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自己的歌」的楊祖珺
接受記者採訪時的楊祖珺
陳曉星攝
北京深秋,有「壓不扁的玫瑰」之稱的楊祖珺從臺北飛來,做了一場《重探一九七0年代臺灣知識青年創作歌謠的時代背景》的學術報告。
楊祖珺口中的「知識青年創作歌謠」即大陸所稱的「臺灣校園歌曲」,擁有從「50後」到「90後」的幾代聽眾,但其中不少聽眾會問:楊祖珺是誰?
她是1978年臺灣首次出現的中文歌曲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當紅歌手;
她是1988年在北京舉辦演唱會的臺灣第一人;
她是臺灣「唱自己的歌(相對於唱外文歌曲)」運動的發起者、組織者、演唱者;
她是歌曲《美麗島》、《少年中國》的原唱……
包括在臺灣,楊祖珺也不再以歌手著名,以至於她接受記者訪問時談到被路人認出「你是民歌手」時,眼睛裡閃爍出欣喜與安慰。雖然身心俱在臺灣40多年社會變革的傷痛中煎熬,楊祖珺還是在乎她生命的原點:民歌(創作歌曲)與歌手。
站在北京的講臺上,「翻攪」40年前的臺灣往事,楊祖珺不談自己,只談「背景」,「以期彌補目前已存大量相關研究的當時樣貌」。
楊祖珺開場解釋:她報告中的「知識青年」,泛指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考上大學,曾經使用國語(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原住民語言或中國各省方言發表過創作歌謠的臺灣青年。
背景一:
沒人敢種向日葵
楊祖珺在報告中首先分析了當時臺灣青年生活的政治背景——白色恐怖:上世紀70年代很容易遇到無數「充滿了政治想像力」的社會禁忌:例如,市場上幾十年都買不到向日葵,臺灣的鄉村野地也幾乎無人種植太陽花(因與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關聯)。美術系畫太陽花或使用太大面積的紅色,會招來教官約談。即便到70年代末期,偶爾播放大陸新聞,也必須是負面主題和黑白畫面。
在臺灣40多年的戒嚴時期,思想審查工作由軍方「警備總司令部」負責,政府、宗教團體、媒體、學校、民間社團各種大大小小機構都規定設置「人事第二室」,這些人員負責隨時近身監控。老百姓連私下聊天都會不經思考就主動篩選掉「思想有問題」的話題,眾人皆知「不要自找麻煩」。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二·二八」等臺灣所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楊祖珺在報告中只談「創作歌謠」的背景,不談歌謠。有聽講者當場請她介紹歌謠的代表作,表現出對歌謠本身的關注更多。其實,相對於歌謠本身,所產生的背景決定了歌謠的屬性及歌手的命運。當時,楊祖珺為錄唱片而送審的歌曲全部被禁:《美麗島》「主張分離主義」、《少年中國》「與匪隔海唱和」、《我知道》「嚮往工農兵文藝」……她在臺視主持的音樂節目也一再被要求演唱「愛國淨化歌曲」,她因此憤而辭職,開始了「被禁」人生,也開啟了到農村、工廠「做人民歌手」的起點,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
正是因為楊祖珺對這段背景的介紹,記者才認識到陪伴過我青春歲月的「校園歌曲」,不僅僅是臺灣的風光雪月、感時傷懷,它還承載著影響社會、改變人群的理想與奮鬥,開啟了後來臺灣音樂創作人的社會意識與人文關懷。
背景二:
吃美國奶粉長大
楊祖珺在報告中引用戒嚴時期兩次成為政治犯的臺灣文學家陳映真對臺灣青年知識分子接受美國影響的比喻:吃美國奶粉長大。楊祖珺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臺灣知識分子,都羨慕過「假日到美新處(美國新聞處)」、「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一個月」、「得到美國政府的學術交流基金會的獎學金」、「由美國相關文化經費支持」……70年代臺灣在校的大學生,已經早早被師長們排好了人生時間表:初中、高中、大學、留學,而且一定是去美國。當時有一句人所周知的話: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選擇美國為留學對象的臺灣大學畢業生, 50年代約89%,60年代前半段約79%,70年代前半段為86%,後半段達90.7%。反映了當時臺灣青年的人生價值與目標。
