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君臣觀念的演變:從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合,推動政權穩定的基石

2020-12-25 華太師

中華文明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也是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文明古國。堯、舜、禹時期任人唯賢,推行禪讓制。而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百家爭鳴,諸多有識有志之人皆出於世,為各自君主出謀劃策。

雖從秦朝秦始皇開始便是家天下的開始,然而隨著朝代的更替,王朝的內部體制問題不斷的出現,君主權力受到威脅,君主開始整頓官員體制,逐漸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君臣之間也單從一個「義」字變化到後來的「道合」。

一、唐朝建國時期,唐太宗對前朝滅亡進行總結,於是他擴大了諫官的權利範圍,並虛心納諫,「君臣之義」顯露雛形,為唐朝的繁榮打下基礎

各朝各代被稱之為「明君」的君主、皇帝們皆會有這些個詞來形容,即「任人唯賢」「聽納諫言」「愛護百姓」「講究道義」等。朝廷的形成,在通俗的印象中,應該是一位明君,一群賢臣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姬旦便因其禮賢下士「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而聞名,當時的周公身份尊貴,即便是身為成王的叔叔,武王的弟弟也並未使他驕縱半分,對於賢士仍是禮遇有加,為成王招攬了很多有識之士,為大周王朝的發展付諸自己全部的心血,直到逝世,大周王朝也在不斷的發展與強盛。

故而曹操在《短歌行》中詠嘆求賢之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同樣是在三國前期,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因聽聞「臥龍先生」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可謂神人。

故劉備遠途跋涉來到諸葛亮的住所臥龍崗,在大風雪的惡劣天氣下,帶著誠心實意在其家門外請他三次,孔明先生終是被劉備的堅持和誠心所感動。

此後下山,盡心輔佐劉備,助他在戰場巧妙取勝,助他在治理軍事井井有條,以及後來竭力輔佐其兒子劉禪,打理他所留下的江山以及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留下了《出師表》這麼一段令人心酸又感慨的佳話。

所謂道義,在那時的人們心中是重之又重,君臣之間多以情誼為羈絆,忠君以為情,忠國所為義,也唯有此保持好為國為民的本性,治國才能太平。

在唐朝初期唐太宗在位的時期,國家的經濟在他的治理下逐漸復甦,文化也繁榮起來,政治清明,百姓也安居樂業。

「貞觀之治」是唐朝走向繁榮的開始。在親眼見證過隋煬帝造成的天下大亂,在親身經歷過農民階級的暴亂之後,給了唐太宗一個深深的警示。他認識到了瓦解隋王朝的農民戰爭,農民階級是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於是他將隋朝滅亡的教訓深深的記在心裡,警醒自己也警醒朝局,糾正前朝的錯誤與弊端,調整政治制度,緩和階級矛盾,也是從汲取教訓之後才得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於是乎,唐太宗留心吏治,虛心納諫,選用任用有才能有德有想法的人,不論出身,不注重階層,也正因如此,唐太宗才能招攬到如此多的人才。

太宗曾對王珪說「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程永安,然而不得者,只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

人稱「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就是一代忠政廉潔之士,給唐太宗諸多的建議與意見,為他治理國家提供良策。不僅如此,唐太宗還不計前嫌的重用舊臣魏徵,更是敞言說,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鏡子,魏徵的直言不諱,說話尖銳見血不僅沒有受到唐太宗的打壓和厭惡,相反他更多的是接納和讚賞,並且鼓勵大臣們多上諫,多提良策。

他擴大了諫官的權利範圍,站在忠言逆耳的角度聽取大臣們的諫言,更好的了解了臣心民意。於是,在朝堂之上大臣們敢於直言上諫,唐太宗能兼聽眾意,形成了這樣政治清明的良好風氣,也給當地的百姓們帶來了一個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和群眾基礎。

二、唐朝在藩鎮割據之下走向沒落,在宋太祖統治時期採用制衡之術,對群臣進行控制,君臣關係由「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合」

眾所周知,在古代一直聽聞這樣一句話,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好似乎這句話才符合我們對古代君臣關係的認識,認為君主的話,皇帝的旨意是絕對的,不得違抗的。然而這一關係並非是一開始就是如此的,是隨著君臣關係,時代變化所導致的。

提起唐朝,可謂是我國古代最為繁華昌盛的朝代,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更是被世人讚不絕口。

