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 兩岸歌飛血脈親(看臺灣)

2021-01-09 臺灣頻道

  胡德夫在兩岸交流紀念晚會上演唱。

  臺灣歌手蘇芮在兩岸交流紀念晚會上獻唱。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臺灣民歌手楊祖珺懷抱吉他,在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紀念晚會上動情唱道。上世紀80年代,楊祖珺作為首個在大陸開演唱會的臺灣籍歌手,曾在北京唱響這首《少年中國》。

  在那時,來大陸開唱是需要些冒險犯難精神的。全面封殺、限制自由,種種代價可能接踵而來。「那時臺灣老兵返鄉探親已經通了,我希望文化上也通。」楊祖珺告訴記者,我在臺灣是「唱自己的歌」(臺灣民歌運動)的歌手,為什麼不把心聲帶給大陸的年輕人,跟他們互動溝通?

  大門始開

  上世紀70年代,大學時代的楊祖珺投身臺灣民歌運動,從此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不只是動人的吟唱,更見於影響社會和改變人群的實踐。1988年,她率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前往大陸,同年,成為「中國統一聯盟」創盟盟員。

  時至今日,談及年輕時「能踏上大陸的土地一步,死也甘願」的願望時,她依然會淚溼眼眶。生在由上海遷至臺北的人家,直至開放臺灣老兵探親之際,她才首度踏上祖國大地。

  「鄉愁,回家。」1991年首次返鄉、此後陸續護送上百位老兵骨灰歸家的臺灣老兵高秉涵,用這兩個關鍵詞,向記者概括他最深的感觸。「我為什麼要把這些老兵的骨灰一個個抱回他們的家園?我深深地了解這些老兵的鄉愁,因為其實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我更深深地了解到,他們要回到自己生命的源頭,也就是家。」

  父輩的鄉愁,兒孫的情結。3歲時跟隨父母從山東到臺灣的凌峰,是第一位到大陸拍片的臺灣藝人。在1985年獲得第20屆金鐘獎最佳男歌手獎後,突然放棄島內的演藝事業,於兩岸開放交流當年,前往大陸拍攝電視系列片《八千裡路雲和月》,向臺灣觀眾介紹大陸的風土人情,並在片中擔任主持。

  「我一定要去大陸。」凌峰曾經發願。在他還年幼時,母親和眷村鄰居媽媽們常常聚在一起唱歌,每次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伙兒都會落淚。

  「我想大人怎麼唱著唱著會哭呢?這首歌有什麼好哭。」直至成年後,凌峰才能領會,那樣的情愫叫想家。他的父親臨終前輾轉回過老家,更多的眷村老兵卻歸鄉無計,在無盡的等待中凋零。到大陸拍攝電視系列片,以此紓解臺灣觀眾的鄉愁,這便有了《八千裡路雲和月》。

  歷盡波折

  30年前,《少年中國》在楊祖珺傳唱之際,被視作「與匪隔海唱和」。因被當局視為從事社會運動,楊祖珺的唱片被禁,演出被取消。「他們會明白,我只是為了民族、音樂在努力,我沒有什麼『陰謀』。」楊祖珺曾想。理解卻並未到來,封殺依舊如影隨形。

  1987年,凌峰計劃前往大陸拍攝《八千裡路雲和月》一事被媒體曝光。原本悄悄趕到日本,借兩岸參加東京影展的機會與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接洽拍攝事宜的他,從日本一回到臺灣即遭軟禁,島內報紙封殺他的消息,同時被勒令不準上電視、不準演出。由於當年海外報紙爭相報導,數月後臺當局迫於壓力才放他出島拍攝。

  「剛好就碰到兩岸探親開放,所以我們以探親的名義、拍攝紀錄片的名義,開啟了《八千裡路雲和月》。」凌峰說,《八千裡路雲和月》和兩岸開啟交流30年是同年同月生。北至黑龍江,西至新疆伊犁,南至雲南邊境,從大城市到小鄉村,鏡頭覆蓋廣闊,以人物為載體,為變遷中的中國大陸留下影像足跡。經歷沒收錄像帶、禁播停播等波折,絕食和質詢等抗爭,《八千裡路雲和月》在臺熱播,並迫使臺當局修法,宣布取消赴大陸製作電視節目的禁令。

