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也是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文明古國。堯、舜、禹時期任人唯賢,推行禪讓制。而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百家爭鳴,諸多有識有志之人皆出於世,為各自君主出謀劃策。
雖從秦朝秦始皇開始便是家天下的開始,然而隨著朝代的更替,王朝的內部體制問題不斷的出現,君主權力受到威脅,君主開始整頓官員體制,逐漸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君臣之間也單從一個「義」字變化到後來的「道合」。
一、唐朝建國時期,唐太宗對前朝滅亡進行總結,於是他擴大了諫官的權利範圍,並虛心納諫,「君臣之義」顯露雛形,為唐朝的繁榮打下基礎
各朝各代被稱之為「明君」的君主、皇帝們皆會有這些個詞來形容,即「任人唯賢」「聽納諫言」「愛護百姓」「講究道義」等。朝廷的形成,在通俗的印象中,應該是一位明君,一群賢臣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姬旦便因其禮賢下士「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而聞名,當時的周公身份尊貴,即便是身為成王的叔叔,武王的弟弟也並未使他驕縱半分,對於賢士仍是禮遇有加,為成王招攬了很多有識之士,為大周王朝的發展付諸自己全部的心血,直到逝世,大周王朝也在不斷的發展與強盛。
故而曹操在《短歌行》中詠嘆求賢之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同樣是在三國前期,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因聽聞「臥龍先生」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可謂神人。
故劉備遠途跋涉來到諸葛亮的住所臥龍崗,在大風雪的惡劣天氣下,帶著誠心實意在其家門外請他三次,孔明先生終是被劉備的堅持和誠心所感動。
此後下山,盡心輔佐劉備,助他在戰場巧妙取勝,助他在治理軍事井井有條,以及後來竭力輔佐其兒子劉禪,打理他所留下的江山以及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留下了《出師表》這麼一段令人心酸又感慨的佳話。
所謂道義,在那時的人們心中是重之又重,君臣之間多以情誼為羈絆,忠君以為情,忠國所為義,也唯有此保持好為國為民的本性,治國才能太平。
在唐朝初期唐太宗在位的時期,國家的經濟在他的治理下逐漸復甦,文化也繁榮起來,政治清明,百姓也安居樂業。
「貞觀之治」是唐朝走向繁榮的開始。在親眼見證過隋煬帝造成的天下大亂,在親身經歷過農民階級的暴亂之後,給了唐太宗一個深深的警示。他認識到了瓦解隋王朝的農民戰爭,農民階級是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於是他將隋朝滅亡的教訓深深的記在心裡,警醒自己也警醒朝局,糾正前朝的錯誤與弊端,調整政治制度,緩和階級矛盾,也是從汲取教訓之後才得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於是乎,唐太宗留心吏治,虛心納諫,選用任用有才能有德有想法的人,不論出身,不注重階層,也正因如此,唐太宗才能招攬到如此多的人才。
太宗曾對王珪說「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程永安,然而不得者,只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
人稱「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就是一代忠政廉潔之士,給唐太宗諸多的建議與意見,為他治理國家提供良策。不僅如此,唐太宗還不計前嫌的重用舊臣魏徵,更是敞言說,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鏡子,魏徵的直言不諱,說話尖銳見血不僅沒有受到唐太宗的打壓和厭惡,相反他更多的是接納和讚賞,並且鼓勵大臣們多上諫,多提良策。
他擴大了諫官的權利範圍,站在忠言逆耳的角度聽取大臣們的諫言,更好的了解了臣心民意。於是,在朝堂之上大臣們敢於直言上諫,唐太宗能兼聽眾意,形成了這樣政治清明的良好風氣,也給當地的百姓們帶來了一個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和群眾基礎。
二、唐朝在藩鎮割據之下走向沒落,在宋太祖統治時期採用制衡之術,對群臣進行控制,君臣關係由「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合」