而美國流行文化在臺灣一向佔有很大的比例,楊祖珺介紹了美國學者Thomas B. Gold的觀點,他認為,當時美國流行文化能夠在臺灣體現,一是因為國民黨的反共立場和文化緊縮政策;二是中日建交後,臺灣當局開始嚴格控制日本文化;三是美軍顧問團進駐臺灣,帶動文娛需求,臺灣商人盜版生產美國唱片、書籍;四是美軍電臺播放的音樂主導流行品位。
但楊祖珺認為,那個年代充滿了社會意識及抗議精神的美國流行(歌曲)文化,對於臺灣創作歌謠的影響並不如有些研究者所言。他們忽略了幾項重要事實,首先,60年代抗議歌曲出現在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上時,雖然臺灣已有盜版唱片發售,但70年代的歌謠創作者們還是埋首苦讀的中學生,他們沒有機會聽到;其次,中學生的英文程度普遍不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美國流行歌曲中具有明顯社會改革或左派意識的歌曲,都會被查禁。因此,當時就算是跟著電臺主持人熟背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學生,即便學會哼唱了很多歌曲,也不知道那些歌手和歌曲的社會意義。
她自己的經歷也是如此。當時的楊祖珺是從上海遷到臺北的人家的大小姐,抱著吉他在大學校園唱英文歌的時髦女大學生,在校園演唱會和餐廳裡演唱的青春歌手。她和記者談到美國女歌手瓊·貝茲(John Baez)對她的影響,女歌手彈著吉他穿行在巴基斯坦難民營、高歌「讓仇恨化為互愛、使強者憐憫弱小」的姿態令她膜拜,當時她不明白左派、反戰這些政治概念,但她再也「不稀罕」做一個珠光寶氣的歌星,而想唱「老天,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
背景三:
有了「去頭掐尾」的空間
楊祖珺在其自傳《玫瑰盛開》裡回憶了「李雙澤鬧場事件」。楊祖珺在校園演唱會上壓軸演出前,一位叫李雙澤的青年提著一瓶可口可樂衝到臺上質問:「我們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也都是外國歌曲,我們自己的歌呢?」
這一聲吶喊震撼了一統校園的美國旋律,但唱英文歌的楊祖珺相當不服氣:我想唱中國歌,可大多數的歌曲都在30年以上了,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楊祖珺談到社會環境變化催生了「我們自己的歌」——「校園歌曲」。她分析,上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地區的臺灣加工出口貿易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但農業衰敗和自然環境汙染的問題逐年嚴重。中日建交、保釣運動和蔣氏父子的權力交接,令主政者策略性擴大了青年知識分子以及臺灣地方勢力參政機會,關注國家、社會與文化發展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現代主義等各種思潮也獲得了「去頭掐尾」的空間。
臺灣知識青年創作歌謠的養分來源,也包括臺灣陸續成立的「現代詩社」、「五月畫會」、「東方畫會」、《劇場》雜誌等等這些新的、現代的文藝組織和作品。70年代,臺灣的報紙、雜誌出現了年輕人或思想上解放的中年人所書寫的新小說、「鄉土」散文,大改過去只有反共作家或軍中作品的面貌,這些創作為70年代的臺灣帶來了新鮮而豐富的社會訊息。此外,還能在臺北市牯嶺街的舊書攤上找到冰心、老舍的書,這些都是已經被查禁的,但在少數的年輕知識分子之間流傳。
最後,上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的電視音樂節目和比賽節目對歌謠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到1998年才停播的「五燈獎」歌唱比賽,1965年在臺視開播,參賽歌曲以國語和閩南話為主,選手都是非職業的,他們在唱歌的同時還展現了不少民間藝術,對「自己的歌」的創作者影響匪淺。還有中視在1971年播出的「金曲獎」,主旨就是「鼓勵創作歌曲」,女主持人頭戴寬邊草帽彈吉他唱歌的形象,帶動了不少年輕人創作歌曲的願望。第三個節目就是楊祖珺主持過的「跳躍的音符」,「我如果要去主持,目的就是為了推廣唱自己的歌」,楊祖珺向製作團隊宣稱。
……
楊祖珺作為「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做了這場報告,雖然其中的每一步她都親身經歷,但她不談自己,不帶感情,力求提煉「歌謠創作」產生背景的學術價值。這樣的背景研究,不僅有助於大陸聽眾對「校園歌曲」的深入認識,也對臺灣的政治、社會、文化和幾十年間的社會變革提供了了解的視角。
