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節目「音樂萬萬歲」之校園民歌(2020)

2021-02-22 夢潮音

『點擊上方「夢潮音」可以訂閱以文字和音樂治癒你』

🎵音樂萬萬歲 校園民歌篇 馬世芳解說 孟庭葦演唱 南方徐哲緯  樂手強陣容🎵

引言:1970年代中期臺灣開啟的年輕人創作演唱自己的歌(不只聽唱西洋音樂),校園民謠運動被稱作「校園民歌」運動,這個運動為臺灣乃至整個華人流行音樂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無數歌手都深受這個運動的影響。

預告:本文最後獻上「音樂萬萬歲」2020年7月12日這期節目完整視頻

先請允許筆者自說自話,把節目涉及背景和重要的人物 用寥寥數語來介紹

一、今年的民歌45周年紀念演出活動(臺灣)

筆者羨慕臺灣可以去的觀眾聽眾

二、公視 音樂萬萬歲

臺灣著名的音樂節目,沒有過度的娛樂,給歌手和樂手們安安靜靜唱歌和演奏的空間與時間,美好的舞臺,沒有非常絢麗,卻特別有文藝氣質。在今年最新一期節目裡也回顧了校園民歌,請到了曾在民歌西餐廳演唱而走上職業歌手生涯的孟庭葦、南方二重唱、徐哲緯。

節目是臺灣的廣播人世家出身的馬世芳(1971年生人)主持,也是著名廣播人、樂評人,他母親是臺灣資深廣播人陶曉清,父親是作家亮軒。

他發起的臺灣百佳唱片的評選活動影響深遠,主編有《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一書,評選出的確實是好專輯,但是遺憾的是非常偏向滾石系和本土創作系,並不完整和廣泛,但不失為樂迷們非常好的參考書。

節目中孟庭葦 演唱曲目《第二道彩虹》(收錄於1997年孟庭葦【第二道彩虹】民歌翻唱專輯)《白沙窗的女孩》(收錄於1994年孟庭葦【純真年代】民歌翻唱專輯

節目中我們還能看到幾乎每張唱片的幕後名單都印著的他們名字:吉他倪方來、鋼琴屠穎、和聲林美璊等老師

吉他 倪方來

鋼琴 屠穎 (編曲家)

和音 林美璊

林老師的介紹詳見《孟庭葦|誰的眼淚在飛(1993)》音樂人單元

三、本期音樂萬萬歲完整節目視頻

節目上集

歌單:孟庭葦《第二道彩虹》、《 白紗窗的女孩》 ,南方二重唱《秋意上心頭》,徐哲偉《浮水印》


節目下集

歌單:南方二重唱《何年何月再相逢》、《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徐哲緯《 最後的溫柔》,林俊逸《擺渡人的歌》

四、筆者推薦曲

原創早期的都年代感太強了,不是每一首原唱都適合現在的年代聽,於是本期節目後,筆者聽了一遍原唱,想推薦大家的是筆者最心水的歌,最心水的版

孟庭葦《第二道彩虹》 薛志雄作詞 陳秋霞作曲 (收錄於1997年孟庭葦【第二道彩虹】民歌翻唱專輯)

周華健《擺渡人的歌》詹德茂作詞 周華健作曲 (收錄於1988年周華健【我付出我的真愛 我實現我的夢】專輯)

夢潮音 2020.7.14 《音樂萬萬歲》觀後發散性分享  感謝您的閱讀           

作者簡介:關於夢潮音,點擊藍字,無營銷,閱讀量全靠在讀的你的喜歡而有的「在看」「發圈」

歡迎你留言在「在看」功能裡,或者留言在公眾號私信我,你的留言我的珍藏。

---

近期原創:(點擊藍字可以閱讀)