眾所周知,在古代一直聽聞這樣一句話,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好似乎這句話才符合我們對古代君臣關係的認識,認為君主的話,皇帝的旨意是絕對的,不得違抗的。然而這一關係並非是一開始就是如此的,是隨著君臣關係,時代變化所導致的。
提起唐朝,可謂是我國古代最為繁華昌盛的朝代,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更是被世人讚不絕口。
君主任人唯賢,聽納諫言的良好風氣得到傳承,然而這一良好的政策若是被心術不正的人所利用,也將成為朝廷政策的一大漏洞。
在唐朝末年,由於皇帝的權威逐漸降低,節度使的權利不斷擴大,藩鎮割據導致國家四分五裂,唐朝就在這樣的局面下被新興藩鎮朱全忠所致滅亡走向末路。
五代十國的混亂導致了社會的不斷動蕩,所謂時勢造英雄,亂世也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載入史冊的宋太祖趙匡胤在城橋發生了兵變,黃袍加身,不費一兵一卒「輕輕鬆鬆」的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
身為一個武將,出於亂世,沒人會比他更加了解一舉奪權的快感,也更是不會了解在這之後深處煎熬的那種恐慌。
他面對過錯綜複雜的朝廷關係,也見證過因君主無手實權,而受朝臣左右導致的羸弱局面,見過太多的他,不得不提防,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在自己漚心瀝血打下的江山上繼續發生,他更加重視了自己手中握有的權利,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必要性掌握一個國家,最首要的是掌握軍政大權,有兵權才有做一切事情的資本。
於是宋太祖約著之前一起出生入死扶他上位的功臣大將們一同喝酒談人生,而後將其兵權委婉而順理成章的收歸自己手中,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杯酒釋兵權」之典故,這是對於武將權利的收回,君臣之間有意或是無意的將彼此之間的距離拉遠了。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五代論》
而對於文臣宋太祖趙匡胤同樣採用制衡之術,宰相權利被分割,同時設置臺諫制度對於大臣們進行監控。在宋朝之前,大臣們都是「坐而論道」,即使後來各朝各代的演變,宰相也同樣是有座位,與皇帝一同論國事。
而自宋朝開始,趙匡胤在一次宰相範質上朝奏事時,不動聲色的將宰相範質所坐之椅給撤了下去,從此宰相上朝再也沒了座位,普通的大臣更是不再奢望,君臣等級的差異也由此凸顯出來了。
宋朝經歷立國之初的搖擺和不安,在統一中原之後,國家趨向穩定,而且特別優待士大夫,士大夫在社會上的地位極高。與此同時,宋朝經濟文化實力也是不斷蓬勃發展的,也是古代君主專製取得巨大前進發展的時期,君權不斷強化。
因而宋代君臣之間的關係也較之前相比出現了些微的偏差,君主應有君主之權威以及其不可侵犯之領地,君權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重視士大夫,重用士大夫,也是宋朝的一大特色,鼓勵大臣多上諫,敢直言。努力追求的君臣關係的最高境界即為道,君臣合二為一,有著共同之追求。
這也就是宋朝時出現的君臣道合,君臣共治的思想。君臣為友,但並非僅僅靠此來維繫人們之間的關係,朝堂之上的等級觀念也逐漸形成,君臣關係發生變化。
三、在君主專制日益加強的情況下,君臣在追求「道合」局面的同時,恪守著為臣之道,保證了君權的神聖不可侵犯
在先秦時期,所謂的君主與臣子之間是沒有明確的等級界限與區分的,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絕對的君權,君臣之間以「義」合,不合則散,這也就是所謂的「君臣之義」,在此時所稱的君主與秦以後所說的君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在唐代末年,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各個地方對於君權的權威都進行了強烈的衝擊,君臣關係由此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合則聚,不合則散」的自由局面已經成為了歷史,「君臣道合」成為了君主與臣子們新的追求。
然而兩者追求的方向略微有些分歧,兩者都在追求君臣為友,共治之道,但臣子們嚮往的是一個可以直言不諱,無需介懷的朝堂。而君主卻認為,君臣在追求「道合」局面的同時,也需要嚴格恪守著為臣之道,為臣之本分。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封建時代不斷發展的產物,它有效的保證了君權的神聖不可侵犯,但同時也是該時期下最大的局限所在,君臣追逐為友之道,若無此道,則只能成為各朝制度下的「工具」。
如此一來的發展,君主專制制度日益盛行,皇帝權利空前強化,時至清朝,尊卑之間的差距極大,皇帝成了至高無上的存在。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