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人馬世芳:孕育好作品的土壤不是選秀,也不是音樂節

2021-01-07 澎湃新聞
馬世芳。 王辰  澎湃資料圖

假如你是認真的樂迷,請張開耳朵,收聽馬世芳。

9月19日晚,臺灣第50屆廣播金鐘獎結果出爐。馬世芳不僅再度以《音樂五四三》蟬聯最佳流行音樂節目,更拿下廣播生涯第一座最佳流行音樂主持人獎。

從母親陶曉清手中接過雙料大獎,母子二人的擁抱將頒獎典禮推向了高潮。馬世芳在獲獎感言中說,一個用心製作的廣播節目,在耳畔或許稍縱即逝,對人的影響卻可以是一輩子。

初夏開始,由馬世芳主講的一檔網絡視頻節目《聽說》上線。如今播到了13期,點擊量已超1500萬。

從事電臺主持26年,首次直面大陸觀眾,馬世芳把重點放在了最熟悉也特別在乎的臺灣懷舊音樂上:《橄欖樹》、李宗盛、羅大佑、《旅行的意義》、陳昇⋯⋯每期節目由歌曲和音樂人串起臺灣曲折的歷史、眾多的族群以及社會的變革。經年沉浸音樂世界的馬世芳將每一則歌曲背後的蛛絲馬跡一一內化,娓娓道出。

「好幾期都有人說看哭了,我倒真的沒想到。」夏末的一個晴朗早晨,下巴上蓄了鬍子的馬世芳帶著他的帆布環保袋坐在咖啡廳的沙發裡,點了一杯紅茶,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一些大陸聽眾回憶起早年頭一次聽到臺灣歌曲情形的留言也讓他印象深刻。

臺灣的流行音樂,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裡至少影響了幾十億人次。「這大概是臺灣這個小島有史以來滲透力輻射出去影響最大的文化輸出了,」馬世芳說,「可是這麼多年來,也沒有多少人認真來說這件事。好多故事再不說,遲早要被忘記了。」

透過廣播節目、寫專欄文章、在高校開課,邁入四十歲的人生節點,馬世芳的事業脈絡、價值信仰逐漸清晰起來。

「音樂是一個載體,臺灣經歷的過去,有些可以和當下的大陸互相映照。」透過音樂,馬世芳希望試著將兩岸存在的誤會或是互相不知其所以然之處梳理開來。

人生低潮時,電臺是一種自我治療

「讓認真的樂迷得到一些乾貨。」臺灣電臺生態不易,也因此顯出馬世芳功力不同。他更傾向深入淺出地貼著音樂本身去談創作和製作,這讓受訪者和聽眾都感到愉悅。

網友「尋常風光正好」評價馬世芳的節目做到了讓音樂成為話題的重心,令樂迷提升對音樂的鑑賞力,知曉更多製作背後的故事,創作人的心路歷程和歌曲背後的意義。這同樣也是馬世芳對節目的冀望。

然而,其實馬世芳並不把周末2小時的電臺主持當成一份正經八百的工作。雖然薪酬不高,他卻在節目中有自由的語域和空間。「對我來說,它是好處特別多的一件事。」因為這檔節目,他能按時收到唱片公司寄來的專輯,接觸到欣賞的音樂人,聽到音樂背後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

甚至,在人生的瓶頸期,電臺提供了一條出路,讓馬世芳有了一個「可以自我安慰,稍微喘口氣歇一歇的地方」。

坐進直播間那把專屬於他的椅子,戴上耳機,按下按鈕,看到「播音中」的燈箱亮起,「不管之前的狀態多疲倦、心情多糟糕,但是音樂放出來,人就會定下來,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治療。」

跟母親同看搖滾演唱會

這輩子,馬世芳沒寫過一張履歷表。說起這個,他略帶得意,「簡單來說就是到處打零工」。

除了電臺主持、寫專欄,這些年,他還在臺灣科技大學開了一門課,叫做《文藝發展與流行音樂文化》,不僅有機會和年輕世代溝通,也幫助他獲得靈感。三不五時,不少人找他去演講、當評審或是類似展演活動的標案請他出主意。

「去金曲獎當評審,就是想盡辦法把自己在乎的東西儘量拱上去。」這話聽起來像是玩笑,但他說得認真,「要是能幫在乎的作品和音樂人爭取到比較多的資源,我覺得也不錯。」

事情一件件來找他,他就一件件地做。有的合適,有的失敗。馬世芳算了算,如果不偷懶的話,打零工的模式掙得還多一點。也曾有過相當不順利的時期,但不至於讓家人太操心。「運氣還不錯」,他摸摸下巴。