孟庭葦音樂全紀錄 系列

《孟庭葦|風中有朵雨做的雲(1993)》1.6

《孟庭葦|誰的眼淚在飛(1993)》1.5

《孟庭葦|冬季到臺北來看雨(1992)》1.4

《孟庭葦|你看你看月亮的臉(1991)》1.3

《孟庭葦|成長(1990)》1.2

《孟庭葦|其實我還是有些在乎(1990)》1.1

《孟庭葦音樂全紀錄(自序)》 0.0

---

音樂主題 系列

祈禱  《炙熱陽光》       《琥珀琉璃》

《第二道彩虹》    《純真年代》 《炙熱陽光》     

《真的還是假的》 《無處可藏》   《照亮》       

---

其他

《孟庭葦 音樂少女再直播歡樂唱聊》

《孟庭葦直播首秀呆萌爆笑完整版(下)》
《孟庭葦直播首秀呆萌爆笑完整版(上)》

《孩子們的祈禱》

相關焦點

  • 音樂萬萬歲 幕後小花絮
    終於盼到本周日就要播出的《音樂萬萬歲》!偶像營業的日子就是亞迷萬歲的日子
  • 音樂故事|臺灣校園民歌時代
    華語音樂,經過了時光的滌蕩與梳理,在黃金30年的輝煌之後,駛入了沉澱與思考的港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在世界樂壇,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那些成長的歲月,留給了華語音樂人太多的感慨,傾盡一生,不敢辜負。要講華語音樂發展史,臺灣是不能跨過的重要段落。50年代,西洋音樂開始進入臺灣,這是華語校園音樂萌動的起點。
  • 【純粹聽音樂】奇樂的私房歌單(臺灣校園民歌)
    本周「奇樂的私房歌」會跟大家分享一張我珍藏的CD專輯——《校園民歌1》,當時大陸引進版名稱是《臺灣校園民謠》。裡面收錄了蔡琴、葉佳修、羅吉鎮、李碧華、陳淑華等當時一批知名校園民歌手一共14首歌曲。希望這些老歌能將大家回到45年前那個轟轟烈烈的民歌時代,感受那些最純真的記憶。
  • 【微信搶票】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 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時 間:11月6日(周日) 15:00地 點:深圳音樂廳二樓演奏大廳說 明:2周歲以上兒童(身高未滿0.9米的兒童需出示身份證)憑票入場,其餘兒童謝絕入場。
  • 伊能靜為林志玲「嗲」聲辯護 惋惜臺灣校園民歌的消亡
    《歌聲的翅膀》自播出以來廣受好評,節目中各具特色的實力萌娃們總能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在本周日即將播出的節目中,就迎來了一對來自中國寶島臺灣的雙胞胎樂樂和媃媃。伊能靜不禁感慨,80年代臺灣校園民歌盛行,湧現出了一批經典的作品,然而現在卻已經消亡。[NextPage]
  • 陳樂:臺灣政治生態與校園民歌_智庫報告_澎湃新聞-The Paper
    此時本土音樂製作人最著名的當屬莊奴與左宏元,他們合作的作品突破了傳統臺灣歌謠和舊上海曲風,吸取歐美音樂之長,並與本土音樂特色進行結合,創作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如《小城故事》、《又見炊煙》、《千言萬語》、《海韻》等。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你也許知道他們都屬於七八十年代的金曲,也許還聽說過「校園民謠」這個詞。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配合當時臺灣經濟的發展,電臺、電視的西洋音樂節目,美軍俱樂部以及西餐廳裡的英文歌表演,帶動起了西洋音樂的風靡。當時也是美國民謠復興的盛期,鮑勃·迪倫等民謠巨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 10年前是節目合聲 岑寧兒回歸《音樂萬萬歲4》哽咽
    記者許逸群/臺北報導公視節目《音樂萬萬歲 4》本周播出「流行古典跨界+經典人物」主題,邀請林凡、宮天平、段旭明與岑寧兒,一起演唱多首融合流行與美聲的「跨界」風格歌曲。(圖/公視提供)香港創作女歌手岑寧兒Yoyo出身香港演藝世家,父親是資深演員岑建勳、母親是才女劉天蘭,但岑寧兒卻選擇隻身來臺發展,在臺灣已經紮根十年的她,起初透過好友盧凱彤介紹,因而認識馬世芳,第一次見面就在淡水的咖啡廳聊了大半天,互相分享音樂。岑寧兒曾是節目合聲班底。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的「熱門音樂」節目每周四開闢「現代民歌」單元。介紹由臺灣青年學子自發創作的實驗性歌曲,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楊弦、彭國華、吳楚楚、胡德夫、韓正浩、蘇來和之後的李宗盛、羅大佑、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這裡聚首談理想,搞創作。1978 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比賽。
  • 老歌時光︱聆聽臺灣校園民歌永遠的未央歌
    這樣的歌謠,它們是臺灣校園民歌,你知道它們的原唱是誰嗎?這些歌從來也不是伴我長大的歌,零星一點點聽到的,也只是從父輩的口中知道的是標上臺灣標籤的歌。可是我一聽到這些歌,竟然覺得它們是"不朽"的。這本不該是我這個周邊圍繞著"周杰倫"的八十後所體驗到的,我竟然有了六零後七零後的感動,我無法形容對它們的喜愛,它充滿著人文氣息和理想化的情結,滿滿的是陽光積極向上的純真年代。
  • ❹.臺灣「民歌 40 」深圳演唱會 十年一次的民歌盛會