君主任人唯賢,聽納諫言的良好風氣得到傳承,然而這一良好的政策若是被心術不正的人所利用,也將成為朝廷政策的一大漏洞。

在唐朝末年,由於皇帝的權威逐漸降低,節度使的權利不斷擴大,藩鎮割據導致國家四分五裂,唐朝就在這樣的局面下被新興藩鎮朱全忠所致滅亡走向末路。

五代十國的混亂導致了社會的不斷動蕩,所謂時勢造英雄,亂世也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載入史冊的宋太祖趙匡胤在城橋發生了兵變,黃袍加身,不費一兵一卒「輕輕鬆鬆」的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

身為一個武將,出於亂世,沒人會比他更加了解一舉奪權的快感,也更是不會了解在這之後深處煎熬的那種恐慌。

他面對過錯綜複雜的朝廷關係,也見證過因君主無手實權,而受朝臣左右導致的羸弱局面,見過太多的他,不得不提防,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在自己漚心瀝血打下的江山上繼續發生,他更加重視了自己手中握有的權利,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必要性掌握一個國家,最首要的是掌握軍政大權,有兵權才有做一切事情的資本。

於是宋太祖約著之前一起出生入死扶他上位的功臣大將們一同喝酒談人生,而後將其兵權委婉而順理成章的收歸自己手中,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杯酒釋兵權」之典故,這是對於武將權利的收回,君臣之間有意或是無意的將彼此之間的距離拉遠了。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五代論》

而對於文臣宋太祖趙匡胤同樣採用制衡之術,宰相權利被分割,同時設置臺諫制度對於大臣們進行監控。在宋朝之前,大臣們都是「坐而論道」,即使後來各朝各代的演變,宰相也同樣是有座位,與皇帝一同論國事。

而自宋朝開始,趙匡胤在一次宰相範質上朝奏事時,不動聲色的將宰相範質所坐之椅給撤了下去,從此宰相上朝再也沒了座位,普通的大臣更是不再奢望,君臣等級的差異也由此凸顯出來了。

宋朝經歷立國之初的搖擺和不安,在統一中原之後,國家趨向穩定,而且特別優待士大夫,士大夫在社會上的地位極高。與此同時,宋朝經濟文化實力也是不斷蓬勃發展的,也是古代君主專製取得巨大前進發展的時期,君權不斷強化。

因而宋代君臣之間的關係也較之前相比出現了些微的偏差,君主應有君主之權威以及其不可侵犯之領地,君權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重視士大夫,重用士大夫,也是宋朝的一大特色,鼓勵大臣多上諫,敢直言。努力追求的君臣關係的最高境界即為道,君臣合二為一,有著共同之追求。

這也就是宋朝時出現的君臣道合,君臣共治的思想。君臣為友,但並非僅僅靠此來維繫人們之間的關係,朝堂之上的等級觀念也逐漸形成,君臣關係發生變化。

三、在君主專制日益加強的情況下,君臣在追求「道合」局面的同時,恪守著為臣之道,保證了君權的神聖不可侵犯

在先秦時期,所謂的君主與臣子之間是沒有明確的等級界限與區分的,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絕對的君權,君臣之間以「義」合,不合則散,這也就是所謂的「君臣之義」,在此時所稱的君主與秦以後所說的君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在唐代末年,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各個地方對於君權的權威都進行了強烈的衝擊,君臣關係由此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合則聚,不合則散」的自由局面已經成為了歷史,「君臣道合」成為了君主與臣子們新的追求。

然而兩者追求的方向略微有些分歧,兩者都在追求君臣為友,共治之道,但臣子們嚮往的是一個可以直言不諱,無需介懷的朝堂。而君主卻認為,君臣在追求「道合」局面的同時,也需要嚴格恪守著為臣之道,為臣之本分。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封建時代不斷發展的產物,它有效的保證了君權的神聖不可侵犯,但同時也是該時期下最大的局限所在,君臣追逐為友之道,若無此道,則只能成為各朝制度下的「工具」。

如此一來的發展,君主專制制度日益盛行,皇帝權利空前強化,時至清朝,尊卑之間的差距極大,皇帝成了至高無上的存在。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宋史》

