是如此。《柏林蒼穹下》是文德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但是《德州巴黎》才是最能代表他個人風格和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內涵的電影,這部電影摘取了第37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桂冠,為他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聲譽。
  • 《德州巴黎》分開旅行是最好的結局
    《德州巴黎》的導演維姆文德斯,是德國新電影的傑出代表導演之一,從小深受美國電影的影響,喜歡音樂劇和西部片,公路片是他一個很重要的標籤。《德州巴黎》的結尾處致敬了德國著名的電影史學家兼影評人洛特艾斯納,納粹期間洛特艾斯納與朋友亨利朗格盧瓦保護了大量的電影拷貝,後者重建了法國電影資料館,讓一大批新浪潮電影人受益。
  • 經典電影榜單(二十)公路篇:35部經典公路電影
    公路電影(英語:Road Movie)或稱為公路片,不是常用的典型電影分類(如:家庭、冒險、動作
  • 聽說最近有部公路片?讓我們來盤點影史最經典10部公路電影
    要說公路電影,其實是自古就有的旅行文學的延續,希臘羅馬神話,荷馬史詩,都是各種在路上。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內,汽車工業開始在美國迅速崛起,汽車也因為成為當時繁榮和青年文化的象徵而登上大映幕,即便如此,公路電影發展成為一種電影類型則是在60年代以後,《逍遙騎士》(Easy Rider)和《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被認為是公路電影的源頭。近年來,國產公路影片也逐漸多了起來,代表作有《無人區》,《落葉歸根》,《一路向西》等。
  • Day 112 巴黎,德州,放逐之路
    和電影生活在一起第112天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片名:德州巴黎 Paris, Texas
  • 《德州巴黎》: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
    憑藉自己獨具魅力和風格的作品曾多次榮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二十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受當時美國公路電影的啟發,和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裡的漫漫流浪。
  • 《德州巴黎》: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
    《德州巴黎》,上世紀八十年代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在美國拍攝的一部經典電影,榮獲第37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憑藉自己獨具魅力和風格的作品曾多次榮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二十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受當時美國公路電影的啟發,和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裡的漫漫流浪。
  • 巴黎德州,一片荒蕪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披著公路片外衣卻很難界定的電影,老姚最愛導演維姆·文德斯的代表作,拿了第37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2014年的老姚還會做主題放映,現在呵呵了之所以把這部1984年的老電影一而再地拿出來放,老姚是覺得《德州,巴黎》像一面犀利的鏡子,能映射出你我人生中的很多困境並引發反思。
  • 【天堂陌影 Stranger Than Paradise 】電影分享會||主持人:馬力
    與他1982年的作品《Permanent Vacation》一起,這兩部早期的黑白作品已經奠定了他以後電影裡面冷漠疏離的奇特風格。劇情簡介     居住在紐約的匈牙利移民威利(約翰·勞瑞 John Lurie 飾)是一個自認為時髦的年輕人,受姨媽之託,很不情願地接待素未謀面的表妹艾娃(伊斯特·伯林特 eszter balint 飾)來住所借宿10天。
  • 《德州巴黎》巴黎燃燒了嗎?德州找到了嗎?
    影片《德州巴黎》跟巴黎沒有關係,跟德州有點關係。看了不少短評,放逐被提及的次數如此之高,而我恰好認為這部影片本質上跟公路和放逐沒一毛錢關係,甚至跟破碎的人生永難治癒也關係不大,僅僅是一部影片需要塞個故事進去而已。
  • 經典公路片 一大波電影在路上!
    由韓寒執導的電影《後會無期》票房已破6億,影片在宣傳時,聲稱這是部公路片,據說有人看完之後想給韓寒推薦些史上最經典的公路片看看
  • 《德州巴黎》:一部注重個人精神世界的電影
    其實他的電影「一直在路上」來形容,在他的電影裡是會出現很多公路鏡頭,在路上尋找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是永恆的主體,而在《德州巴黎》主題上也是一樣的。《柏林蒼穹下》是文德斯創作的被最多觀眾知道的一部作品,不過真正了解的他的人才知道,其實《德州巴黎》才是最能代表他個人風格,以及追求精神的電影。它也是得到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在第37屆坎城電影節中,拿到了金棕櫚獎的桂冠,從此在世界中的名譽都很高。
  • 《德州巴黎》:生來孤獨,何懼荒蕪?
    德州巴黎,一個極容易令人誤解也會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它不是法國的時尚之都巴黎,而是美國西南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地名,叫巴黎。影片開拍之初,導演文德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拍攝地點,編劇告訴他在德州便能看到美國的一切,於是德州巴黎這個美麗的題名就此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