  凌峰向記者回憶,1990年,他和文章受邀參加大陸春節晚會。但當時臺灣有法令規定,演藝人員不允許出現在任何大陸電視臺裡,除非是新聞。否則,回去就會被禁唱、禁演。文章當時走紅臺灣,心中頗多顧慮。

  「你到底是要為兩千萬人唱歌,還是十億人而唱?」在凌峰勸說下,文章如期登臺,回到島內果然被封殺。由於《八千裡路雲和月》熱度正高,凌峰未被封殺(否則意味該片相應要停播)。區別對待同時登臺的藝人,島內新聞喧騰一時,最後逼得臺灣「新聞局」修法,允許臺灣的藝人到大陸上電視。

  互相傾訴

  冰釋雪融,弦歌未央。衝破現實的重重阻隔,兩岸日漸聲息互聞。在兩岸交流紀念晚會上,從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民歌,到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臺灣樂聲陪伴大陸「50後」到「90後」,鐫刻難忘的蔥蘢青春。「四大名著」電視劇主題曲響起,現場不同年齡段臺胞的光影記憶同樣被喚起。

  《橄欖樹》《故鄉的雲》《愛拼才會贏》……歌曲串聯起的,不只是華語歌曲的流變,更是兩岸交流30年的歷程。「大地之大,我們還有很多的歌沒聽到,還有很多的話沒有互相傾訴。」「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對記者說。

  在胡德夫看來,未來有一座大橋還要繼續建,那就是溝通兩岸的大橋。「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文藝工作者,最起碼是一個螺絲釘,或是橋墩的一部分。」自從1989年首次來大陸,在經年往返中,胡德夫一次比一次確信,在那座大橋上,兩岸同胞可以互相寒暄,彼此擁抱。「這樣的同胞兄弟情分,應該在那座橋上,我們心裡那座橋上建立起來。」

  「我最大的願望是有生之年,兩腳都還可以行走,有機會跟不同世代的年輕人交談,聽他們的歌,唱自己的歌。」胡德夫說,臺灣300多個部落我幾乎都去過,大陸這麼大,我想用有生之年好好地走,除了看看這裡壯大以外,也讓臺灣很多的朋友,因為看到這邊的發展,而充滿希望,充滿志氣。

  (圖片均由晚會主辦方全國臺聯提供) 