這種「非典型」的生活方式跟馬世芳的「非典型」家庭不無關係。

爺爺馬廷英是中國海洋地質科學的先驅,父親亮軒是作家(本名馬國光),母親陶曉清是資深廣播人。文化世家的寬厚氛圍中,馬世芳一面親近文字,對待娛樂業也多了一份平常心。

馬世芳講,爸媽從不期待孩子達到怎樣的社會指標,變得有「出息」。「好像只要不做壞事都可以。但自己做的決定,不順利的話後果也得自己承擔。」

退伍時,和別人家著急找工作不同,父親建議他先到處看看,不要隨便決定第一份工作,出國晃一晃也可以,錢不夠自己來補貼。

絲毫不感意外,馬世芳真的跟父親借了筆錢,去歐洲晃了一個月。巴黎、倫敦⋯⋯逛博物館、看演唱會、買唱片。回來之後跟哥們說起,「他們用很不可思議的眼睛看你」。

母親陶曉清也不是循規蹈矩之人。在臺大念書的時候,馬世芳留一頭及腰長發,扎個馬尾。「我娘有一次看著我說,你要不要燙起來?」現在想起來,馬世芳依然忍俊不禁。

母親陶曉清19歲就入行當播音員,也是臺灣民歌時代最重要的推手,被譽為「民歌之母」。

因此,馬世芳兄弟打小捉迷藏的場地是「臺北國父紀念館」旁演出舞臺的通道。後來馬世芳才知道,臺灣的「民歌運動」很大一部分是在自家客廳開展起來的。「我記得李宗盛最愛講笑話,王夢麟最愛罵髒話。鄭怡性子最急,邰肇玫酷得像大姊頭。那些年輕人經常戀愛或失戀,有時候唱著新寫好的歌,唱到一半還會哭起來。」

曾經,馬世芳從未預料到也會變成播音員,「因為啊,怎麼想都不可能超過她的成就。」但也正因為志趣相投,馬世芳是能夠「跟自己的親娘去看搖滾演唱會」的人。

1997年,母子同赴日本看鮑勃·迪倫。那是對於他倆意義非凡的一次人生初體驗。「他對我們母子的影響都太大了。」

演唱會辦在名古屋的一間中型會館。26歲的馬世芳興奮又焦慮,開場之前就嚴正以待,唯恐錯過任何細節,甚至準備好紙筆,對著舞臺上先擺放好的樂器畫平面圖。

「他沒有暖場樂手,時間一到就上臺開口就唱了。我拿著望遠鏡拼命看,想記住他穿什麼衣服,記他唱了什麼曲目,反而沒太多心思在感動上。我娘不一樣。第一首歌出來她就開始掉眼淚。」馬世芳嘆了一聲,「她從少女時代,還是黑膠唱片,在電臺播的就是他的歌啊。看到他也老了,但是還滿世界唱,有很多感慨。這是她的青春嘛。」

那天走出現場,母子聊天。陶曉清說,聽鮑勃唱歌還是很感動,同時還有很強烈的感覺——1960年代他唱的那些歌,寫警示的預言,現在聽還是那麼有力量,這也表示這個世界沒有變得更好。

「她說,世界真的不會變得更好,只是地球也只能不停地轉,我們也只能接受吧。那時候,我多少還有一點憤青的痕跡留在身上,聽她這麼說,不大認同,覺得還是會有點不一樣吧。現在想想她說的,也許有道理。」

對不容置疑的權威本能地不信任

馬世芳是1971年生人,穿棉質T恤,儒雅溫和,聲線迷人。家裡有兩個男孩,他是老大。

出生之前,兩邊家族都好多年沒有新生兒了,白淨乖巧的馬世芳,不僅即刻獲得了長輩的疼愛,也輕而易舉地俘獲老師的青睞。「其實我成績普普通通,而且其實沒有特別乖,但是只要負責表現乖巧,大人的讚美就不虞匱乏。」

這樣的環境下,馬世芳生性隨和,也比較容易滿足。「還好認識現在這個老婆,她跟我很不一樣,是冒險犯難的性格,常常要把我從安全範圍扯出來,再鞭打一下。」說著他邊笑邊比劃了一下抽鞭子的動作。