相關焦點

  • 禮別尊卑,君臣有義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明確指出,禮的用是和,先王所留下來的以和為貴是最美的篇章。怎麼和呢?小大由之,以禮節之,非此,則不和也。
  •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在講《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系列節目時講過:「人倫之基,萬世之始。」人倫是中國古代對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關係及其相應的道德規範的統稱。 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最重視人倫。
  • 君臣再會之新都馬調
    在楊麗花歌仔戲《王文英與竹蘆馬》中飾演宋仁宗,楊麗花飾演王文英,王文英得到竹蘆馬寶物,帶領仁宗到全國各地查訪民情,並整頓朝政,仁宗對文英恩寵有加,升他為龍圖閣大學士,君臣情深。然而在文英騎竹蘆馬回到家鄉與娘子辛月霞相會時,竹蘆馬被母親損壞,文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返回京城任職。
  • 讀史|關羽之死,蜀漢君臣難辭其咎
    從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漢中戰役結束到十二月關羽被殺,歷時足足7個月。其間,蜀漢除派劉封等人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攻佔上庸諸郡外,居然未作任何策應關羽的軍事部署和行動。事實證明,蜀漢君臣過熱的帝王夢與功臣富貴夢所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 日本戰國:歷史傳統美德之「君臣豐樂」
    在上兩期中已經講了日本戰國時代有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鬧劇,而本期則會繼續與大家分享「君臣豐樂」的故事。在這之後還會有「民風淳樸」一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日本戰國時代,因為利益紛爭,父子兄弟尚且刀兵相向,君臣之間更無君臣之理可言。長尾為景、宇喜多直家等人皆通過殺死主君的惡行而成為一方豪強。但是今天「君臣豐樂」的主角並非長尾為景等盜國者,而是素有「忠勇」之名的三河武士。三河武士之勇暫且不談,以下我們便聊聊所謂「忠誠」的三河武士,是如何害慘德川(松平)四代的。
  • 《大秦賦》:君臣相處之道有這三招,可保晚節
    文/hr弟 自古君臣相處都是大難題,才會有人說:伴君如伴虎。 《大秦賦》中一段君臣之情的演繹,讓人印象深刻。嬴子楚新王上位,背著華陽太后竟然立呂不韋為丞相,而且直接在早朝上任命。面對各方力量的反對,嬴子楚的一段話,不僅讓各方沉默,估計呂不韋聽後也很受用。
  • 《畫境長恨歌》君臣失義成就達成技巧
    畫境長恨歌是一款古風的經營模擬遊戲,這款遊戲的故事背景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結合了中國歷史文化內容,遊戲中,有很多成就可以達成,那麼,其中的君臣失義怎麼達成?君臣失義是畫境畫境長恨歌的成就,需要達成特定的條件才能完成。有哪些條件需要完成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已深深融進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人心所歸,惟道與義」出自《晉書·熊遠傳》。
  • 【BL書單232】古風純愛君臣甜虐文,君臣恩怨,帝王霸業,愛恨情仇,互寵雙男神
    古風純愛君臣甜虐文,君臣恩怨,帝王霸業,愛恨情仇,相知相守!
  • 《鶴唳華亭》|反轉懸疑的君臣父子劇挺有看點
    《鶴唳華亭》的主人公蕭定權,位及皇太子,卻和父親君臣之禮勝過父子之愛,年少時還失去了愛自己的母親, 該劇是由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編劇即小說作者,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和普通的網絡古裝言情劇有明顯的區別,整個故事雖有男女之情的故事,但是更注重情感的「大義之氣」的表現,彰顯的是高於一己私情的大義情懷。 和小說相比,電視劇的某些人設有了明顯變化,而且在故事結構上也稍有調整,整個故事情節更為緊湊。
  • 被父親關在米櫃餓死的朝鮮世子,君臣尊卑,皇家親情,孰重孰輕
