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德州巴黎》,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們腦海裡出現的第一印象是怎麼樣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會誤解。
它是一部用歐洲人的角度來解讀美國人生活的電影,他是大導演維姆.文德斯的傑作。在剛開始要拍的時候,文德斯化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卻一直都找不到理想的拍攝景點。就在這個時候,編劇夏普德是給了他一個地名,說「在德州便能看到美國的一切」,聽到這個話之後,他們來到美國德克薩斯州,並且在這裡找到一個地方,把它稱作是叫巴黎,這個美麗片名也就是這樣來的。
文德斯被人們稱之為導演中的「人類學家」,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稱號呢?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在這些年的創作中,一直在著力表現著一代人的寂寞、孤立與迷惘。其實他的電影「一直在路上」來形容,在他的電影裡是會出現很多公路鏡頭,在路上尋找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是永恆的主體,而在《德州巴黎》主題上也是一樣的。
《柏林蒼穹下》是文德斯創作的被最多觀眾知道的一部作品,不過真正了解的他的人才知道,其實《德州巴黎》才是最能代表他個人風格,以及追求精神的電影。它也是得到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在第37屆坎城電影節中,拿到了金棕櫚獎的桂冠,從此在世界中的名譽都很高。
回歸是找回自我,而流浪則是尋找精神
從《德州巴黎》的內容以及主題上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蘊含著回歸和流浪兩種涵義。男主角在流浪途的時候,偶然被自己的弟弟沃特找到。之後,就從德克薩斯州到洛杉磯,接著再回到德克薩斯州。這些地點之間的轉化中可以看出,其實暗含的回歸現代社會,不過又為了尋找心目中的烏託邦,而選擇不斷自我放逐。
「巴黎」是他心裡的精神烏託邦。男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沉默後,說出的第一句話話就是是「巴黎」。而這個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法國的巴黎,是在德克薩斯州中部的荒蕪地方。在這裡,父母戀愛,並且之後是生下了他。值得一說的一點是,這裡還是在和妻子最甜蜜時,兩個人一起買下的地方,不僅僅如此,還是他犯錯的地方。因為上面的原因,德州的巴黎對他而言,可以說是一個代表了生命、愛情與存在的地方,並且上升到怕精神寄託。
電影結尾中,在妻兒聚在一起後,他則是選擇了默默離開,又一次踏上了一個人上路。不過和之前不同的是,這次不是用流浪來形容,是向著他的精神家園出發,可以說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超越。
「巴黎」也可以說是鄉愁。其實可以說,電影裡的特拉維斯是現實中的文德斯,特拉維斯用自己的一生去尋找的巴黎,這樣的經歷又何嘗不是文德斯在電影中的曲折探索。在文德斯的心理,電影中的巴黎就是是法國的巴黎,為什麼這樣說呢?那是因為有這座城市,他才可以創造出自己的成名的「旅行三部曲」,這三部分別是《愛麗絲漫遊城市》、《錯誤的舉動》、和《公路之王》。上世紀70、80年代時期,他是來到美國拍片,在這期間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裡都感受到了不適應,因為太過於商業的製作理念、以製片人為中心制,這些都讓他懷念歐洲的藝術。
人生就是一次沒有終點的流浪
在文德斯的電影裡,其實很對都是述說著歐美80年代中的人心裡所擁有的彷惶。鏡頭裡會經常出現公路,並且主角似乎一直在路上迷失、歸來、離開,最後可以找到人生的答案。
看到這樣的電影主題,很多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斷舍離」。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特拉維斯就是想要斷也是斷不了的,想要捨棄也是舍不掉,要說離遠些,不管怎樣都不遠。這就好像在說自己和孩子的血緣關係能斷嗎?和親人的親情能舍嗎?對於黑暗的過去真的可以逃離嗎?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紀實與詩意共存的電影風格
《德州巴黎》敘述方法是比較緩慢的,在裡面是沒有太驚心動魄的場面。當然了,也是不會有一波三折的情節。裡面的大部分鏡頭所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片段呢?其實是想要從貼近展現日常生活的紀實風格,讓觀眾心裡產生共鳴。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故事性似乎是被弱化了,更加注重對個人精神世界的關注與關懷方面上的表現,去尋找現在社會產生焦慮的根源,清楚這些後,再並找出走出困境的道路,這些應該才是《德州巴黎》能獲得如此多人喜歡的原因。
——END——
本文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