年逾不惑,他反思自己性格上的畏艱怕難,溫和而不願跟人起衝突,以至於需常常告誡自己,不要再當爛好人,也少說有意討好表現的話。「不然自己心虛的感覺是騙不了人的。」

馬世芳評價自己的二十歲是「心理上的憤青,行為上的文青」。而如今,音樂、文學領域之外,他也關切變革中的社會,且具批判精神。

前幾年,馬世芳給歌唱比賽當評審時發覺年輕人無法找到自我表達的動力。「集體失語是最大問題,充斥著虛無、迷茫、麻木、困惑、軟爛!」這讓他心痛悲觀。

而這兩年,社會氛圍變化下,他發覺臺灣敢於通過作品對現實議題發聲的比例有所提高。「從獨立音樂人的作品裡感覺到對自我認同,母語、性別等方面的焦慮,甚至,比起1990年代的地下音樂姿態更強,態度也更積極。」

馬世芳說,源源不斷的感動人心的作品才是流行音樂行業的核心燃料。而如何將燃料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是馬世芳在乎的事情。

他也相信,無論在多麼貧瘠糟糕的創作土壤,都能孕育橫空出世的偉大創作人。「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社會能不能提供給這些有才華和專業素養的音樂人一個以作品為中心的安身立命的環境。」

【對話】

孕育好作品的土壤應該不是選秀,也不是音樂節

澎湃新聞:音樂市場細分之下,商業味十足、粗製濫造的流行曲充斥市場,不少人感到高品質的流行音樂不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了,你有這種感覺嗎?

馬世芳:

這個世代還是有不少好東西,只是也許埋得深一點,要多花功夫挖出來。但是又多想一想,覺得確實比較少。因為流行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們生活裡的意義不太一樣了,我們消化流行音樂的樣子也確實不同了。以前有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有崔健的《一塊紅布》,這個時代會出現什麼歌呢?有李志、老周(周雲蓬)、萬青(萬能青年旅店)、五條人、張懸、蘇打綠。

澎湃新聞:對大陸的流行音樂的現狀如何評價?

馬世芳:

大陸是直接跳過了唱片工業的階段,還來不及發展出自己的工業結構,就進入了數字時代,但是有很多橫空出世的神人,包括特別厲害的樂手,錄音師、製作人、創作者和歌手,有不少水準超過臺灣同類人,但他們是點狀的,串不起一個產業。並且,大陸獨立製作的手藝也在進化。現在價值轉移到了商演、音樂節和電視選秀。但孕育好作品的土壤應該不是選秀,也不是音樂節。

澎湃新聞:你有一個身份叫做音樂推介人。從音樂到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多年來,你為兩岸三地的互相交流做了大力的推動,比如你率先在臺灣介紹大陸的獨立音樂。

馬世芳:

我看到這幾年,在大陸、香港、臺灣,年輕人都很焦慮,社會上不斷地出大事。其中出現的,不只是階級、地域、政治、社會的(問題),還有世代之間的相對剝奪感。

年輕世代彼此之間的了解還是很少,很薄弱。在此之前,流行文化是從臺灣單方面過來大陸,但是現在大陸的影視、選秀開始反攻臺灣。流行文化層次的交流不見得不好,但是只靠這個是不行的,裡面有很多誇大扭曲、膚淺,甚至會引起誤會的東西。隨著自由行的開放,兩岸互相走動的年輕人會越多,了解才會變多。