(責編:王吉全、楊牧)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任何困難都割斷不了兩岸血脈親情
    作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海峽論壇自2009年首次舉辦以來,歷經臺海局勢的起伏跌宕,尤以這一屆的時空背景最為特殊。儘管民進黨當局百般阻撓限禁,仍有近2000名臺灣同胞不懼威脅,毅然參會,說明參與兩岸交流是臺灣民眾發自內心的強烈願望,勢不可擋。臺灣有關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克服困難,前來共襄盛舉,體現了發展兩岸關係的責任、擔當和勇氣。
  • 陸配臺配愛在兩岸都般配 兩岸婚姻搭建特殊血脈之橋
    兩岸交流30周年,兩岸婚姻成為了兩岸交流的血脈之橋,這些家庭子女在北京參加冬令營活動。(資料圖)臺灣姑娘簡璿容(第二排左一)在廈門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陳翠仙)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發生了許多難忘的故事。
  • 兩岸交流30年_臺灣頻道_新華網
    曾經,臺海陰雲密布,兩岸對峙隔絕,至親不得相見,家庭不能團圓,淺淺海峽竟成咫尺天涯,寫下中華民族史上無比悲傷哀痛的一頁。30年前的1987年,割不斷的骨肉親情終於融化了阻隔海峽的堅冰,衝開了封閉38年之久的兩岸往來之門。
  • ...兩岸一家親——自貢沿灘、臺灣雲林兩地聯合舉辦雲端文化交流活動
    9月28日,秋風拂頰,稻穗飽滿,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自貢市沿灘區龍湖遠達社區與臺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社區聯合開展「彩燈之鄉牽手麗君故裡·自雲社區共慶中秋雲端文化交流」活動,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讓兩岸同胞共度佳節、共敘友情,向海峽彼岸的臺灣同胞送去節日的祝福。
  • 兩岸一家親—— 石獅鵬山工貿學校-臺灣戲曲學院 兩岸學子交流活動圓滿完成
    我校與臺灣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第十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兩岸一家親」大型聯歡晚會於2018年6月18日晚在我校蔡衍善大禮堂舉行
  • 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在青參加「兩岸一家親」鄰居節活動
    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在青參加「兩岸一家親」鄰居節活動 2019年04月30日 09:4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來青島參訪。(圖片來源:青島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4月30日青島訊 近日,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來青島參訪。
  • 為詆毀「兩岸一家親」,綠媒炒作「臺灣人基因」
    「臺灣居民一家親」而在主持人的理解下,則出現了這句話↓這篇報導更是叫囂稱,林媽利的驗血研究戮破「兩岸一家親」、「兩岸都是中國人」立論。而她最廣為人知的論理就是所謂「以臺灣人血液成分斷定臺灣族群的來源」,在2007年8月11日,她還在《自由時報》刊文稱「85%的臺灣人是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實際上,島內學術界針對林的研究長期存在爭議,也有其他學這認為她的研究存在問題。例如,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博士陳叔倬曾提出,林媽利的研究存在數據前後矛盾、族群認定標準寬鬆、歸類方法不準確等問題。
  • 為詆毀「兩岸一家親」|綠媒炒作「臺灣人基因」
    「臺灣居民一家親」而在主持人的理解下,則出現了這句話↓這篇報導更是叫囂稱,林媽利的驗血研究戮破「兩岸一家親」、「兩岸都是中國人」立論。關於林媽利的來歷,資料顯示,她其實具有日本血統,其父是臺灣外科醫師,母親則來自日本。而林媽利本人幼年也在日本生活。
  • 【情動四十年】兩岸親 蘇州情
    新年伊始,《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指引新時代對臺工作的綱領性講話,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昭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四十年來,兩岸關係雖然經歷風雨波折,但終究衝破各種阻礙,曲直向前,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要從一個特別的家族說起。
  • ...周波:堅持「九二共識」秉持「兩岸一家親」,與臺北共譜雙城故事
    在主旨演講時,周波代表應勇市長向參與和支持上海發展的臺灣同胞表示誠摯謝意。他說,2010年以來,兩市每年輪流舉辦論壇,開展了一系列務實高效的交流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兩市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上海與臺北兩市交流已成為兩岸城市間政府交流和民間合作的典範。 當前,上海正在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為深化滬臺兩地合作交流帶來了更大的空間。
  • 沒了「兩岸一家親」,誰還去買臺灣水果?