    英祖的陰晴不定是以君臣之禮傷了他與世子的父子之情,不管怎麼做,世子都無法挽回英祖的心。英祖對王權的惦念與看仇人似的眼光讓世子心寒,至此,世子放浪形骸,整日披麻戴孝為大妃守靈,自己也睡在棺材裡。但英祖沒有別的兒子,只能立世孫(世子的兒子)為王位繼承人,世子的妻子與少論派為了確保世孫順利登基,統統站到了世子的對立面。已然知曉自己成為棄子的世子越發乖戾癲狂,他並不在乎權利,但他無法忍受父親對他的厭惡,他偏要以人倫來對抗英祖的君臣之道。
  • 古代君臣禮儀為何由「作揖」演變成「三跪九叩」了呢
    我們經常看到古裝影視劇中,君臣之間都是行跪拜禮的,每當臣子見到皇帝,都要下跪磕頭,上朝磕頭,覲見磕頭,接旨也要磕頭。我們很多人也認為「三跪九叩」就是中國古代君臣間歷來的傳統,但是真實的歷史,並非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的演變之路
    而日後統一的西晉政權依舊被高等士族把持,南渡後的東晉更是出現了王馬共天下,高等士族和君主一起統治的局面。所以諸葛亮三顧茅廬的經歷,自然成為了次等士族和底層寒士的理想,也成了所有渴望改變命運之人的心理寄託。其次,諸葛亮對抗曹魏是以弱抗強的北伐戰爭。忙裡偷閒之間,還有征服南中蠻族的遠徵。
  • 鹿鼎記之玄桂CP翻紅,復盤甜寵互動君臣情深?童年CP真香!
    這幾天新版《鹿鼎記》熱播,熱搜是上個不停,從劇情到評分討論甚至演員回應爭議,大小事宜都在熱搜榜上「通知」大家了。還有這種戳腦袋叮囑小桂子多讀點書的戲碼,明明是皇上給小桂子安排那麼多出生入死的任務,卻又說「每天都擔心你」當然了,這些所謂的「甜」還是建立在君臣之間的情與義之上,
  • 《大秦帝國之縱橫》戰國風流-那個時代的君臣,對手,夫妻
    君臣相知 -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雖然是以秦國為主體敘述,但仍反映了整個戰國發展風潮的變遷。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是各國紛紛變法求強,而到了第二部縱橫則是互相結盟對抗求全。在此過程中最矚目的莫過於遊走各國的士子們。是他們敏銳地觀察局勢的變化,引領了一次又一次的潮流。談不上多崇高的理想,只是為了實現個人的能力和抱負,不惜堵上性命和聲譽。
  • 《鹿鼎記》:康熙皇帝與韋小寶,既是君臣,也是朋友,關係複雜
    記得我小時候看《鹿鼎記》,就很感動於康熙和韋小寶之間的朋友之情,雖然長大後知道這只不過是一段虛構的故事,但仍然在心中常常回味。其實他們二人之間有幾層複雜的關係。君臣首先自不必說,他們分屬君臣,雖然很多時候韋小寶沒大沒小,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康熙是皇帝,隨時都能要了別人的性命。在韋小寶與他相處的時候也要時刻保持分寸不敢僭越,既要維持朋友的親密無間,又要保持君臣之禮,韋小寶過得實在是不容易啊。
  • 《大秦帝國之縱橫》致最好的君臣知己,居廟堂之高君臣相得,處江湖之遠知己共醉
    就拿劇裡說,居廟堂之高君臣相得,贏駟懂他,信他,放手讓他施展才華,他們倆一個懷揣王霸天下之夢,一個做著指點江山之夢,可以說是最佳的國君和輔臣,相互成全,黃金搭檔,贏駟不僅給張儀絕對的信任,並且給了他十足的保護,在他活著的時候,張儀從來不用擔心朝臣的非議,不用擔心君王的猜忌,只一心一意的做事情。
  • 秦孝公和商鞅這對完美君臣為了打造一個強大秦國,都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歷史上最完美的君臣模式,就是明君強臣,而秦孝公和商鞅就是這樣的一對完美君臣。他們兩個聯手把一個又貧又弱的秦國,利用二十年時間,打造成一個戰國時期一流強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基石。秦國的財力僅僅是一個小諸侯六百分之一,你能想像秦國窮到什麼樣子了嗎?除了財力,秦國的兵力也很弱,秦國號稱十萬大軍,其實能戰的僅五萬騎兵,另五萬全是步兵,而且是老弱之兵,兵器也是老舊戰車,根本不堪一擊。而當時各國的可戰之兵,楚國五十萬,魏國三十萬,齊國二十五六萬,燕國二十萬,趙國二十多萬,就連最弱的韓國都有十八九萬。
  • 紹聖紹述,宋哲宗君臣政治上的以牙還牙,北宋內憂外患的開始
    內心的不滿已經到了極致,是以高太后去世後,宋哲宗親政,追述高太后垂簾時,更有「朕只見臀背」之語,來發洩對高太后的不滿甚至後來還準備以高太后曾經打算立子不立孫,來追廢高太后,在其生母的苦勸之下,才最終打消了念頭政治上,曾經的那些元祐舊臣,宋哲宗親政之後,自然是容不得他們。
  • 耽美|君臣|主受|十本古耽君臣文合集(一)
    本文原名《重生之君臣》,完結後改了個霹靂式龍傲天文名,聰敏文武全才強攻X縝密善誘帝王強受,雙重生,攻受互寵,王朝末期復仇+不科學變革改續春秋~大楚朝,亡於啟元十九年春。啟元帝顧縝,曾是最不受寵的佛堂皇子,撿漏得了王位,勤政堅忍,與重臣謝九淵由防備到相知,攜手革清吏治。奈何黨爭日久,外敵虎視,謝九淵戰死沙場,顧縝與群臣殉國於奉天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