尤其這20年來,大陸的快速發展和臺灣的相對停滯導致兩邊都會有很多複雜的心情。過度的自大、過度的自卑,很多心結,坐下來好好聽對方的故事是不容易的,一不小心就會冒犯。我想,那就說說故事吧,這是最容易促進互相了解的方式,而且有些故事是臺灣年輕人也不太清楚,所以這也是梳理臺灣自己歷史的機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方風雲榜汽車音樂節打造Live版選秀神曲
    東方風雲榜汽車音樂節復刻經典,打造Live版選秀神曲還記得去年此時,「雨神」蕭敬騰、庾澄慶和温嵐在東方風雲榜汽車音樂節的舞臺上呼風喚雨、high翻全場的盛況嗎?今年10月20日,東方風雲榜汽車音樂節再度來襲。
  • 【廣播丨案例】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臺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    相較之下,《音樂五四三》對廣播與音樂親緣關係的把握和呈現就頗值得研究與借鑑。接下來,音樂的生命力和廣闊樣貌真正得以綿延、增擴,則仰賴於廣播創作主體對音樂的敏感與熱愛,以及對音樂和相關知識的熟稔與把握。依筆者看來,與其說音樂是呈現於唱片、磁帶、音樂播放器或數碼音樂平臺上的聲音作品,不如說音樂更關乎每一首歌、每一張專輯或每一個片段從萌生、孕育、創作到出版發行等一系列連續或斷裂的生命軌跡。這些軌跡不僅意指音樂本身,更關涉音樂人、音樂與歷史、社會、文化的記憶及彼此間的關聯與互動。
  • 春浪音樂節:臺灣,春天裡的第一場音樂節!
    每年的四月起至十月,各大音樂節一波波襲來,時尚時尚最時尚,炫酷炫酷最炫酷的你準備好了麼?Anyway,當國內的音樂節準備襲來之時,作為音樂節控的小咩已從寶島給大夥帶來了臺灣音樂節的重頭戲啊:春浪音樂節現場播報以及行程攻略。
  • 臺灣樂團「攻佔」大陸一二線城市音樂節?
    蔡維澤詞曲作品《視線所及只剩生活》臺灣樂迷大頭則是直接認為,大陸的新民謠音樂人的作品,直接影響到了一批臺灣樂隊的曲風和唱腔。"就像老王樂隊,你聽他的咬字根本聽不出是臺灣人,就像聽大陸的樂隊一樣"。對此臺灣文化的平穩,近幾年大陸娛樂產業日新月異,呈爆炸的飛速發展。優愛騰等視頻平臺崛起,音樂綜藝的增多,給了音樂人更多的露出機會;線下的音樂節,livehouse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給了音樂人以生存土壤;各類新型經紀公司的誕生,讓造星的產業鏈更加完整。
  • 案例 | 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臺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相較之下,《音樂五四三》對廣播與音樂親緣關係的把握和呈現就頗值得研究與借鑑。接下來,音樂的生命力和廣闊樣貌真正得以綿延、增擴,則仰賴於廣播創作主體對音樂的敏感與熱愛,以及對音樂和相關知識的熟稔與把握。依筆者看來,與其說音樂是呈現於唱片、磁帶、音樂播放器或數碼音樂平臺上的聲音作品,不如說音樂更關乎每一首歌、每一張專輯或每一個片段從萌生、孕育、創作到出版發行等一系列連續或斷裂的生命軌跡。這些軌跡不僅意指音樂本身,更關涉音樂人、音樂與歷史、社會、文化的記憶及彼此間的關聯與互動。
  • 側寫邱比|華語金曲獎評審馬世芳講邱比
    —— 華語金曲獎評審 馬世芳若從公開發表作品的時間算起,邱比「出道」也好幾年了,儘管他從來不曾以「娛樂圈」的標準模式發片,打歌,宣傳。邱比表演的肢體,獨樹一格的詞曲,飄渺的歌聲,電音氣質的樂風,在在和電視觀眾習慣的主流品味大相逕庭。因為這個節目,他算是在對岸出了名,但也沒有到暴紅的程度。他沒能闖關到最後,好像也不算太意外。回到臺灣,他仍然低調,一切仿佛照舊,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 聽臺灣流行音樂的人沒有不知道馬世芳老師的—王小峰
    電話打過去————陶老師,我想採訪著名樂評人馬世芳,不知道您是否認識他?——認識,因為他是我兒子。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後來知道,這位馬世芳老先生比我還小4歲。之所以感覺馬世芳是個老先生,是他文字給我的感覺,老道、成熟,讀起來不是同代人的感覺。有人說他是「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
  • 2016上海滴水湖春浪音樂節
    臺灣地區著名的戶外音樂活動「春浪音樂節」升級版2016強勢登陸上海,4月30日、5月1日兩天,滴水湖畔驚豔開啟。  由「友善的狗」團隊創始於2006年的「墾丁-春浪音樂節」,歷經10年,已成為臺灣地區戶外售票音樂節的第一品牌,每年吸引約十萬音樂愛好者的目光,更是眾多華語重量級歌手夢想的演出舞臺。   2016升級版「春浪音樂節」登陸上海,將首次呈現與世界接軌的主題舞臺設計。
  • "古今臺外"之後"世芳扯鈴"?別鬧!成語不是這麼糟蹋的!
    此番言論一出,不僅引起臺灣網友諸多批評,各界也紛紛表示這言論「比扯鈴還扯」。連國民黨主席洪秀柱22日都在社交網站上稱現代新成語又多了一句,叫「世芳扯鈴」。       其實這並不是劉世芳「臺獨」小宇宙第一次爆發。