    年輕的樂迷奔著陳綺貞、韋禮安,隨著他們的音樂唱出自己的心聲。「不同於大陸的民歌,臺灣民歌更像民謠,卻比民謠有著更多的傳奇。」40 年前,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臺的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向觀眾席上投擲可口可樂,並喊出 " 唱自己的歌 "," 民歌運動 " 的大幕正式拉開。臺灣的 " 民歌運動 ",開啟了本土原創流行音樂文化的興起。臺灣民歌走過了 40 個年頭。
  • 【轉】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開票了!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的「熱門音樂」節目每周四開闢「現代民歌」單元。介紹由臺灣青年學子自發創作的實驗性歌曲,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楊弦、彭國華、吳楚楚、胡德夫、韓正浩、蘇來和之後的李宗盛、羅大佑、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這裡聚首談理想,搞創作。1978 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比賽。
  • 今晚我們聽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上)
    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在陶曉清的空中電波裡,逐漸萌芽開花。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接過母親的旗幟,成為新一代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最近,他們在上海參加「40·20」民歌展,10月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就請到這對傳奇母子,主持人張穎將和他們一起來聊聊臺灣民歌時代代表人物和歷史時刻。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2019年初,陶曉清在上海為新書《生命的河流》開講座,海報上寫著「主講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好些粉絲遠道而來,手裡捧著「臺灣民歌四十年系列」唱片、書籍、紀念冊,場面溫馨感人。但也有熱心聽眾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陶老師,能聽您演唱一首《橄欖樹》嗎?我特別喜歡這首歌……」這不是陶曉清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 看吶藝文 |臺灣校園民歌45年
    我們這一代,身在大陸,如果喜歡流行音樂,或多或少,受到其中的影響。比如1980年代初,《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校園民歌,對於生於70年代的我們,一個浪漫的詞語,一個浪漫的時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紀念特展」,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 來自臺灣最美麗的民歌之聲 野火樂集•2015走江湖音樂節
    在此之前,李雙澤在他僅29年的生命中,大聲疾呼我們要尋找自己的原創歌曲,不要一味地聽唱西洋歌。李雙澤這在當代第一擊,衝撞出了臺灣當年大學生們的創作意識,拾筆寫下對遙望於歷史課本中的中國之情、豐滿的土地之愛與告白青春的衷情曲。2015年走江湖音樂節,以臺灣校園民歌40年中的經典名曲及嶄新的城市民謠,為夢想走上江湖之旅,以歌聲重返你我生活中每一段動人的交錯時光。
  • 2016臺灣「民歌40年」深圳站演唱會今日開票!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的「熱門音樂」節目每周四開闢「現代民歌」單元。介紹由臺灣青年學子自發創作的實驗性歌曲,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楊弦、彭國華、吳楚楚、胡德夫、韓正浩、蘇來和之後的李宗盛、羅大佑、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這裡聚首談理想,搞創作。1978 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比賽。
  • 楊祖珺:回望臺灣「校園歌曲」之初
    正是因為楊祖珺對這段背景的介紹,記者才認識到陪伴過我青春歲月的「校園歌曲」,不僅僅是臺灣的風光雪月、感時傷懷,它還承載著影響社會、改變人群的理想與奮鬥,開啟了後來臺灣音樂創作人的社會意識與人文關懷。
  • 華語流行樂史:臺灣樂壇之②民歌時代(1977-1982)
    但很多著名的音樂人因種種原因已經永遠的離開了他們熱愛的音樂無法抵達(黃大城、馬兆駿、施碧梧、梁弘志、潘安邦、李泰祥)  關於民歌運動的一些資料匯集,在知乎胡德夫那個回答下的同一條目裡就在列。網上搜民歌時代,也能看到好多相關的連結與訪談的記錄。  對於這些比較遙遠的樂壇作品和相關人物,還有比較輕鬆的了解方式。下面推薦幾個臺灣曾經的音樂類綜藝節目。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其中,「民歌之母」陶曉清、《龍的傳人》原唱李建復以及「南方二重唱」現身發布會,以歌聲與故事帶人重溫臺灣民歌的美好時代。●陶曉清的「臺灣民歌客廳」說起臺灣民歌,深受港臺流行文化浸潤的全球華人,其實都不陌生。《蘭花草》、《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龍的傳人》……至今每一首都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