    卻直接導致大陸消費者對於臺灣農產品的購買熱情不斷下降,民進黨當局只怕才意識到,一系列挑釁作死的行為,卻害苦了臺灣農民。民進黨當局一再試探大陸底線民進黨當局一再幹涉兩岸民眾進行正常的文化交流,阻擾臺商來大陸進行投資。更過分的是,民進黨當局妄圖勾結美國,想藉助美國的力量「以武拒統」。
  • 「兩岸一家親」遭破壞,誰買臺灣果蔬?蔡英文猖狂叫囂,害苦臺農
    【編輯/作者 海峽生活匯欄目 初陽/楊楊】導語:絕大多數臺灣民眾深諳兩岸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因此很多臺灣商販深耕大陸市場多年,抓住祖國的惠臺政策機遇,不斷壯大臺灣經濟大陸是臺灣小島經濟的重要依傍,兩岸長達30年和平發展經濟往來,被蔡當局等分裂宵小猖獗叫囂"獨立",甚至公然遏制兩岸往來與發展,這無疑是不顧臺灣民眾經濟利益與福祉,更是直接害苦了臺農。
  • 「兩岸一家親」演唱組合在廈成立
    「兩岸一家親」演唱組合正式成立5月14日,臺灣著名歌手邱芸子與江蘇金壇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王新生在廈門成旅晶贊大酒店舉行了演員見面會,宣布「兩岸一家親」演唱組合正式成立。這也是首個大陸與臺灣兩岸歌手搭檔的演唱組合。「兩岸一家親」組合演唱《兩岸一家人》「一個大門分兩扇,進進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峽連兩岸,世世代代一條根……」發布會現場,王新生和邱芸子演唱了歌曲《兩岸一家親》,王新生表示,這也是「兩岸一家親」演唱組合名稱的由來。
  • 博鰲看兩岸 大咖們怎麼說?
    自2006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始,就形成了大陸領導人接見與會臺灣代表團的慣例,博鰲也成為兩岸之間一個重要的高層交流平臺。我們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以確保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我們願意首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以實現兩岸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李克強強調,「臺獨」沒有前途,兩岸同胞的血脈關係是割不斷的。
  • 兩岸一家親 大型兒童劇《團仔圓妞》啟動百場全國巡演
    大型兒童舞臺音樂劇《團仔圓妞》全國巡演新聞發布會暨《團仔圓妞》兒童故事繪本首發儀式於2017年5月18日在京舉行。  據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介紹,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交往的蓬勃發展,兩岸同胞情感融合日益加深,「兩岸一家親」的美好理念已深入人心。協會希望,以《團仔圓妞》為媒介,促進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與情感融合,共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並以此帶動大陸文創產業發展,助推大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年度拷問:兩岸打不打?這得看臺灣
    他在文中說,常被臺灣朋友問到的問題是「你覺得兩岸會打起來嗎?」而提出這個宏觀而重大問題的,有相識多年的臺灣朋友,有見面不足半小時的臺灣同行,還有路邊的飯店老闆。有人甚至開玩笑說,你們「撤回」大陸前告知一聲,我們也好買機票撤離。作者稱,他們的發問,一開始讓其措手不及,不知如何作答。但被問的次數多了,其回答多半是「這得看臺灣」。
  • 兩岸一家親!這場特殊慶典見證跨越827公裡的幸福力量
    海峽的另一側,臺灣的親人們也在遙望。臺灣新北市分會場上,兩岸家庭的在臺家屬以及遠嫁臺北的大陸新娘,也正通過觀看大屏幕實時感受著南京會場的溫馨氛圍,與遠在南京的親人們進行著溫情互動。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的女兒嫁在上海。作為兩岸婚姻的家長,他自己也特別有感觸。李乾龍通過一段祝福視頻表示,自80年代兩岸開放以來,他見證了眾多親友為愛情不遠千裡,成就一段段跨越海峽的愛情故事。
  • 美麗的臺灣島,海峽兩岸夢團圓
    臺灣祖國的寶島,她曾飽受過殖民者的凌辱摧殘,她頑強不屈的忍辱負重抗爭過,她承受過骨肉分離的傷魂之痛,她獨自挺起了堅強之軀,她一次次改變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歷史,經歷了成長變遷的日新月異,如今的她出類拔萃,繁榮輝煌,煥發著迷人的風採,宛如一顆鑲嵌在碧波萬頃之上的璀璨明珠,遺世獨立在風浪之顛的太平洋之上
  • 跨越海峽的血脈相連
    送出一個擁抱送出一個擁抱說出一句「謝謝」菀婷等了7年……菀婷,臺灣臺北人,現年30歲。
  • 「兩岸觀察」淺淺海峽隔不斷 兩岸明月共潮生
    吃月餅、賞月、放煙花、舞火龍、烤肉,海峽兩岸相同或不同的社會民俗反映著相同的喜慶心情和團圓期盼,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基因血脈和文化傳承。中秋節前,由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擔任「正獻官」、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擔任「奉祀官」的臺北市各界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奠典在臺北孔廟舉行;在福建廈門,海峽兩岸150餘位黃氏宗親聚首江夏堂,共同祭祀先祖,交流江夏文化;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島媽祖廟,來自海峽兩岸的30多位義工齊聚一堂,製作莆仙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紅團;在2020湘臺青年文化交流節上