  • 音樂節中,熱愛著音樂的他!正是鄒文正!
    有一場一連十場的音樂節,將為廣州的歌迷帶來了延續半年的音樂路程中的狂歡,在廣東那一場廣場上面的音樂節也徹底的讓觀眾見到了鄒文正的身影出現,也聽到了鄒文正的音樂,那時候音樂節舉辦的地點正是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舉行。
  • 南陽臺灣美食音樂節,聽說很牛逼!
    黃家強,中國實力派搖滾樂隊「黑豹樂隊」,超炫的演藝陣容組合、純正的臺灣美食、現場互動及音樂嘉年華體驗空前,夏日狂歡盡在——華耀城之夜 嗨樂南陽臺灣美食音樂節。黑豹樂隊的搖滾精神和頗高的音樂質量使得黑豹樂隊成為中國搖滾樂的一面旗幟,樂隊音樂風格以流行搖滾為主。代表作品:《無地自容》、《潮汐》、《枷鎖》《Don’t break my heart》、《不再沉默》、《兄弟》等。
  • 臺灣節目「音樂萬萬歲」之校園民歌(2020)
    『點擊上方「夢潮音」可以訂閱以文字和音樂治癒你』🎵音樂萬萬歲 校園民歌篇 馬世芳解說 孟庭葦演唱 南方徐哲緯
  • 電臺復活節|馬世芳:我在這裡,而我不在這裡
    談及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馬世芳說:「有的音樂很髒卻很強壯,有的音樂美得令你絕望,有的音樂墮落不堪卻讓你得了救贖,有的音樂繁花錦簇,有的音樂深不見底。你坐在車裡,把收音機聲量扭大,搖下窗戶,風灌進來,你仰頭斜斜向外看,悲欣交集,那樣的音樂,是我喜歡的。」
  • 臺灣也流行音樂選秀節目了,而且質量還很高!
    近年來綜藝節目五花八門,有模仿外國的真人秀,也有原創節目,音樂選秀也列在了其中之一。內地的音樂選秀節目有《快樂男聲》、《超級女聲》以及人氣爆棚的《中國好聲音》,這些節目形式單一,多年來模式不變,更是在網絡上引發了話題,比如黑幕、作假等等,但節目仍在盛行,目前臺灣也流行起來了,一檔叫做《聲林之王》的節目正在熱播。這檔節目播出幾期,每一期都能給觀眾一定的震撼,不論是演唱水平還是選手的外在形象,都很符合偶像的標準。
  • 開往草莓音樂節的「臺灣專列」·都市快報
    【流行看潮】  曾經有評論稱趙一豪是「臺灣的Jim Morrison」,崔健也曾公開稱讚過這支上世紀80年代由趙一豪創建的樂團Double X。算起來趙一豪比崔健小兩歲,他高二就開始組樂團……  文 邱大立    4月28日到5月1日,草莓音樂節上海站舉行,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屆的音樂節中,主辦方第一次專設了「臺灣舞臺」。
  • 中國新歌聲不是中國好音樂
    我說的是音樂,不是娛樂。這些年,各類綜藝節目客觀上提高了觀眾的音樂審美水平,推廣了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知識和音樂作品,但是,為什麼最終除了幾個零敲碎打的娛樂明星,沒有更多的音樂人出現,重要的是,沒有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誕生?音樂作品有兩種:聲樂和器樂。《中國新歌聲》是聲樂類節目,說白了,就是唱歌。
  • 獨立音樂,不是孤立音樂
    那一年,已經是二手玫瑰的梁龍離開齊齊哈爾開始北漂生活、從一個保安隊長成為樂隊主唱的第十六年,在北京與家鄉之間輾轉、藝術與生存之間掙扎的日子似乎已經過去了,現在網際網路所記載的2014年的二手玫瑰,是頻頻出現在各大音樂節的常客。生存之上,如何找準屬於自己的音樂特質,是梁龍一直在思考的。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為名的走唱會,帶來臺灣原創民謠作品代表「美麗新民謠」的系列演唱響。  大多數內地樂迷最先關注到「臺灣原住民」一詞,應該是從臺灣卑南族歌壇天后張惠妹開始,而後諸如民雄、動力火車、王宏恩等一系列原住民出身歌手紛紛成為臺灣歌壇驍將,形成華語歌壇一道鮮亮的風景。但是,張惠妹他們所演唱的歌曲,顯然又都不是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而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又是什麼樣子?本期特別策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而特別的臺灣原住民音樂世界。
  • 2018奕澤x西安春浪音樂節丨在秋季的西安一起看春浪
    正是這樣的音樂土壤,吸引海內外一線歌手前來報到。這個深秋,西安將被一股源自臺灣墾丁的音樂熱浪席捲。近幾年來鮮少登上音樂節的她,你準備好迎接天后到來嗎?,獲得總決賽冠軍、最具潛力獎 ;同年,參加浙江衛視原創素人音樂圓夢節目《夢想的聲音》 ,2017年,參加愛奇藝音樂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的比賽,獲得全國總決賽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