《美麗島》與《少年中國》
走下講壇的楊祖珺生動、隨性,她坐在北京一家素食餐廳吃了一頓「飽飯」後會大喊「生活真美好」;她在聊天時認真問朋友:「當時你懂你的信仰嗎?」她在說起年輕時的夢想「能踏上大陸的土地一步,死也甘願」時仍然落淚;她在回憶過往時突然加上一句感慨:我愛理想……
楊祖珺從「唱自己的歌」開始,投身民歌運動,為幫助雛妓、殘障兒童辦募款演唱會,與當時對抗國民黨當局的黨外運動結緣。楊祖珺說:「我當時哪裡懂政治,但我一腔熱血要為社會做事,看到雛妓、魚販、赤腳兄弟們髒亂的生活,我要給他們唱歌,把世界來改變。」
但楊祖珺被當局視為進行工運、學運活動,她的唱片被禁,一直邀請不斷的演出被取消,有些演唱會是她策劃、組織的,自己卻不能上臺,只能躲在後臺。即便那種情況下,楊祖珺仍然曾經天真地以為:「他們會明白,我只是為了民族、音樂在努力,我沒有什麼『陰謀』。」但封殺還是一次次來臨,楊祖珺在自傳中感嘆:「我形似愚蠢,但真誠萬千的愛人之心,怎麼就那麼任人踐踏在腳底下呢?我們社會中有多少生命力,就這樣被扭曲得無影無蹤呢?」
無論是否主觀願意,楊祖珺這位被封殺的歌手成為政治人物,1986年她當選民進黨創黨中執委;1987年被剛成立的夏潮聯誼會選為評議長;1988年率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到大陸,同年,成為「中國統一聯盟」創盟盟員。後來她赴美繼續年輕時中斷的學業,取得美國麻州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學位,回臺後任教大學校園。
楊祖珺對記者說:「《美麗島》和《少年中國》兩首歌最能說明我的命運,原來只是『自己的歌』,無關政治,但『美麗島』的名字被當時的黨外運動所用,便有了『獨』的色彩,國民黨不準播;《少年中國》又因為有『中國』兩字,成為民進黨的禁忌。」
因為禁忌,楊祖珺在臺灣「校園歌曲」的地位被或多或少淡化忽略,以至不少人只知後來者葉佳修、羅大佑、侯德健等,以至《美麗島》和《少年中國》不那麼家喻戶曉。但對這段歷史稍作探究的人,不會跳過楊祖珺的名字,也不會不聽一聽《美麗島》和《少年中國》——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他們一再重複叮嚀/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美麗島》)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你對我說/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少年中國》)
連結>>>
校園歌曲在臺灣又稱民歌、歌謠,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臺灣各大學校園,以中文創作,內容貼近民眾生活,體現民族意識和現實的思考,因此被稱為「民歌」。也有人類比當時美國的流行音樂稱此種音樂風格為「歌謠」。
但這種「民歌」不同於傳統意義上民間流行的各類型民歌,有研究者又將其稱為「校園民歌」或「校園歌曲」。
校園歌曲的題材分類及代表作:
懷古與歷史
美麗島、龍的傳人、唐山子民、中華之愛、易水寒、古國今昔、俠客、我心似清泉、送你一把泥土、赤壁賦
鄉愁
鄉愁四韻、少年中國、歸去來兮、歸人沙城、出塞曲、蘆歌、橄欖樹、浮雲遊子、曠野寄情、就要揮別
中國詩詞
釵頭鳳、雨霖鈴、秘摩崖月夜、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偶然、浮生千山路
生活民俗
廟會、月琴、今山古道、鄉間小路、晚霞滿漁船、雨中即景、酒幹倘賣無、外婆的澎湖灣、鄉居記趣、正月調、鹿港小鎮、拼宵夜、捉泥鰍、童年
自然詠嘆與懷想
秋蟬、小貝殼、小草、聽泉、守住這一片陽光、蝸牛與黃鸝鳥、夕陽伴我歸、蘭花草、微光中的歌吟、讓我們看雲去、小草、祈禱
愛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小秘密、風告訴我、如果、神話、偶然、木棉道、拜訪春天、小茉莉、忘了我是誰、阿美阿美、離開你走近你、風中的往事、生命中的陽光、歡顏、走在雨中、陽光和小雨、守著陽光守著你、天天天藍、忘了我是誰、恰似你的溫柔、野百合也有春天、夢的衣裳、請擁抱我、第一支舞、我深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